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德國電力市場就上演了奇特一幕。1月2日,受北海強勁海風影響,風電發電量猛增到40吉瓦,遠超全國用電負荷,電力現貨市場價格居然跌到 -5歐元/千瓦時,負電價持續了4個小時。
這可不是個例,2024年德國負電價時長達到468小時,比上一年多了60%;法國負電價時長翻倍到356小時;西班牙更是首次出現全年247小時的負電價。在歐盟競價區域,17%的時間里電價都是負的,芬蘭以超700小時的負電價時長,成了歐洲“負電價之王”。
這些數據背后,其實是歐洲電力市場的結構性矛盾在 “作祟”。當新能源發電占比突破一定界限,比如德國在 2024 年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達到 62%,電力系統靈活性不足的短板就被無情地暴露出來。
就拿德國來說,它的電力市場設計里,缺少有效的儲能調節機制,多余的電沒辦法及時被儲存利用,只能以負電價這種極端方式,來讓市場恢復平衡。
歐洲電力市場結構那叫一個復雜,德國就是個典型例子。它形成了 “電廠 - 交易所 - 經銷商 - 用戶” 這樣四級交易鏈條。電廠得提前把發電量像賣期貨似的掛到交易所,經銷商通過競價簽約拿到電力,然后再轉手賣給用戶,或者在期貨交易里倒騰差價。
這樣一來,價格形成很市場化,但也引來了一群 “炒家”。在德國那 1300 多家電力經銷商里,差不多 30% 的企業主要靠套利賺錢,把電力市場當成了自己的 “賺錢游樂場”。
歐洲電力市場價格老是波動,說到底是能源結構轉型帶來的 “成長煩惱”。天然氣發電雖說靈活,想開就開,想停就停,可成本高得嚇人,邊際成本差不多 80 歐元 / 兆瓦時。再看看風電、光伏這些新能源發電,成本倒是低得很,趨近于零,可它們完全要看老天爺的臉色。
2024 年夏天,德國光伏峰值出力一下子飆到 85 吉瓦,午間用電負荷才 35 吉瓦,這一對比,中午時段負電價頻率比上一年增加了 26%,電力供需平衡變得像紙糊的一樣脆弱。
歐洲電力市場在政策設計上也有點 “拖后腿”。市場價格下限普遍設定為 -100 歐元 / 兆瓦時,意思就是發電商為了不讓電浪費,可以給人錢讓人把電拿走。但這個設計沒起到激勵儲能等靈活性資源建設的作用。
瞧瞧德國,儲能裝機容量才 12 吉瓦,和可再生能源裝機比起來,連 3% 都不到,和歐盟《REPowerEU》計劃里 2030 年 200 吉瓦的目標比,差得十萬八千里。
負電價對發電商來說,簡直就是利潤的 “殺手”。2024 年,德國傳統火電企業因為負電價虧損超過 30 億歐元,像 RWE、EnBW這些大企業,都不得不關閉部分煤電機組,來減少損失。
新能源企業也沒好到哪兒去,雖說光伏度電成本降到 0.03 歐元,可負電價時段沒賺到錢,還得靠其他時段高電價來補,項目內部收益率都下降 2 - 3 個百分點,發展的勁頭都被削弱了。
工業領域也深受其害。2024 年德國工業電價達到 0.25 歐元 / 千瓦時,是中國的 3 倍。化工巨頭巴斯夫就因為能源成本太高,都計劃把 10% 的產能轉移到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去了。這么一來,德國作為歐洲制造業中心的地位,都開始有點動搖,產業空心化的趨勢讓人擔憂。
居民們也沒能躲過負電價帶來的影響。雖說終端用戶電價沒直接顯示負電價,但電網維護費、儲能投資成本這些,最后都通過稅費的形式,轉嫁到居民身上了。2024 年,德國居民電價里稅費占比 40%,每千瓦時電費都快到 0.4 歐元了,普通家庭年均電費支出比上一年增加 12%,生活成本就這樣悄悄變高了。
歐洲儲能市場現在缺口大得很,歐盟預測 2030 年得部署 108 吉瓦儲能系統,可目前才建成 35.9 吉瓦。這時候,中國企業沖了上去,成了歐洲儲能市場的重要力量。2024 年,陽光電源、華為等企業在歐洲簽的儲能訂單超 50 吉瓦時,占當地新增裝機的 70%。2025 年 1 月,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投產,它的 Megapack 產品優先供應歐洲市場,單臺設備能存 3.9 兆瓦時電能,夠 1500 戶家庭用一天呢。
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投產
德國在 2025 年通過了 5000 億歐元財政法案,其中 1000 億歐元專門用來支持氣候轉型,還明確給儲能項目 0.05 歐元 / 千瓦時的度電補貼。中國企業哪會放過這好機會,德業儲能的 40 尺集裝箱儲能系統進入德國市場,能支持光儲一體化和離網運行,2025 年訂單預計突破 3 吉瓦時;中和儲能的液流電池系統靠著 20000 次循環壽命和安全特性,拿下法國 EDF 集團 257 兆瓦 / 1028 兆瓦時訂單,在歐洲市場混得風生水起。
2025 年 1 - 2 月,中國對歐盟出口增長 1.8%,其中儲能相關產品增速達 25%,拉動整體出口增長 0.5 個百分點,中國對歐出口正從傳統機電產品,向高附加值儲能設備轉變。這種變化,讓中國在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框架下,有了更大的議價空間,在國際市場上更有底氣。
歐洲負電價現象,是能源轉型過程中,市場機制、技術瓶頸、政策滯后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對中國來說,這既是傳統出口市場萎縮的挑戰,也是儲能技術開拓新增長極的好機會。中國靠著在儲能技術上的優勢,正從 “世界工廠” 向 “能源解決方案提供商” 轉變。
在全球能源革命這場大戲里,中國有希望憑借 “技術 + 資本”,構建起 “技術標準 - 商業模式 - 政策協同” 的完整生態,實現從 “跟隨者” 到 “引領者” 的華麗轉身。
資料來源:錢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