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詩詞世界,共享詩意人生
武漢傳媒學院林熙源
最近,背詩詞免門票在景區傳開了:
江西滕王閣景區門口,一母親為免票花費30天背誦《滕王閣序》全文,最終以98分的高分成績成功免票。
四川劍門關景區門口,游客們集體背誦,現場書聲朗朗,被網友稱為“教育的閉環”。
湖南岳陽樓景區門口,要求在智能亭里五分鐘內背誦《岳陽樓記》且得分95分以上免票,由于挑戰難度較高,引了大量年輕游客參與。
恩施也緊跟上了這波潮流,推出了周六周日連續背誦《龜雖壽》《勸學》兩首詩免門票活動。
但要我說呀,這背誦的兩首詩卻與恩施差了點直接聯系。提及恩施,最出名的是詩當屬杜甫的《西瀼溪》。
“詩圣”杜甫一生顛沛流離,但在他的后半生,曾有一個地方給予了他無限慰藉,在山水的懷抱中存在著亂世的一方寧靜。
這個地方就是西瀼溪,今天被人們稱作“神農溪”,位于巴東縣江北岸,源于神農架主峰的南坡,由北向南共60公里,溪水在群山中穿行,至巫峽口東匯入長江。
在夔州都督柏茂琳的幫助下,杜甫在瀼西購得四十畝果園和草屋數間,在這果樹成蔭的江岸搭草結廬,與家人過起了悠然見南山的農家生活。杜甫在洞峽深邃,山水相依的美景中,留下了詩作:
迢迢水出走長蛇,懷抱江村在野牙。
一葉蘭舟龍洞府,數間茅屋野人家。
冬來純綠松杉樹,春到間紅桃李花。
山下青蓮遺故址,時時常有白云遮。
——《西瀼溪》
他醉心于山水,仿佛暫時遺忘了憂愁,專注于用文字展示神農溪迷人的風光。
但他的每一次登高,從高處俯視山水之間,望著江山社稷,憂國憂民的思緒萬千。
僅僅一年零十個月,盡管身體上的疾病根深蒂固,但愁緒總圍繞心頭,他還是等不及了,“轉作瀟相游”。
公元980年,19歲的寇準踏著猿聲走進巴東縣城。
這位日后在澶淵之盟中力挽狂瀾的丞相,目前還只是一個小小的巴東縣令。
訟庭終日靜,琴鶴亦長閑。
晚樹生涼吹,秋思在遠山。
水穿吟閣過,苔繞印床斑。
幸有江云看,何須卜往還。
——《巴東縣齋秋書》
看似閑適的詩句背后,卻藏著少年知縣治理巴東縣的辛苦。
當時的巴東地域偏僻、峽深民窮。沿江的居民,多以打魚、擺渡為生;在山里的居民,就以打獵、砍柴為生。百姓大都過著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生活。
心系百姓的寇準立志改變巴東貧苦的狀況,為了勸說巴東百姓棄獵務農,他作為一縣之令,在荒野中親自向百姓演示刀耕火種。為勸課農桑,寇準還寫下流傳千古的詩:
蒼天在上,后土在下。
效我神農,五谷豐登。
挽草為業,定居稼穡。
樂土歸民,傳之子孫。
——《勸農歌》
在他嘔心瀝血的治理下,巴東一度呈現出“無曠土,無游民”的欣欣向榮之景。
為了紀念寇準的功績,百姓在山野間修建了一座亭子,并取名為“勸農亭”,至今還留有“勸農亭”遺址。
詩人杜甫、寇準都曾留戀過恩施山水。
當李白在《山中問答》寫下“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時,他或許不曾想到,千年后的鄂西秘境中,正有一方山水將這般詩意凝固成永恒。
如果有人問我湖北哪里風景最絕?我會毫不猶豫的說是恩施。
如果有人問我恩施哪里風景最好?我選不出來。
要說到恩施的名勝,那可太多了——恩施大峽谷、地心谷、屏山大峽谷,梭布埡石林……但其中最出名的還要數恩施大峽谷。
恩施大峽谷的云龍地縫,是地球寫給人類的十四行詩,人們稱它為“地球上最美的傷痕”。這條延展7.5公里的地質傷痕,將5億年的時光壓縮成垂直落差300米的視覺奇觀。
當陽光穿透“一線天”的裂縫,光與影在二疊紀灰巖上譜寫光的變奏曲,讓人恍若踏入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空里流霜不覺飛”的意境。
而海拔1647米的“一炷香”石柱,以直徑僅4米的根基托起150米高的身軀,恰似李賀筆下“石破天驚逗秋雨”的氣勢。
當地人傳說,這根石柱是天神賜予的禮物。如遇困難,只需點燃這根香,天神就會降臨,救苦救難。
要說會享受,還是清代詩人會,他們除了游覽山水,還很會吃。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詩人顧彩受容美土司宣慰使田舜年邀請,于容美游歷數月,寫下紀游:“君以新茶、葛粉、竹鼠、野豬臘、青魚鲊、虎頭脯餉余寓中。”
其中“新茶”便是指鶴峰春季采摘的鮮茶,尤以“宜紅茶”聞名,在清代便通過“萬里茶道”遠銷海外。
采茶人挎上小竹簍,指尖在茶樹上跳躍舞蹈,一抹嫩綠悄然入簍中。揉捻、炒制、沖泡、品茗,茶潤如水,茶香裊裊,茶意清風,將疲憊如風般被帶走。
顧彩不僅會喝,還更會吃。
“野豬臘”食如其名,就是指野豬的臘肉。土家族至今保留“殺年豬熏臘肉,備足一年之需”的傳統。家家戶戶以臘肉、臘蹄髈待客為最高禮節,正如陸游寫的“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恩施臘肉較一般臘肉有什么區別呢?多了一個步驟——煙熏。這可不是簡單的煙熏,而是用松柏枝、核桃殼、花生殼、桔子皮等材料,賦予臘肉獨特的香氣。
除了上面提及的這些,恩施的合渣也遠近聞名。“辣椒當鹽,合渣過年,荒年救得萬民安。”
合渣(又名懶豆腐)是恩施土家族的傳統食物,歷史上因糧食短缺成為救荒食品。
此民諺直接體現了合渣在土家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戰亂或災荒時期,合渣以黃豆和蔬菜混合的簡易制作方式,成為維系生存的關鍵食物。
如今,合渣從“救命糧”演變為特色菜肴,但其承載的苦難記憶與簡樸飲食哲學仍被傳頌。
除了美景美食,恩施還有許多地方特色文化。
土家女兒會的對歌現場,是《詩經》“關關雎鳩”的當代演繹。每農歷七月十二的土家情人節,青年男女以“五句子”山歌傳情,以歌為媒,私定終身,并互送訂情物。
擺手堂前的祭祀舞蹈,則將《九歌》的巫儺文化延續至今——三棒鼓的節奏暗合楚辭韻律,肉連響的肢體語言藏著遠古祭祀的密碼。
土家女子的陪嫁物“西蘭卡普”現在也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顧彩曾在《容美紀游》記載“峒被如錦,土絲所織,貴者與緞同價。龍鳳金碧,堪為被褥。”可見“西蘭普卡”技藝的高超,樣式的華美。
如果你厭倦了城市的喧囂,不妨來恩施走一走。在這里,你可以漫步在清江河畔,感受詩人筆下的寧靜與美麗;你可以探訪深山中的古村落,聆聽那些流傳千年的故事;你還可以參與到土家族的節日中,體驗那份獨特的民族風情。
恩施,一個值得你細細品味的地方。它的美,不僅僅在于風景,更在于那些深藏在山水之間的詩意與故事。
常在后臺收到粉絲留言,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作者武漢傳媒學院林熙源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詩意文化出品圖書《哈哈哈!如果大宋詞人也有朋友圈》《特級教師的爆笑詩詞課》全網熱銷中,歡迎購買。加入詩詞世界粉絲群,可以添加詩意君微信shicishijie0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