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寫作
為內心寫作,內心讓我們真實地了解自己,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
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寫作攻略
一、寫作核心目標
本單元以“學習抒情”為核心,要求學生在敘事中融入情感表達,掌握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技巧,使人物形象更具感染力。
二、寫作策略
1. 情感聚焦:挖掘典型情感
- 至親之情:通過家庭日常細節(如母親等待的背影、父親修鞋的手)展現親情。
- 悔恨之情:結合自身經歷,如誤解他人后的反思,增強情感真實性。
- 離別之情:以環境描寫烘托離別氛圍(如車站的雨、老屋的梧桐樹)。
2. 抒情手法
- 直接抒情:使用感嘆句、反復等強化情感,如《黃河頌》結尾的呼告。
- 間接抒情:
*寓情于景*:如用“暮色中的炊煙”表達思鄉;
*寓情于事*:通過典型事件(如環衛工贈熱水袋)傳遞溫暖。
3. 細節與對比強化形象
- 標志性細節:如賣豆漿周姨“凍瘡手打雙結的袋子”,凸顯人物細心。
- 縱向對比:通過人物不同階段的變化(如老院子從熱鬧到荒蕪)展現情感張力。
范文示例與賞析
范文:《老屋的梧桐》
原文節選:
老屋門前有棵梧桐,樹干粗糲如祖父的手掌。每年春末,淡紫色的花簇擁成云,祖父總在樹下編竹簍,絮絮叨叨講他年輕時的故事。后來,我隨父母進城,梧桐漸漸被野草淹沒。去年回鄉,老屋已拆,唯剩一截樹樁,年輪密密麻麻,像刻著時光的密碼。我蹲下身,指尖撫過裂痕,忽然聽見風里傳來竹篾的沙沙聲……
賞析:
- 細節刻畫:以“粗糲如祖父的手掌”將樹與人關聯,賦予景物情感。
- 間接抒情:通過“野草淹沒”“樹樁年輪”的景物變化,暗示離別與懷念。
- 情感升華:結尾的“竹篾聲”虛實結合,將回憶與當下交織,深化鄉愁主題。
完整作文:《鄉間的燈火》
原文:
鄉間的燈火
暮色四合時,村口的燈便一盞接一盞亮起來。張爺家的燈泡總是昏黃,燈罩上積著油灰,他卻樂呵呵:“亮堂了半輩子,夠用!”他每晚提燈巡田,佝僂的背影在田埂上拖得老長,像一株移動的稻穗。
那年旱災,稻田龜裂。張爺掏空積蓄買抽水機,燈下他攥著皺巴巴的鈔票,手指沾滿泥垢:“莊稼是命,不能丟。”深夜,抽水機轟鳴,他的燈在田頭晃著,與星光融成一片。
我考上大學那晚,他塞給我一盞舊馬燈:“城里燈多,別忘了鄉下這盞。”如今返鄉,村中已裝路燈,明晃晃如白晝。可走過張爺荒草叢生的老屋,我總覺得暗處仍有一點微光,溫暖如昨。
賞析:
- 情感載體:以“燈”串聯人物事件,從具象到象征,層層遞進。
- 對比手法:
- 橫向:張爺的“昏黃燈”與村中“白熾路燈”對比,凸顯堅守與變遷;
- 縱向:從旱災買抽水機到贈燈離別,展現人物奉獻精神。
- 抒情點睛:結尾“微光”虛實結合,將懷念升華為精神傳承。
寫作建議
1. 素材積累:建立“情感檔案”,記錄生活中觸動瞬間(如親人習慣性動作、故鄉標志景物)。
2. 修改重點:
- 初稿后檢查抒情是否自然,避免口號化(如將“我愛家鄉”改為“撫摸老墻青苔時的顫栗”);
- 刪減與主題無關的細節,強化核心意象(如反復出現“燈火”“年輪”)。
3. 課文借鑒:
- 模仿《土地的誓言》中排比句式增強抒情力度;
- 學習《老山界》借景烘托情感的含蓄表達。
通過以上方法,學生可將抽象情感具象化,讓人物在敘事中自然流露真情,達到“以情動人”的效果。
關注我,學寫作,共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