一、
在病機十九條中,因火熱為患者占九條之多,可見火熱之邪犯人之眾。但火有實火、虛火、陽火、陰火的不同,實火、陽火當瀉,瀉火法以苦寒瀉熱,屬于最常見的直接針對性治療,容易被眾多醫生掌握。而虛火、陰火卻不僅不能通過直接的瀉火法取得療效,反而會使火邪更旺。猶如李時珍所說:“諸陽火,遇草而熾,得木而燔,可以濕伏,可以水滅;諸陰火,不焚草木而流金石,得濕愈焰,遇水愈熾,以水撲之,則光焰詣天,物窮方止,以火逐之,以灰撲之,則灼性自消,火焰自滅。”可見二者的治療方法迥然不同。其中陰火、虛火的治療方法掌握起來更加不易,需要我們予以重視。“引火下行”就是一種治療陰火、虛火的主要方法。但它又不僅是治療陰火、虛火為患的主要方法,也是治療陽火、實火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更需要我們熟練掌握。
雖然火的本性是向上,但是由于身體各部均需要火的溫煦,所以在生理狀況之下,火可以隨經絡在全身上下循行,可以在臟腑的支配下到達全身各處。而在病理情況之下,火象太過后,則其不受經絡臟腑約束隨性而發。本性所趨,火焰涌上,火邪妄動,因此容易在人體上部、外部引發疾病,這時需要進行祛火治療。除了直接使用苦寒瀉火法之外,行氣法亦可為之,因為“氣有余便是火”,氣滯、氣郁、氣阻、氣停時間較長,都可以出現火熱之象,行氣即能散氣,散氣即能祛火,所以行氣也可祛火。
歸納法亦可為之,因為火邪散漫,火性上炎,將火收回到其應在的位置,即將其歸位收納,使其不再泛濫,故歸納法也可祛火。還有益氣法亦可為之,因為氣中又分陰陽,一般所說的氣虛,可能為氣陽虛,氣陽不足則氣陰妄動,因此出現陰火。此種陰火,只需益陽即可與之相協調。這時益陽即為益氣,尤其是使用甘溫法更可取得滿意效果。有時候在氣中陰陽俱虛的時候,雖然氣陽虛為主,但也有氣陰虛,除使用甘溫之外,也可助之以甘涼,效果會更好。引火下行應該包括除了直接苦寒瀉火法之外的幾種方法。具體運用時它有以下四方面的含義:
一是向下導火法。即頭面部或人體上部有火象,治療時將火向下引動,以達到祛火的目的。如牙齦腫痛,胃火旺盛,可以瀉足陽明經上的內庭穴予以治療。由于牙齦位于面口部,內庭穴位于足趾部;牙齦腫痛屬于胃火旺盛,火性上炎,足陽明胃經從上往下循行,內庭在足部引動陽明經經氣循經從上向下走,故稱之為引火下行。氣機順暢循行之后,氣滯、氣郁、氣阻、氣停的問題迎刃而解,故可解除火邪。這種方法在針灸治療時使用較多。還有如“心火下移小腸”時,治療上不是使用直接瀉火的方法,而是使用導赤散,將心火導入小便而排除體外。由于心在上,小腸在下,小便下排,故也是一種引火下行的方法。這時治療的主要對象是實火、陽火。
二是交通心腎法。因為心為君主之官,心火為君火,是人體動力的啟動源,而腎藏精,是人體動力的基礎。心在上,腎在下,心火必須既能升又能降,才能開啟生命之源。故有諸火皆升,惟心火獨降之說。假若心火不能下降,則出現心火過旺的表現 在下則腎氣不能得到開發而出現疲乏無力,下焦寒冷;在上則因心火擾動,心神不安。由此將出現精神疲憊,失眠不安等表現。這時主要使用交通心腎的方法進行治療。而交通心腎的關鍵就是將不能順利下降的心火引下來。故也是一種引火下行。交泰丸使用黃連清理積聚在上的心火,肉桂溫煦在下的腎精以引動心火下行。其中黃連的用量可以根據心火的多少或虛實決定,如心火太旺則用量相對加大,反之則減少。而肉桂惟代天行令,猶如心火下降一般,其用量則應與患者機體反應能力相匹配。身體對藥物敏感的,用量相對較小,反之則較大。正如《傅青主女科》所說:“小熱之品,計之以錢,大熱之品,計之以分者,不過用以引火,而非用以壯火也。”記得有一位舌糜爛的病人,在當地多使用清熱瀉火藥,長期治療不效,后輾轉來到北京,一位醫生處以交泰丸加減,處方后患者感覺藥少價廉而不敢服用,偶爾見我后示其方,我極力勸說其服用,服5劑而治愈。此病西醫多認為是白色念珠球菌引起,一般消炎藥并無治療作用。中醫認為是虛火上炎,故引火下行法能夠治愈。
三是引火歸元法。因為腎藏精而主水,心火點撥腎陽而激發腎陰以鼓動全身。若水濕(寒濕)太過,則腎陽受阻,不能與腎陰相合,而安居下焦,腎陽游離無主,彌漫四散,理論上稱之為陰火。此火見水(因為加大了寒濕阻滯)則旺,見火(可以減少或消除寒濕阻滯)則消,故又稱之為龍雷之火。如臨床上高血壓病人中,由于下焦寒濕而致的,往往使用重鎮藥物效果不好,西醫使用降血壓藥效果也不十分明顯,而使用溫下焦法,如附子湯、真武湯能使血壓明顯降下來。還有一些失眠病人使用金匱腎氣丸治療也是此類方法。
四是益氣降火法。這在李東垣治療陰火時常用。應屬以升促降法。李東垣從脾胃之氣的變化出發認為:“元氣與火不兩立,一勝則一負?!碑斣獨獠蛔慊蚴軅臅r候,陰火就會抬頭。同樣邪陰太過的時候正陰就會受制。如《溫病條辨》所說:“邪水旺一分,真水反虧一分”。故有補正陽以去邪陽(火熱),益正陰以去邪陰(寒濕)之說,李東垣創“甘溫除大熱”法,讓人受益匪淺。我的老師萬友生教授對此就頗有研究。他治療一老婦的病例就很有代表性:“老婦自云‘火體’,動則‘上火’,眼鼻口中‘冒火’,咽痛如裂,牙痛,手足心熱,久治不效,殊以為苦?!淙穗m‘火大’,而從不欲飲,得冷反難受。多年來,大便日十余行,且難禁,極度乏力,腰痛尤甚,舌胖淡嫩脈弱。其氣虛之象甚著,而前醫藥多寒涼,以其不效。遂診為脾虛陰火証。予補中益氣湯(黨參與洋參、生甘草與炙甘草同用)去當歸,用銀柴胡,加山藥、蓮子、石斛、桔梗兼護脾陰、保肺氣,三劑咽痛除,諸火盡消,氣力增。繼服一周,多年痼疾得愈?!痹谖覀兣R証中,也經常使用補中益氣湯治療氣虛感冒或小兒夏季熱等,效果也很好,也可將其中黨參換成洋參,取其益氣降火之意。
在中醫的處方中有引經藥一說,在“引火下行”中也經常使用引火下行藥,所謂引火下行藥主要指能將人體上部之火或外部之火引向下或引向內的藥物,我們常用有如川牛膝、肉桂、杜仲等。關于川牛膝,《本草經疏》中說:“走而能補,性善下行。”能引血下行,以降上炎之火。我們在治療高血壓病人中經常使用,無論陰火、陽火均可,但治療陰火時用量相對較輕,使用陽火時用量相對較大。肉桂有以火引火的作用,因其點燃下焦之火,以祛下焦的寒濕,替天(心)行道,引動腎火,故能將外散彌漫之火降下收回而歸腎中。在使用中主要在于用量的掌握,一般來說用量都較小。杜仲主要是入肝經氣分之藥,但其不升肝氣,反而能降肝氣。因肝多實証,肝氣太旺屬實者居多,在治療實火上炎的病癥時,常用其引火下行。《本草求真》說:“以其氣不上升,反引下降也……但杜仲性補肝腎,能直達下部筋骨氣血,不似牛膝達下走于經絡血分之得中”。高血壓病人使用杜仲的時候,一定要有肝腎陰虛,肝火亢旺的表現,效果方能滿意。用量上相對較大,一般10-15g為常用量。針灸在引火下行中所使用的穴位也很多,一般而言,在四肢遠端選穴,諸如十宣、八邪、少商、商陽、中沖、魚際、合谷、八風、內庭、太沖、行間、氣海、關元、腎俞等都有“引火下行”的作用,只要在臨床上將其中某些或某個穴位加入到應用的穴位或處方中即可。手法是在實火、陽火中一般用瀉法,虛火、陰火中一般用補法。
二、
一、命門相火學說是引火歸原的理論基礎。
引火歸元,也稱引火歸原,又名導龍入海,是治療元陽浮越,腎火上升的方法。引火歸原的“火”,又稱“相火”、“命門之火”、“龍雷之火”、 “浮陽”、“浮火”等?!跋嗷稹币辉~源于《內經》,有“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素間·天元紀大論》)之說.君火居于上焦,主宰全身,相火居于下焦,溫養臟腑,以潛藏守伏為宜.君火和相火在人體內,一主后天,一主先天,各安其位,共同維持機體的正常活動.命門相火與心之君火相通,君火為神用,相火為根本,君火是由相火派生的。
劉河間首創命門相火之論“左腎屬水,右腎屬火,游行于三焦,興衰之道由此也。故七節之之旁.中有小心,是言命門相火也”。張子和則稱相火為龍雷之火,“夫君火者,猶人火也,相火者,猶龍火也。人火焚木其勢緩,龍火焚木其勢速”。朱丹溪承襲劉河間、張子和、李東垣諸家之學,著“相火論”,提出相火既為肝腎兩臟專司,復分屬于心包絡、膀胱、三焦、膽等諸臟腑的觀點,后世言相火者,大都以丹溪之說為其理論基礎。不過,丹溪既言“人非此火,不能有生”,又說:“相火元氣之賊”.前者言其常,后者言其變。相火雖一,常變迥異,丹溪均稱相火,給人以概念混淆不清之感。
張景岳則發展了丹溪相火論,謂“相火當在命門”與“命門居兩腎之中,即人身之太極,由太極以生兩儀,而水火俱焉,消長系焉,故為受生之初,為性命之根本”,“命門之火,謂之元氣;命門之水,謂之元精,五液充,則形體賴而強壯,五氣治,則營衛賴以和調。此命門之水火,即十二臟之化源”。總之,丹溪集相火學說之大成,著《相火論》,奠定了后世相火學說的基礎,完成了命門相火的理論體系。
相火系于命門,命門居于兩腎之中。腎藏真陰而離真陽,為水火之臟,陰陽之宅。若腎的陰陽水火平衡失調,就會出現陰虛陽浮,失約之火上升,或陰寒內盛,無根之火外越的火不歸元的病理狀態。綜上所述,命門相火學說是引火歸原的理論基礎。
二、火不歸元的證候
所以廣義的火不歸元有陰虛和陽虛之別。張景岳指出:“虛火之病源有二,蓋一曰陰虛者能發熱,此以真陰虧損,水不制火也。二曰陽虛者亦能發熱,此以元陽敗竭,火不歸元也,此病原之二也”。1陰虛之火,臨床主要表現為腰酸疲乏,頭暈耳鳴,遺精早泄,口干咽痛,兩顴潮紅,或面目升火,五心煩熱,午后潮熱,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等。系腎陰虧損,虛火上炎所致。2 陽虛火浮,所謂“陽虛者亦能發熱,此以元陽敗竭,火不歸原也”。在臨床上呈現出兩組相反的癥狀:一是腎陽虛,是疾病的本質:面色白光白或黧黑,腰膝酸軟,形寒肢冷,尤以下肢為甚,神疲乏力,男子陽痿、早泄、精冷,女子宮寒不孕,性欲減退,或見便泄稀溏,五更泄瀉,或小便頻數、清長,夜尿多,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尺部尤甚等癥狀,如果臨床上單純出現上述癥狀,陽虛的辨證并不為難;二是虛火,是疾病的假象,如《景岳全書·火證》所云:“寒從中生,則陽氣無所依附而瀉散于外,即是虛火,假熱之謂也”。
臨床上一般分為三種,即有戴陽和格陽、失位之分。戴陽指虛陽上越,虛火上沖,癥狀偏于頭面五官局部諸疾,以口舌生瘡、牙痛齒浮、喉痹喉痛、頭痛眩暈、口渴咽燥等癥為主。如張景岳所云“一曰陽戴于上而見頭面咽喉之間者,此其上雖熱而下則寒,所謂無根之火也”。格陽指虛陽外越,癥狀偏于全身,以發熱、發斑、面赤、腫塊、汗出等癥狀多見。即“陽浮于外而發于皮膚肌肉者,此其外雖熱而內真寒,所謂格陽之火也”。臨床上雖然常表現為寒熱錯雜,但仔細鑒別還是容易區分的,如發熱或自覺發熱,反欲蓋衣被,觸之胸腹無灼熱;面色浮紅如妝,非滿面通紅;神智躁擾不寧,疲乏無力;口渴但不欲飲或喜熱飲;咽痛而不紅腫;脈浮大或數,按之無力;便秘而便質不燥,或下利清谷;小便清長或尿少水腫,舌淡,苔白等。另外陽虛火浮還有陷于下者,見小便熱、痛或拘急、大便窘迫不暢等,即所謂失位之火。如張景岳所云“陷于下而見便溺二陰之間者,此其下雖熱而中則寒,所謂失位之火也?!豹M義的火不歸元范圍是單指陽虛浮火的證候。
現代老中醫李可先生,總結龍雷之火(陽虛浮火)鑒別要點有五:①雙膝獨冷,上下溫度如常,獨膝蓋部其冷如冰;②來勢暴急跋扈,如迅雷閃電,頃刻生變;③隨陰陽盛衰之年節律、日節律演變,天人相應現象最著,如冬至陽生則病,春令陽升轉重,夏至陰生漸緩,日出病作,日中病甚,日落病緩,入夜自愈;④熱勢轟轟,或由腳底,或由臍下,上攻頭面,誤用苦寒直折則危;⑤不渴尿多,渴喜熱飲。其經驗可供我們臨床參照。除李可先生歸納五條外,有學者認為所見脈象必按之無力或空虛,或寸浮尺弱,是謂無根之脈,為龍火不藏或虛陽浮越之象;脈形或大或芤,大是散漫之象,芤同無根之義;亦有脈細者,亦按之無力,乃陰陽兩虛之象,多見于素體陰虛,陰虛及陽者?;鸩粴w元,會伴有“氣不歸元”和“水不歸元”。
“氣不歸元”的臨床癥候特征是:喘氣從臍下逆奔而上,哮喘汗多不收,虛里其應動衣。呢逆聲長大從丹田出。氣嗆作咳,或沖氣逆上,咳不得臥等諸種氣上逆的表現,脈兩寸雖浮大而雙尺按之如無。氣不歸元多為上盛下虛、下虛上竭或上假熱下真寒等復雜危重證,辨證為腎屬水肺主氣,氣為水母。腎虛不納氣,宗氣上泄為咳喘。治法毋徒從事于肺,當納氣歸元,或壯水之主,或益火之原,推補陰配陽為是。“水不歸元” 的臨床癥候特征是:頭暈仆地、痰誕上涌而咳吐不止、或頭面肢體浮腫、中焦痞滿、六脈洪數而虛、或洪大重按全無。其病機為命門火衰,脾土虛寒、陽虛不能制水,水邪泛濫而生。治療當溫補脾腎、運化水濕。
三、引火歸元理法方藥的沿革
關于疾病的論治,《素問·至真要大論》日:“微者逆之,甚者從之”,“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多從少觀其事也”,“熱因熱用”,“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也”。當疾病發展到危重復雜的特殊階段,表現為證候與疾病的性質不相符合出現假象時,往往采用從治法、反治法。引火歸元法即淵源于《內經》的從治法。也就是說在《內經》陰陽五行學說、水火論、從治法的基.礎上孕育產生發展了引火歸元法。
《傷寒雜病論》根據人體感受寒邪損陽傷正的病因病機,在六經辨證論治中按照寒化,熱化、陰盛陽虛、陰虛陽盛造成相火離源外越的不同情況進行具體分析,辨證論治,創制了一系列相應的引火歸元方藥。如少陰篇治療少陰寒化,陰盛格陽,水寒逼龍外越者的白通加豬膽汁湯;治療下利清谷,里寒外熱的通脈四逆湯證;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的麻黃附子細辛湯;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次死的吳茱萸湯等。少陰熱化,真陰虧損,孤陽失片,水涸龍飛者如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的黃連阿膠湯。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豬膚湯。厥陰篇中治療上熱下寒、寒熱錯雜、消渴、氣上撞心的烏梅湯,太陽篇的理中湯等等。太陽巧治不如法、汗下太過,失治誤治亦可窮必及腎,花傷腎與命門中真陰真陽,導致相火離元外越。如太病發汗太過遂漏不止欲亡陽的掛枝加附子場。69條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的獲等四逆湯。82條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的真武湯。112條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的佳枝去芍藥加蜀漆牡妨龍骨救逆湯。117條治療奔豚氣的桂枝加桂湯等。辨霍亂病脈證并治篇390條吐下巳斷,汗出而厥的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另外治療陰陽易的燒揮散,《金匱要略》中治療消渴的腎氣丸和治療虛勞病的小建中湯等。對此,《傷寒雜病論》雖未明言引火歸元,實則卻開辟了后世引火歸元的先河。
接受《易經》哲學思想的滲透和《內經》、《傷寒雜病論》客觀真理的啟迪,唐代王冰取類比象首發龍火學說。宋金元時期劉完素、朱丹溪、王好古,明清張景岳、趙獻可、張錫鈍等醫家努力逐步形成發展了火不歸元學說及引火歸元法。后世醫家化裁運用仲景方藥治療火不歸元常見病、多發病、疑難病和危急重證積累了豐富寶貴的經驗。易水學派所倡導的引氣血水火以歸臟腑之原這一類具有中醫功能調節特色的療法,認為其中氣不歸原、水不歸原、火不歸原均與腎的元陰元陽虧虛密切相關. 治療上強調調補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是引歸法的核心。引火歸原是運用最為普遍的一種。它見于《醫貫》、《景岳全書》、《名醫類案》、《續名醫類案》、《醫學心悟》、《血證論》、《醫學衷中參西錄》等醫著中。清·程鐘齡在《醫學心悟》中概括了引火歸原方劑配伍的特點:“當用辛熱雜于壯水藥中導之下行,所謂導龍入海引火歸原。”提出兩大特點:一是大量的壯水藥。二是少量的引火歸原藥。屬于這類的引火歸原方劑有《景岳全書》新方八陣的鎮陰煎、陳士鐸《辨證奇聞》的引火湯、費伯雄《醫醇剩義》的潛龍湯可為規范。
張景岳提出了陽虛發熱的治療原則和經驗:“若以陽虛發熱,則治益宜火,益火之法,只宜溫熱,大忌清涼。第溫熱之效速,每于一二劑間,便可奏效……治宜溫補血氣,其熱自退,宜理陰煎、右歸飲、理中丸、大補元煎、六味回陽飲之類主之。此所謂益火之源也,又曰溫能除大熱也?!壁w養葵說得最為明確,他說:“火可以水折,惟水中之火不可以水折,故必擇其同氣招引歸宇,則火始不上浮而下降矣?!标愂胯I所用引火湯原用于咽喉腫痛屬陰蛾者。據陳士鐸《辨證奇聞》卷三“咽喉門”載:“此火因水虧,火無可藏,上沖咽喉。宜大補腎水,加補火,以引火歸藏,上熱自愈”。陳士鐸的另一著作《洞天奧旨》卷十“喉閉蛾瘡”亦指出:“引火湯治陰證雙蛾、單蛾喉痹等證……一劑火下歸,二劑痊愈……已破、未破俱可用,不必用針、吹藥點治之也?!庇锌紦砻?陳士鐸得到了傅山的傳授,故又稱本方為傅山引火湯。《瘍醫大全》卷十七中亦收錄引火湯,用治陰虛乳蛾,較前方多天門冬一兩。現代名老中醫李可對引火湯的應用經驗可謂登峰造極,《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癥疑難病經驗專輯》中,對該方應用尤多,用于腎水不足、火不歸元所致鼻衄、倒經、舌衄、口瘡、舌瘡、乳衄、血崩、頭痛以及卒中前兆、三叉神經痛、紅斑狼瘡、白塞氏病、干燥綜合征等諸多病證。
四、常用方藥析義
1、 四逆湯(《傷寒論》):四逆湯是治療陰寒內盛,格陽于外,虛陽外越,真寒假熱證的代表方劑,陰寒內盛,真陽衰微,非純陽之品,不足以破陰氣而振陽氣,故姜附在所必用.附子辛甘大熱“峻補元陽,陽微欲絕者,回生起死,非此不為功”。干姜辛熱專散里寒,助附子以通經散寒,大有回陽之力?!案阶右宰呦?,干姜以守中,有姜無附,難收斬將奪旗之功,有附無姜,難取堅壁不動之效”.故姜附并用,溫陽救逆,攝納無根之火。凡用純熱寒之藥,必用甘草以緩其勢,所以方中又用炙甘草,一以調中補虛,一以緩姜附之燥烈.附子之熱,干姜之辛,甘草之甘,合為回陽救逆之要方,可挽垂絕之陽以引火歸原。
2、通脈四逆湯(《傷寒論》):四逆湯治真寒假熱證之輕者。若病勢嚴重,出現典型陰盛格陽證,又當用通脈四逆湯治之。本方與四逆湯同治真寒假熱之證.但較四逆湯證更為深重,以里寒外熱,身反不惡寒為特征。生氣已離,危在頃刻,恐四逆湯不足以救欲脫之元陽,故取其方而易其法,加重姜附用量,制大其服,以速破在內之陰寒,急回外越之浮陽。
3、白通湯(《傷寒論》):陰盛于內,格陽于上之戴陽證,又當用白通湯。本方即四逆湯去甘草加蔥白而成。姜附辛熱,破陰回陽。但陰陽格拒,姜附之性,雖能益陽,不能通陽,必用通陽之品,通其陽而陰自消。蔥白辛溫,專主發散,以通上下之陽氣。故加蔥白宣通上下.一以溫之,令陽氣得入,一可發之,令陰氣易散,而解陰陽格拒之勢。陰寒重證,驅寒宜速,姜附辛烈,取其驟發.恐甘草緩姜附之性,故舍甘草而不用。如是,陰陽相通,寒去陽回,火自歸原。
4、金匱腎氣丸(《金匱要略》):本方是在滋陰降火地的六味黃丸的基礎上加入桂附以溫補腎陽而引火歸原?!澳I氣丸納桂、附于滋陰劑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補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腎氣也?!摶鸩粴w其原者,亦納之而歸封蟄之本矣”。相火系于命門,火無所附,龍雷不能攀其身而出于上,且火從腎出,為水中之火?;鹂梢运?,水中之火不可以水折。“故惟八味丸桂附與相火同氣,直入腎中,據其窟宅而招之,同氣相求,相火安得不引之而歸原”。但是“附桂八味丸為治命腎裹寒之正藥,亦導龍入海之妙法。然虛陽上浮,火無所附者,必于脈象細參.或脈洪大而重按甚弱,或寸關洪大而兩尺獨虛細者宜之,否則抱薪救火,必成燎原之勢央”。
5、 鎮陰煎(《景岳全書》):“陰虛于下,格陽于上……速宜用此,使孤陽有歸”。方中用熟地大滋腎陰,填精補髓,壯水之主,以護封蟄之本。澤瀉能“瀉腎邪,養五臟益氣力,起陰氣,補虛損”?!坝醚a藥必兼瀉邪,邪去則補藥得力,一開一合,此乃玄妙”。故義用澤瀉泄腎濁,以疏水道之,滯,寓瀉于補,補而不滯。牛膝,走而能補,性善下行,“走十二經絡,助一身元氣”,二補髓填精益陰”,“并能引其浮越之火下行”。所以,配牛膝,一以助熟地補腎益陰,一以弓l火下行而歸原。炙甘草益氣健脾,加附子、肉桂溫腎助陽,引火歸原.既有熟地、牛膝、澤瀉、炙甘草滋補腎陰,又有桂附引浮陽以歸腎,使陰平陽秘,虛陽不再飛越。
6、潛龍湯(《醫醇剩義》):本方為真陰不足,陽無所附,火不歸原而設,龜板純陰,氣味厚濁,專入腎臟,有滋陰潛陽之功?!安∠的I水虛,致相火無依,非此氣柔貞靜者,不能息其炎上之火”.故方中以龜板為主,配生地、玄參、龍齒、人參、蛤粉補腎滋陰,益氣養血,合知母、黃柏滋陰降火。佐龍骨攝納潛陽,導龍入海。
7、引火湯(《辨證奇聞》)::方用熟地為君補水,麥、味為佐滋肺,金水相資,水足制火;加入巴戟之溫潤,則水火既濟;水下趨,火不得不隨,增茯苓前導,則水火同趨,共安腎宮,用巴戟“取其引火,又足補水,腎中無干燥之虞,咽喉有清肅之益,此巴戟所以勝附、桂也。
現代中醫李可臨床應用時還常加天冬與麥冬同用,取其滋腎力勝。對虛陽浮越乃至陽氣欲脫之病患,加山茱萸、生龍骨、生牡蠣,取張錫純來復湯之法。加肉桂以助引火歸元。另喜用砂仁,該藥入脾、胃、腎經,一可醒脾調胃,引火下行需賴脾胃為之斡旋;二可下氣,引諸藥歸元。
五、應用體會
筆者統計文獻發現:目前用引火歸元法治療的病證廣泛用于內科、外科、五官科和婦科。包括眩暈、視弱、耳聾、牙痛、齒衄、目痛、口瘡、口糜、舌瘡、痤瘡、耳鼻腫痛、狐惑、失眠、發熱、消渴、水腫、癮閉、腰痛、血證、咳喘、驚悸等多種病癥。在臨床治療實踐中,本人有幾點體會與同行探討,也望專家指正。
1、溫陽和滋陰結合配伍的必要性。
陽虛浮火在溫陽治療時務必配伍使用滋陰藥物,因為有了滋陰潛納之品如熟地、山萸肉、白芍、麥冬、天冬等,附子、干姜、肉桂等溫陽猛將才可安居于下,如奔騰駿馬不脫韁繩,才能達到使浮火歸元的目的,這在引火湯中已有體現。陰虛火浮者治療需要加用少量補陽藥物,因為腎水需要陽氣少火的升騰才可上濟克制心火、平息肝火等上焦之火,我們并不需要像金匱腎氣丸那樣在六味地黃丸基礎上加用附桂峻烈之品而使方劑之性變為溫陽,而只需加用少量巴戟天、肉蓯蓉、桑寄生等溫和柔潤之品1-2味,效果比單純應用滋陰藥物更為理想,這也是我在臨床中的體會,請同行和專家借鑒雅正。
2、莫忘厚土斂火。
厚土斂火的提法首見于尤在徑《靜香樓醫案》:“中氣虛寒,得冷則瀉,而又火升齒蛆,古人所謂胸中聚集之殘火,腹內積久之沉寒也。此當溫補中氣,體土厚而火自斂”。所謂腹內積久之沉寒,皆由脾胃陽虛所致,胸中聚集之殘火,亦因土傷而起。因為腎與脾密切相關,脾為后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木,后天之本的脾要靠先天之木的腎來撫育,先天之本的腎要靠后天之木的脾來供養,二者相互依賴而存在且相互化生。
正因為命火生脾土,命火衰微,脾陽必弱,故腎陽虛虧證的病機大都包含著太陰脾臟虛寒在內,脾虛不運、陰津不能上達,心火易亢,且升清降濁失常,濁氣郁滯而發熱。也正因此,《傷寒論》中的溫壯腎陽的主方四逆湯也能溫壯脾陽,它不僅是少陰病的主方,在太陰病中也明確地指出:“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李東垣在脾胃論中說:“若飲食失節,寒溫不適,則脾胃乃傷……既脾胃氣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尤氏之說概指此言。
而腎陰虛也往往伴有脾胃陰虛,亦可導致內熱?!堆κ厢t案、明醫雜著、醫論》中說?!耙环纹㈥幪摪l熱,是陰血自傷,不能制火,陽氣升騰而為內熱。乃陽旺也”。中土不足有脾胃陽虛和脾胃陰虛之不同,故厚土之法又有甘溫以助脾胃之陽,甘溫以助脾胃之陽,如理中、四君之類;甘淡以補脾陰,甘涼以補胃陰之別,如扁豆、山藥、玉竹之屬,甘涼以補胃陰,以益胃湯為代表。
3、腎陽微虛者亦有浮火。
陽虛浮火的涵義一般指腎陽嚴重的虛虧才會出現,但我在臨床上發現,許多腎陽微虛甚至有一些只是有陽虛體質傾向的患者同樣也會火不歸元有而生浮火,表現出失眠、咽喉痛、口瘡、痤瘡等癥狀。這樣的患者治療時不必用附子、但可以用肉桂微量和干姜、巴戟天等配伍其他相關藥物以溫陽潛納浮火。我們不能拘泥于戴陽和格陽之類危重證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