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胡凱,1989年出生,湖南長沙人。
人一生能有多少變數?又有多少變數可以被自己掌握,并決定自己人生走向的?
本來高考落榜的我,卻因為一個大膽的決定,走向了大洋彼岸來到美國留學。
并一路抓住機會轉學7次,甚至有幸獲得在哈佛大學的學習經歷。畢業后我回國創業,如今已經實現年入百萬。
而完成這個蛻變的過程,除了父母給予了經濟支持外,更多的是因為自己敢闖、敢拼、敢折騰。
一切都要從2007年高考成績出來的那一刻說起。我從小學習成績還不錯,但是高考分數出來的那一刻,仿佛看到了世界末日,離一本線差一分。
我當時非常絕望,花了整整一個月才能直面自己只能上二本學校的事實。
后來,我選擇了北京的一所二本大學,讀新聞傳媒專業。
剛進入大學,感覺很新鮮,畢竟是從一個四五線小城市來到首都。但是半個學期下來,漸漸地有一種不安和躁動在心中升起。
老師照本宣科千篇一律的講課,讓我感到自己毫無成長,這種學習方式也不是自己想要的。
于是,我開始撬動能利用的一切資源充實自己,跑到北大去聽公開課,到清華大學圖書館自習,去北京電影學院看話劇。
在清華、北大蹭課的時候,看到那些優秀的學生、優質的教學環境、專業的教授,我更是羨慕和不甘。
難道自己就只能讀一所小學校,畢業后回到家鄉,一輩子碌碌無為地活下去嗎?
偶然一次機會,聽了一堂關于去美國留學的分享講座,那一晚我徹夜難眠。
輾轉反側到凌晨,思緒不斷翻飛,好像有什么東西在召喚我。同學都已經熟睡,我打開電腦搜索了這幾個字:如何去美國留學?
誰能想到這幾個字,竟然徹底改變了我人生的走向。
(多年后,我在自己開的咖啡館的墻上印下了:“按自己的意愿過一生”這句話)
我花了一整晚,把能找到的資料全都讀了個遍,越讀越興奮,最后得出了一個結論:去美國留學并不難。
但是這也僅僅是一個結論,我沒有辦法去驗證它,大學已經讀了半年,選擇放棄,從頭開始嗎?這似乎與常人的認知違背。
后來,走在學校、在課堂,去圖書館的路上,我滿腦子都在思考,要不要去美國留學?該不該放棄這一切?
去投入一個未知的世界,這個選擇讓我感到恐懼。
但是,慢慢的不甘心和對美國生活的向往壓過了恐懼。
我在內心中和那個膽怯徘徊的自己斗爭了一個月,最終說服了自己,后來也說服了父母,于是便和學校簽訂了退學協議。
我切斷了自己所有的退路,橫下心來決定出國留學。
雖然不知道未來會是什么樣,但如果不逼自己一把,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甘心。
這里,真的要感謝父母對我支持,他們在我猶豫要不要出國的時候,給了我選擇的權利。
我的父母都是初中文憑,他們在幾十年前,通過經營餐館積累了第1桶金,后來又投入房地產開發,趕上國家政策紅利,迅速實現了指數型的資產增長。
他們是在那個年代腳踏實地的創業者,我的老爸也一直告訴我: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踏實勤奮,想要什么,都要靠自己的雙手獲得。
父母對我的價值觀的影響是很大的,但是因為他們的眼界有限,所以沒辦法給我更多的建議,只是用他們的方式默默給予我支持。
就像全天下很多的父母一樣,把能給予的都給予孩子,用自己的肩膀默默為孩子撐起一片天。
父母給予了我選擇的權利和正確的引導,所以我從來不會因為家境還算優渥,就隨緣躺平,混吃混喝,而下決心一定要闖出去,走自己要走的路。
退學之后的半年里,我開始了歇斯底里的學習,每天花10個小時學英語考托福,一邊學習一邊申請學校。
半年之后收到了美國4所大學的offer,其中就有世界排名第143位的名校-愛荷華大學。
終于,在2008年2月8號那一天,我踏上了前往美國的飛機。
(我在愛荷華大學)
最開始到美國的時候,一切都很新鮮,老師的教育方式也顛覆了以往對學習的認知。
首先是鼓勵溝通。這里的老師非常鼓勵學生在課后找他溝通,有一種專門的叫法,叫office time,也就是辦公室時間。
所以我只要一有空,就會去辦公室找老師問問題,比如課上哪些聽不懂,甚至包括職業規劃也問,就這樣我養成了愛與人溝通的習慣。
我印象深刻的,還有一節戲劇表演的選修課。
這節課是小班模式,一個班就十幾個同學,來自世界各地,有墨西哥的、英國的、印度的,還有美國本土的,我是唯一一個亞洲人。
第一節課需要每個人自我介紹,我當時真的非常緊張,同學們也都一樣。
老師看出了大家的緊張,就讓我們圍成一圈,相互擁抱。通過這種肢體的接觸,我似乎感到了所有人的善意,竟然徹底的放松了下來。
這節課之后,我的膽子莫名其妙的變大了,越來越喜歡去表達。這個改變為我以后帶團隊、創業都埋下了一個好的種子。
其次是鼓勵創造和表達。
我記得還有一門課程,老師要求讓我們做一個東西,可以是一幅畫,可以是一個雕塑,也可以是一篇文章或者一首詩,你想做什么就可以呈現什么,沒有任何限制。
我當時就做了一件衣服,想通過它來表達環保的概念。
上這門課的時候從頭到尾我都特別開心,因為它跟國內的課完全不同。
曾經在國內上的課大多數都是記筆記,然后考試,但是這堂課徹底釋放了自我,表達了很多的觀點,我非常喜歡這種感覺。
這些事情都對我有很深的影響,包括后來實習畢業、工作、到現在的創業。
我一直都非常善于表達,也反復和公司的員工強調,想要變得優秀,一定要敢于從各個維度去呈現自己,去大膽表達。
這是我在美國讀書時學到最重要的事情。
(我在愛荷華大學)
在愛荷華大學讀書半年后,我開始申請轉學。
很多人好奇,為什么我在美國讀書的時候能念七所大學,甚至后來轉到了哈佛大學。
這是因為美國有一種轉學的政策體系,只要你成績夠好,并主動去申請,就有機會到其它大學學習。
我的第一個轉學目標,是一所社區大學:岱波谷羅社區學院。愛荷華大學是本科,而這所社區大學只是大專。
為什么我要花很大力氣從大專轉到本科?因為這所社區大學隸屬于加州公立大學系統,我可以以這個學校作為跳板,再轉到正式的加州大學。
而加州大學的條件和愛荷華大學又是天差地別,我能擁有更好的學習機會,遇到更優秀的人。這不是我曾經退學,一路漂洋過海追求的東西嗎?
(我在愛荷華大學)
我做出這個決定之后,曾經在北京破釜沉舟退學的那股執拗勁兒又上來了。
第2天,就去學校辦公室簽訂了轉學協議,把所有學分轉入加州社區大學,當天就買飛機票飛往加州。
當時我背了一個書包,手拿一個行李袋,拖了兩箱行李在機場狂奔,奔到全身都汗濕透了。
登機后因為太累睡著了,醒來的時候飛機已經在舊金山上空盤旋。
我向窗外望去,底下的城市燈火通明,我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暢快感,好像感覺世界一下子光明了。
感覺未來的前景也正在抓住自己的手中,我默默對自己說:來的太值了。
在這所社區大學,我又有了清晰的目標:轉學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第4位的學校,是美國長春藤聯盟名校之一。
那里培養了100多名諾貝爾得主和25位圖靈獎獲得者,是我向往的地方。
所以,我幾乎開始用生命去學習。別人一個學期選4門課,我選7門,別人拿A我就要拿A+;
我瘋狂的惡補英語,因為要用英語來涉獵各科的知識;節假日同學出去狂歡的時候,我一個人默默在圖書館看書......
那兩年,孤獨成了我的常態。但是,也正因為孤獨,我才有了真正高質量的思考的可能。
(我那兩年的相冊里全是復習資料照片)
然而,命運卻再次和我開了個玩笑。經過兩年苦逼的努力,我卻沒有收到伯克利大學的錄取通知。
那兩年,我所有的目標,所有的方向,甚至人生都是跟伯克利這個學校掛上等號,但是這個學校對我say no。
當時,我感覺天都要塌下來一樣,自己在美國孤身一人,拼盡全力的兩年,似乎都失去了意義。
心灰意冷之下,我開始到處去轉悠,幸運的是遇到一個人,被他一句話點醒,走出了絕望。
他是美國人,也即將轉學。我們在咖啡館遇到閑聊時,才發現他的GPA是直接滿分。
于是,我問他要去哪里讀書。他說他要去一所很普通的加州州立大學,甚至在我看來都很鄙視的那種學校。
我非常震驚,說以你的成績可以直接去伯克利呀。他的回答讓我一下子走出了迷茫。
他說: “I don't care,我只想選擇最適合我的學校,而不是排名最高的學校。”
這句話,一下子把陷入思維死胡同中的我撈了出來。
我開始反問自己:我是不是太在意所謂的排名了?學校光環對自己一定是重要的嗎?
我是誰?我以后要做什么?我能否創造價值?能否持續不斷的進步?其實這些東西才是我人生的關鍵啊。
(我常常借助旅行來思考自己的人生和方向)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能順利跑完全程,靠的不是“一帆風順”,而是“越挫越勇”。
多年后回過頭來看,我經歷的那些“世界末日”,其實只是人生的“賽點”。
我從北京的一所二本來到美國,再從愛荷華大學來到加州。
每次折騰,我都在主動選擇自己人生的方向。
而我最開心的時候,不是我實現目標的那一刻,而是我踏入新世界的那一刻,和在新的環境中得到意外收獲的時候。
我在不斷進步啊,為什么還在執拗于一個排名呢?做出自己的選擇,并且去努力才是最重要的啊。
我對自己說:I don't care。從那一刻起,我找到了我最在意的是什么。
其實那兩年,我通過逼自己,也知道了自己努力的極限,結果雖然不如愿,但是也還不錯。
我獲得了3.89分的GPA,收到了4所加州大學分校的錄取通知書,最后選擇了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
那里是一片美麗的海灘,有著藍天白云、沙灘和patry,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但是,我愛折騰的性格又一次改變了我人生的走向,讓我走進了哈佛大學。
有一天我瀏覽哈佛大學官網,發現哈佛大學不僅提供暑期課程,而且對全世界的學生開放。暑期課程的要求是綜合GPA3.5,托福100以上,有教授的推薦信。
一番資料準備之后,還差推薦信,我找了自己成績最好的一門課的教授,約時間請他喝咖啡,最終得到教授的推薦信。
我把所有資料遞交上去,一周之后竟然真的被錄取了。于是,在那個暑假,我踏進了一輩子都沒敢想過的哈佛大學的校門!
(我在哈佛大學)
在美國的四年過得很快,我在圣地亞哥分校臨近畢業的時候,意外得知了加州大學的學生能有一次去加州zf辦公室實習的機會。
我仔細瀏覽這個項目,發現要求很繁雜:
- 第一,要有三封教授的推薦信。
- 第二,要求本科成績3.5以上。
- 第三,要通過專業部門第1輪面試。
- 第四,要通過實習政府部門單位面試。
在此之前,我還得轉去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一邊選修課程一邊實習。
但是,對于這幾年折騰慣了的我來說,這都不算什么。我的成績剛好卡在3.5,這個條件沒問題。
然后又向哈佛大學教授、交換過的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和加州大學的教授分別要了一封推薦信,湊齊三封,經過一路面試得到了這次機會。
去加州政府辦公室實習的第一天,是我在美國5年的時間里最緊張的一天。
那天是周五,剛好是月度總結會議的時候,第一天上班就讓我當場發言。于是我就做了個自我介紹,說我是新來的,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當時也不知道表現得好不好,幸運的是周圍的同事都特別的友善,讓我緊張的情緒稍微緩解了一些。
但是這天結束之后,我突然發現大事不妙。
因為我在這個辦公室誰都不認識,如果沒有人愿意帶我的話,這次費盡周折換來的寶貴機會,可能就稀里糊涂地混過去了,啥都學不到。
于是,愛折騰、愛溝通的性格再一次幫助了我。
當天結束后,我立馬給辦公室的所有人寫了一封郵件,大概意思是說:我是實習生,馬上要畢業,希望能給個機會讓我去做事兒。
幸運的是,有一個哈佛大學法學院畢業的主任回了我的郵件,說愿意帶我。
回顧在美國的五年,我成長了不少。
現在想想,其實蛻變這種事情不存在一蹴而就,而是痛苦且漫長的。
是需要不斷地折騰自己,讓自己跳出舒適區,精益求精,挑戰困難極限才能夠實現的。
除了在學業上折騰,我還會不斷折騰自己,到處探索世界。
因為我覺得,人的一生可能就80來年,我不想等老了之后,連這個世界還沒有看清就撤了。就像那句話:歲月不曾饒過我,我也不曾饒過我自己。
從2017年開始,我制定了一個宏偉的計劃,40歲之前要實現環游世界100國。
至今,我已經走過了歐洲的很多國家,還有日本、泰國和一些東南亞國家等。
我經常通過世界各地的旅行,來換個環境尋找我究竟想要什么。
有一次從倫敦準備飛往意大利,臨到起飛的時候,才發現我的意大利身份簽還有6天才有效,所以當時還不能去意大利。
但是已經在英國待了8天了,又不想繼續呆了,怎么辦?
于是,我就查歐洲哪些國家可以不用身份簽,結果查到了黑山共和國。
一個黑山共和國的朋友接待了我,帶我去他們家玩兒,和他們家人一起吃飯,還坐了他的游輪。
這種直接跟當地人的生活接觸,真正顛覆了我對旅游的了解。
(我在黑山共和國)
我很享受這種意外帶來的驚喜,就像當年高考以一分之差被迫選擇了二本學校。
如果當時考上了一本,我可能按部就班地學習,畢業之后就回到家鄉找個工作,躺平混日子。
而現實是我從二本學校走向了大洋彼岸,讀了7所高校,并有幸見識到了很多事情。
經歷意外,主動前往新世界探索,加速了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
在國外5年后,懷著對教育事業的熱忱,我決定回國創業,并經過幾年的打拼,在長沙擁有了一家綜合類的教育公司。
如今線下小區有8個,年收入實現7位數,穩穩賺到人生第一桶金。
現在因為國家的雙減政策,我的公司也面臨著轉型,未來計劃往藝術類培訓方向去發展。并且,
我還打算明年去讀一個MBA,繼續提升自己,升級知識體系。
(我的公司團隊達到幾十個人的規模)
聽說過這樣一句話,愛折騰、愛試錯的人,天生就會更容易成功一些。
我的經歷真的驗證了這句話,絕大多數人生的可能,都是在“不可能”和“做不到”的聲音中被扼殺的。
如果沒有一開始的折騰,后面所有的故事,都不會發生。
【口述:胡凱】
【撰文:趙仲鳴】
真實人物采訪:我們無法體驗不同的人生,卻能在這里感受不一樣的生命軌跡,這里的每一張照片都是生命的點滴,每一個故事都是真實的人生,感謝您的喜歡!
(本文章根據當事人口述整理,真實性由口述人負責。“真實人物采訪”友情提醒:請自行辨別相關風險,不要盲目跟風做出沖動決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