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三章》中悠然訴說著:“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我之所以背負重重憂患,皆因這血肉之軀的存在。
試想,若無此身,又何來諸多煩惱?人生旅途,禍兮福兮,相依相伴,其多寡難辨,而這一切的根源,皆在于我們身為實體,擁有這具承載靈魂的軀殼。
正因如此,那些為治理天下而珍重自身者,方可將天下重任托付于他;以愛護自身之心治理天下者,天下亦能安然倚靠。由此可見,自身實為萬物之基,身體既是福祉之源,亦是禍患之始,其中利弊,需由自身細細權衡。
倘若掙脫了自身的束縛,又怎會心生憂慮、痛苦與煩惱?正所謂“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形之體提供便利,而無形之思,方為驅動萬物之靈魂。所謂自身牽絆,實則內心之戰,唯有懂得釋懷自我者,方能擁抱真正的快樂。
偏執,并非通達完美之徑。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輕吟:“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
聲名與生命,何者更為親近?生命與財富,何者更為貴重?楚霸王項羽,被譽為“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卻因偏執過度,終至自絕于世。出身名門望族,項羽自幼任性,鑄就剛愎自用之性格。雖為一介武夫,不乏粗獷與盲從,但其拯救蒼生于水火之志,戰場殺敵之英勇,無人能及。
彭城之戰,以四萬精兵擊潰漢軍五十六萬大軍,其軍事才能,毋庸置疑。然而,楚漢相爭,項羽烏江自刎,非不能逃,實乃心結難解。他深感愧對江東父老,無法接受敗于劉邦之手的事實,更無法跨越內心的鴻溝。
于是,他選擇了終結,正如那句“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愛自己,方為對生命最大的尊重與回饋。偏執,只會讓救贖之路愈發坎坷。
寬容,亦非軟弱退縮。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智慧低語:“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洞悉他人為智,了解自己為明;戰勝他人為勇,戰勝自己為強。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乃帝王之道。唐太宗,千古一帝,以知人善用、廣納諫言著稱。魏征,諫言無數,唐太宗皆虛心接納,看似否定己見,實則彰顯帝王胸襟。
然而,貞觀二年,張蘊古因唐太宗一時之怒而冤死,事后唐太宗痛定思痛,下令死刑復核,以防再錯。此等寬容與自省,方顯帝王風范。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唐太宗深諳此道,勇于面對過錯,以寬容之心,鑄就盛世。
《道德經·第二十三章》又云:“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狂風驟雨,天地之力,尚且不能持久,何況人間瑣事?順應自然,方能自在。生活本無需過多負累,與自己較勁,只會作繭自縛。成熟之人,始于自省,持盈保泰,不必強求極致。劍之鋒利,適度即可,過度打磨,反易折損。凡事留有余地,不走極端,方為智慧。平坦之路,亦有小坎坷,與自己和解,乃人生修行之真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