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漢代彩繪木軺車(圖為《華夏日常生活史》插圖)
(明)佚名《煮茶圖》(局部)(圖為《華夏日常生活史》插圖)
近年來,在文學、影視、游戲等領域,不乏對古人飲食起居的鮮活呈現,激發起大眾對古人生活方式的濃厚興趣。李志生的《華夏日常生活史》聚焦衣、食、住、行四個方面,從日用行藏之物中打開古人生活圖卷,清晰梳理和生動還原中國人生活史的嬗變,為我們了解中國歷史的演進、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提供了獨特視角。圍繞該書寫作,我們對作者——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李志生進行了專訪,請她為讀者解讀古人生活中的智慧。
問:為何選擇日常生活這個角度進入歷史?您的寫作秉持怎樣的歷史觀?這種“顯微鏡下的歷史”對現代人有什么特殊意義?
答:人民是創造歷史的主體,了解古人的實際生活,還原他們的生活與習俗,不僅是歷史研究的必需,更能使我們知道自己的“來”和未來可能的“往”。本書希望讀者看到的是一幅全景式的古人生活畫面,這幅畫面圍繞人類最基本的活動——衣食住行而展開,而衣食住行又是最能讓現代人共情的歷史內容。“顯微鏡下的歷史”的意義在于,大歷史有益,但未必能引人興趣,細致的、仿佛能觸摸到的歷史則會觸動人,更引人入勝。因此我特別強調細節的襯托、情感的填充。
從日常生活角度切入歷史,也與當下的文化語境息息相關。在今天,很多人都渴望探尋自己的文化之根,了解古人的生活與我們今天有哪些不同,我們的祖先是如何一步步從歷史深處走來的。這是文化自信的體現。過去,人們的目光更多投向的是世界,找差距、促進步;如今,我們會更加自然地轉而向內探尋自己的文化由來。
當下年輕人追捧《清明上河圖》中的“奶茶鋪”、《東京夢華錄》中的夜市等行為,表明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但對傳統文化的喜愛又不應止步于此,古人生活中的智慧與優雅更值得關注,我們應該學習古人如何于日常中發現美,進而提升自己的生活品位、建立積極的人生態度,真正使傳統文化進入我們的現實生活。
問:傳統服飾熱是近年來重要的文化現象,如今年輕人熱衷漢服婚禮,常以鳳冠霞帔為“標配”,那么在古代,什么人才可以擁有“鳳冠霞帔”?一些人也對漢服婚禮中的“朝代混搭”表示了擔憂,比如宋代霞帔配明代馬面裙,您如何看待這種“古今碰撞”?
答:鳳冠、霞帔同時出現在制度中是在明朝,此時的鳳冠霞帔也成了婦女身份高貴的象征。而這份榮耀,統治者也均沾給了庶民女子。一生中,庶民女子可以在婚禮時穿戴一次鳳冠霞帔,雖然她們的“鳳冠”上并無鳳飾。歲月流逝,鳳冠霞帔雖褪去了它的制度外衣,但人們賦予它追求幸福、祈望美好的寓意卻代代相傳。時至今日,鳳冠霞帔依然是許多新人幸福的標志。
對于現在漢服婚禮中出現的“朝代混搭”,其實也不必過于計較,婚禮圖的是喜慶,新人喜歡就達到了目的。但歷史題材影視作品中的服飾不可如此,它要對服裝的歷史性做嚴格把控,因為它會對觀眾產生形象引導。
問:茶文化在中國古代蔚為大觀,古人喝茶與今人有很大不同,比如唐宋時期古人喝茶像煮湯,還會加蔥、姜甚至鹽調味,他們為何選擇這種“加料奶茶”式的喝法?茶在古代民俗文化中又扮演了哪些角色?
答:唐宋時人煮茶加“佐料”,如蔥、姜、鹽、橘皮、茱萸等等,主要還是因為茶的加工技術不夠好、做出的茶苦、澀味重,為掩蓋這些味道,就發展出了添加“佐料”的調飲茶。
宋代之后,飲茶的普及、茶經濟的發展,使茶在婚姻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不但彩禮中要有茶,相親時還要以茶定親,也就是男方家人到女方家相親時,如果請女子吃茶,就說明相中了這位女子。因此“一家女不吃兩家茶”的諺語,也就隨之出現了。在《紅樓夢》第二十五回中,鳳姐問黛玉:“你既吃了我們家的茶,怎么還不給我們家作媳婦兒?”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明代之后,相親時要“吃茶”,定親時要“下茶”“定茶”,成親時要“合茶”,“三茶六禮”也就成了那時明媒正娶的代名詞。
茶具有物質與精神雙重屬性。茶是一種飲品,物質性決定了它的柴米油鹽屬性,而它的精神性則是文人雅士數百年來文化附加的結果。從日常中發現美、從物質中達成精神超越,是中國古人的高超智慧,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
問:古代普通人的一生最遠能走到哪里?敦煌壁畫里胡商牽著駱駝穿過戈壁,但普通農夫可能連鄰縣都沒去過。這種“少數人走萬里,多數人守一隅”的古代人口流動,卻依然讓葡萄、黃瓜這些外來物產成了全民共享的成果。古人的“行”如何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又怎樣重塑了他們對世界的想象?
答:“少數人走萬里,多數人守一隅”,確實道出了古人出行的基本狀況。在古代,安土重遷的觀念、行路難的現實,都限制了人們的遠行。但那時也不是沒有“行萬里路”的人,唐玄宗開元年間,唐循忠由安西都護府長史遷任福州都督府長史,其家人就帶著在西州(今吐魯番)購買的胡婢做了一次長途遠行,他們進玉門關,走瓜州、沙州、涼州,過金城、臨洮、大震關,經長安,過潼關而南下江表,再過揚州、杭州、越州,最終到達福州,行程達1萬余里。
即使古代交通不發達,但商業依然繁盛,特別是漢代之后絲綢之路的出現,更使中原王朝與世界的交流頻繁起來。吃的方面,除了葡萄,還有胡瓜(黃瓜)、胡荽(香菜)、苜蓿、萵苣、菠菜等的傳入,中國也有絲綢、瓷器、茶葉等的輸出。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中說,往事與歷史“藏在腦海之外,非智力所能及;它隱蔽在某件我們意想不到的物體之中”;愛德華·謝弗在《唐代的外來文明》中也提到,每一件外來之物“都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引發唐朝人的想象力,從而改變唐朝的生活模式,而這些東西歸根結底則是通過詩歌或者法令,或者短篇傳奇,或者是某一次即位儀式而表現出來的”。文化、特別是日常文化的交流,不但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更重塑了古人對世界的想象,也進而改變了社會。
問:在寫作《華夏日常生活史》的過程中,有哪些古人的生活智慧值得我們汲取?尤其是在當下快節奏的生活中,古人的精致和慢節奏對我們有何啟示?
答:現代人生活節奏快了,很多時候已經沒有時間追求“精致”;古人的生活節奏慢,有許多事情可以“講究”起來,像房屋的雕梁畫棟、衣服的刺繡、家具的雕飾、吃喝的精益求精等等。尤其是宋、明的文人茶,舉凡茶品、器物、場地、提煉的茶精神,都透著大雅。
有人會說宋、明的文人茶是“裝”,點茶耗時過長則是“低效率”,但人的一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而它就只容得下“快”嗎?“過好當下”固然重要,但加上“放眼未來”,可能就會使我們放慢腳步。拿出一個自己喜歡的杯子,沏上一杯自己愛的茶,在悠悠的半小時中,體驗一下“精致”待己的感覺,也讓過快運轉的身體休息一下,這就在愛自己與愛生活的同時,將快與慢的生活做了平衡。不妨找時間按下暫停鍵,學學古人的風雅與精神,哪怕有人說你“裝”。
問:如果能回到古代,您最想體驗哪種日常生活?
答:我很想嘗一下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記載的炒雞蛋,那時的鍋、油、佐料,都會使它與今天的炒雞蛋不同,那它的味道又是如何呢?我還想坐一下走在土路上的牛車,體驗一把楊貴妃三姊從長安隨玄宗臨幸華清宮時的感受。還有游一下古代的三峽,看看它是李白《早發白帝城》中的快意三峽,還是馮夢龍《醒世恒言》中的險道三峽。(張鵬禹 吳偉琦)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4月10日第07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