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溪山草閣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
28x43.5cm
題額:溪山草閣 榖祥
王榖祥,字祿之,號酉室,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嘉靖八年(1529)進士,改庶吉士,曾任工部主事、吏部員外郎。他為官清廉,為人清正,秉正之名使其已有聲望。加之精書法,擅繪畫,長篆刻,清望于時。其書法師承趙孟頫而直逼晉人,深得“二王”書風之神韻。
題額行書風格,偏于行楷,有趙體的味道。
下面副頁的題跋,就是乾隆大才子所寫,寫得還可以啊。主要是在很多傳世經典上題跋太多,那就算不上好字了。
垂楊觀魚
題跋:
綬帶垂楊下,觀魚流水中;
江湖人不元,尺素幾時通。
沈周
在垂楊柳下,綬帶隨風輕揚,我靜觀魚兒在流水中游弋;身為漂泊江湖的人,我已不再是當初的那個我, 不知何時,我們之間的書信能夠相通。
乃思遠人也,借典故魚傳尺素之意。
楊柳樹下,文士手搖鵝毛扇,側視池塘。左一童子,安靜地站著,不打擾先生神游。 池子里好多游魚,暢游水中,自由自在。
右邊連接著山,一個小斜坡連著水,山水之間,正是溪山之境,于此間閣。
靜坐觀心
題跋:
大將心忠赤,栽花亦向陽;
捫心對花坐,彼此共思光。
沈周。
大將心懷忠誠赤誠,就連栽種的花朵也是向著陽光的方向;他手撫胸口對著花朵靜坐,仿佛花朵與他共同在思念著那光明。
畫中人頭戴官帽,應是定制畫的人。
這可能是一個未被任用的大將,“栽花亦向陽”,是心還向著君王。
庭院里栽滿了花,主人靜坐觀心。屋子里有一幾案,放置有香爐和書籍。
槐林漫步
題跋:
槐影張高幙,林亭潑綠油;
將軍讀韜略,六月氣如秋。
沈周
槐葉的影子拉長了,如同在高處張開了一幅帷幕,林中的亭子被濃郁的綠意潑灑得鮮亮欲滴;將軍正在研讀兵法策略,盡管時值六月盛夏,但他的心境卻如同秋天般涼爽寧靜。
亭子空空,一張凳子。僅可坐在此處讀書。將軍在樹蔭下,思考漫步。
柳塘獨釣
題跋:
鸂鶒荷花影,蜻蜓青竹竿;
還知掣鰲地,東海始為寬。
沈周
鸂鶒在荷花下投下斑駁的影子,蜻蜓在青翠的竹竿上輕盈飛舞;但要知道,只有在那能釣起大海龜的地方,東海才算是真正的寬廣無垠。
這里,“鸂鶒荷花影,蜻蜓青竹竿”描繪了一幅寧靜而美麗的自然畫面,水鳥、荷花、蜻蜓、竹竿等元素共同構成了一個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
“還知掣鰲地,東海始為寬”則引用了古代傳說中的典故,據說東海有巨大的海龜,能背負仙山在海上遨游,而能釣起這種海龜的地方,才被認為是東海真正寬廣的地方。這里用“掣鰲地”來比喻那些能夠展現事物真正廣闊、深遠之處的地方或情境。表達著出山入仕,有一番大作為的心愿。
這不是沈周畫給自己的,是定制的畫兒。說的是人家的心意。沈周自個兒是—— 心中無事身亦閑,茅屋一間天地寬。手把釣竿沐清風,心與天游自在觀。
把酒賞月
題跋:
有月來青天,落我酒杯里;
酒盡忽不見,天上長如此。
沈周
有一輪明月從蔚藍的天空中升起,它的光芒映照進了我的酒杯里;當我將酒喝盡的時候,酒杯中的月亮忽然就不見了,但它在天上卻始終是那樣明亮,不曾改變。
這里的“青天”指的是晴朗的天空,給人一種開闊、高遠的感覺。“落我酒杯里”則是一種詩意化的表達,形容月光如水,溫柔地灑落在酒杯中,仿佛可以與酒一同被品嘗。“酒盡忽不見”說明隨著酒的喝完,酒杯中映照的月亮也隨之消失,帶有一絲惋惜和留戀的意味。“天上長如此”則強調了月亮在天空中的恒常與不變,無論人間如何變化,天上的月亮總是那樣明亮、圓滿,給人以穩定和安慰。
主人席地而坐,把酒望月,面前還有一些點心,童子持酒壺,站在身邊。秋深葉已落,紅葉掛枝頭,一種肅然意,清冷意淡淡。
老圃品酒
題跋:
老圃韓公第,新亭上將家;
秋風吹白酒,無事醉黃花。
沈周
韓公的老宅子里,有一座新建成的亭子,這里是上將的家;秋風輕輕吹拂,帶來了涼爽,舉杯暢飲白酒,沒有什么煩心事,只是在秋菊環繞的亭子里悠閑品酒、任他醉去。
這本圖冊就六頁圖,題跋的釋文讀出來,翻譯大意。這本圖冊流傳不廣,知者也不多。
是一個賦閑在家的將軍的日常生活,家里有這樣的一個園林,溪山之間,悠游自在。但是呢,心有未平,有一些志愿未了,還不能完全安心于此。畫風融合了粗筆和細筆。沒有寫明作畫年份。沈周的假畫不少的,他當時太出名了,他的畫暢銷得很,仿沈周詩書畫而作,也是有可能的。觀其詩,有沈周的樸實意,暫且定其為真。
好,到這里。
副頁題跋欣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