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德萊恩試圖通過與中國的對話,促使北京對特朗普時代遺留的政治矛盾讓步.
但她的這次行動,不禁讓人想問,她真的看清了世界的底牌嗎?還是一廂情愿地落入了自己設下的理想主義陷阱?
馮德萊恩是個老牌政治家,履歷和經驗都無可挑剔,她一向擅長在復雜國際關系中理清頭緒,用算盤精致地打磨歐洲外交政策,但是,即便是如此“老練”的她,也難免在處理這場復雜的中美歐多方博弈中暴露盲點,她的此次對話,是一次典型的西方政治操作試圖從中國身上“撬資源”的案例。
她寄希望中國做出主動妥協,以緩解歐洲夾在美國與中國之間受到的壓力,或許她忘了,一通電話并不是萬能鑰匙,而北京也絕非可隨意擺布的棋子,先聊聊她忽略的第一個事實,特朗普雖然早已離開白宮,但他的政治遺產卻依然盤踞在美國對外戰略的核心位置。
他的“美國優先”立場影響之深,已經遠超個人政治周期,成了美國對華政策中的骨干,這種背景下,北京為什么要對一場甚至連美國內部都分不清方向的博弈做出“妥協”?細細捋清局面就會發現,中國不僅不需要,而根本沒有理由做任何名不符實的“讓步”。
對于中國來說,中美競爭的根本就在于戰略對立,不是某一位政客的個人風格能改變的,馮德萊恩顯然低估了這個緊固的層面,她可能天真地以為,只要她站出來當“和事佬”,就能讓中國在關鍵問題上松口,而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她忽略的第二個事實,歐洲的地位在這場權力爭奪戰中。
并不是觸手可及的主導者,誠然,歐盟的市場規模、技術產業實力確實讓它成為了全球經濟的重要一環,但這又如何呢?歐盟過去幾年在國際舞臺上的糾結表現告訴我們,它更像是個“尷尬的玩家”,既沒有辦法真正脫離美國的外交強勢,又很難與中國擁有絕對的互信。
馮德萊恩試圖通過這通電話創造一種“歐洲居中調和”的形象,但這樣的理想化定位,實際上已經在多次試探中顯得力不從心,在中美之間“左右逢源”的設想,聽上去很美,但一旦實際付諸行動,反而容易使歐盟更像一顆搖擺不定的棋子,隨風倒的姿態依稀可見。
更重要的是,北京的戰略眼界早已超越了這種外交盲棋,從經濟到技術再到安全,北京有自己的清晰路線圖,也深知與美國的博弈在未來是長期化甚至常態化的,因此,對于一個試圖拉動中國改變戰略的電話,回應的態度只會采取冷靜克制的方法論。
馮德萊恩信心滿滿地致電北京,試圖用一番外交辭令促使中國妥協,在戰術上或許可圈可點,但從戰略視角來看,這種“教育式”的外交方式未免有些幼稚,更像一場政治作秀,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歐洲完全沒法在中美博弈中扮演角色,相反,它還有很多潛力待挖掘。
但有個前提,別再以為自己能游刃有余地控制局面,馮德萊恩的心思其實遠遠不止那么簡單,她的目標不僅僅是驅使中國服軟,更在于通過這樣的舉動替歐洲在中美之間爭取更多的空間,站在歐洲的角度,她的出發點似乎無可厚非。
但問題是,這種單向施壓的姿態在全球范圍內未必能奏效,北京當然希望與歐洲加強合作,但前提是一個相對平等和互信的關系,而不是一種帶有居高臨下意味的“教導”,這種心態和操作技巧,是目前歐洲外交的痛點之一,所以,這通電話不僅告誡我們。
馮德萊恩的策略并沒有找到世界的“脈”,更讓我們意識到,當中美兩巨頭的博弈已經步入深水區時,第三方玩家最需要的其實是對現實的清醒把握,歐洲如果不能調整自己的定位,既無法成為主導者,也難免繼續處于局勢的邊緣地帶,而馮德萊恩則可能只是這種困境的放大鏡。
最后,這里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核心問題,中、美、歐三方之間,其實早已脫離了傳統的權力平衡模式,這個時代的博弈,不再是以結果論輸贏,因為起手的很多動作本身就注定影響后續走勢,給北京打電話的這一天,馮德萊恩或許滿心期待,但她需要明白,電話另一端的中國。
不是那個愿意輕易讓步的角色,她的這次行動,最終可能只是彰顯了歐洲的尷尬定位,更無法真正撼動中美這場“大局棋局”,不得不說馮德萊恩的算盤打得響,卻沒料到,自己背后的支撐鏈條正在削弱,推動外交,不是用語氣發問就能解決的,而是要真正找到各方能平衡的利益點。
或許,這是她下一通電話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