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澳大利亞媒體拋出了一個挺勁爆的觀點:中國不怕美國,已經做好了打仗的準備,而且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更愿意跟中國做生意,而不是跟美國對著干。
這話一出,有人覺得這是澳媒在危言聳聽,有人覺得這背后確實有點道理。
一、中國為啥不怕美國?底氣在哪兒?
幾十年前,中國還是個窮得叮當響的國家,國際上說話都沒啥分量。可現在不一樣了,中國在經濟、軍事、科技等好幾個領域都站起來了,底氣自然也就足了。
中國現在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2023年的GDP已經飆到了18萬億美元,雖然跟美國的23萬億美元還有點差距,但這體量已經夠嚇人了。
更別提中國還是“世界工廠”,全球制造業30%的產值都來自中國。你去超市買個東西,十有八九是“Made in China”。從手機到衣服,再到高鐵、5G技術,中國造的東西遍布全球。這種經濟實力讓中國在國際上腰桿子硬得很。
而且,中國不光是生產厲害,消費市場也大得驚人。14億人口,光想想這個數字就知道有多恐怖。2023年中國的進口額達到2.5萬億美元,全球第二。哪個國家不想分一杯羹?經濟強了,中國自然不怕美國的制裁和封鎖,因為手里有牌可打。
軍事升級:從挨打到能打
以前中國軍隊裝備落后,只能被動防御。現在可不一樣了,軍事現代化搞得風生水起。2022年,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試射成功,射程能覆蓋美國全境。中國海軍也有了航母編隊,像遼寧艦、山東艦,還有一大堆驅逐艦、潛艇,海上作戰能力蹭蹭往上漲。
2023年8月,中國在東海搞了個“聯合利劍-2023”的軍演,內容包括海空聯合打擊、島礁奪控,擺明了是在練實戰能力。這不光是給國內看,也是給國外看:中國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利益,誰想挑釁都得掂量掂量。
科技上,中國也沒閑著。美國的科技封鎖確實給中國添了不少堵,但中國硬是憋著一口氣搞自主研發。芯片、操作系統、航空航天,這些關鍵領域都有了突破。
2023年,嫦娥六號月球探測器成功從月球背面帶回了樣本,這技術全球沒幾個國家能做到。還有5G技術,華為、中興這些企業已經領先全球,連美國都得忌憚三分。
科技自立自強讓中國不怕美國的卡脖子政策。以前美國一制裁,中國可能就慌了,現在不一樣,手里有自己的技術,心里不虛。
除了硬實力,中國的軟實力也不容小覷。14億人一條心,國家政策執行力強,這在美國那種黨派撕裂的地方是想都不敢想的。
疫情期間,中國說封城就封城,說清零就清零,經濟很快恢復,這份凝聚力讓中國在面對外部壓力時更有底氣,都有還手的資本。
二、中國真準備好打仗了?
澳媒說中國已經準備好打仗,這話聽著挺嚇人,但仔細一琢磨,還真不是空口白話。中國這些年在軍事和外交上的動作,確實透露出一種“隨時能上”的信號。
這幾年,中國軍隊的軍演多得讓人眼花繚亂,尤其是在臺海和南海這些敏感地帶。2023年8月的“聯合利劍-2023”軍演,規模大、科目全,模擬的就是實戰場景。海空聯合打擊、島礁奪控,這些訓練內容明擺著是在為可能的沖突做準備。
2023年初,中國在南海舉行了多艦種聯合演習,派出了航母、驅逐艦、潛艇,演練了反艦、防空等項目。這些軍演頻率高、強度大,明顯不是做樣子,而是真刀真槍地練。
2019年7月,中國出了個《新時代的中國國防》白皮書,里面的話說得特別硬氣。中國軍隊要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誰敢侵犯中國領土和海洋權益,絕對不答應。這是給全世界一個明確的信號:中國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白皮書還提到,中國軍隊會積極參與國際維和、反恐,這說明中國不光想著自保,還想在國際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這種態度,既有防守的底氣,也有進攻的準備。
面對美國的挑釁,中國從來不含糊。2023年4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跑去日本,指責中國在南海的行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直接懟回去:“中國在南海的行動完全合法,美國沒資格指手畫腳。”這種硬碰硬的回應,透著滿滿的自信。
再比如,美國老拿臺灣問題說事兒,中國這邊態度也很明確: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誰敢插手就收拾誰。這種外交姿態,不是光嘴上喊喊,而是背后有實力撐著。
2023年,中國加大了糧食、能源等戰略物資的儲備力度。官方數據顯示,中國的糧食儲備夠全國吃一年以上,石油儲備也在不斷增加。這種后勤保障,正是打仗的基礎。
從軍演到外交,再到物資儲備,中國的確在全方位準備。澳媒說“準備好打仗”,還真有點根據。
三、為啥大部分國家想跟中國做生意?
澳媒還提到,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想跟中國做生意。這不奇怪,畢竟誰不想跟有錢又有貨的國家打交道?
中國有14億人口,消費能力越來越強。2023年,中國的進口額2.5萬億美元,全球第二。德國的汽車、日本的電器、澳大利亞的牛肉、巴西的大豆,全都往中國賣。哪個國家不想搭上這趟順風車?光是“雙十一”一天的銷售額,就能讓外國商家眼紅得睡不著覺。
中國的產業鏈是全球最完整的。從原材料到成品,從襪子到飛機,啥都能生產。疫情期間,全世界口罩、防護服緊缺,中國一口氣供應了幾十億件,成了全球抗疫的大后方。這種生產能力,讓各國都離不開中國。
2013年,中國搞了個“一帶一路”倡議,到2023年已經有140多個國家加入。看看中巴經濟走廊,瓜達爾港建起來后,巴基斯坦當地就業多了,經濟也活了。再看看非洲,中國的鐵路、港口項目,讓不少國家的基礎設施從零到有。這些實實在在的好處,誰看了不心動?
跟美國比,中國外交有個大優勢:穩定、不愛干涉別人。美國今天制裁這個,明天威脅那個,政策翻來覆去,誰都怕跟它合作翻車。
中國不一樣,講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不摻和人家內政。發展中國家尤其喜歡跟中國打交道,因為中國給援助不帶政治條件,實誠。
疫情這幾年,美國忙著甩鍋,中國忙著生產。2023年全球經濟還在恢復,中國已經穩住了供應鏈,出口額創了新高。不少國家一看,跟中國做生意靠譜,至少不會因為疫情斷貨。
所以,大部分國家想跟中國做生意,不是沒道理。中國有市場、有貨、有項目,還靠譜,誰不愿意呢?
四、中美關系往哪兒走?
中美這對歡喜冤家,關系一直是全球關注的焦點。澳媒說中國不怕美國,準備好打仗,這話反映了現在的緊張氣氛。
軍事上,美國在亞太搞軍事圍堵,中國就在家門口練兵。科技上,美國卡中國芯片,中國自己研發。貿易上,美國加關稅,中國擴內需。2023年,這兩國的較量在各個領域都升級了。
但中美關系也不全是劍拔弩張,還有合作的空間。2023年,兩國在氣候變化上簽了合作協議,一起推全球減排。疫情期間,也共享過信息,搞過疫苗研發。像這種全球性問題,中美不合作還真不行。
國際社會其實挺希望中美別打起來。2023年,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就說,中美得一起干活,解決全球問題。其他國家也怕中美鬧僵,自己跟著遭殃。關鍵看雙方咋處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