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初,迫于日本的強勢,大韓民國被迫與日本簽訂了《日韓合并條約》,該條約名義上公正公平,實際上是大韓帝國將朝鮮半島主權永久讓予日本,標志著日本正式吞并朝鮮半島,開啟長達35年的殖民統治。也正是簽訂了該條約,從1919年開始,大韓民國臨時機構開啟了長達27年的流亡生活。
或許是地理位置較近的緣故,大韓民國臨時機構主要還是在中國流亡,涉及到上海、杭州、廣州、柳州和重慶等多個城市,留下了多個臨時機構舊址,在諸多舊址中,要說誰最悲慘,還是是綦江李東寧舊居,位于綦江區古南鎮沱灣社區半邊街,綦江區人民醫院北側,緊鄰綦江博物館,距離綦江火車站不遠,只有不到2公里的車程。
在1939年3月以前,大韓民國臨時機構駐地在廣西柳州,但隨著日本軍隊對海南島的猛烈進攻和對廣西的威脅日益加劇,韓國各抗日團體及臨時機構不得不從柳州遷往綦江,當時在綦江有多個辦公地,上升街寶興隆鹽號是臨時機構的議事場所,陳家公館是朝鮮機構部分成員的居住地,而今天講述的臨江街43號是主席李東寧的舊居。
李東寧舊居也叫韓國機構主席舊址,雖是韓國主席的舊址,綦江區的文物保護單位,但是在2010年,綦江城區建設,誤打誤撞當作老房子拆除了,所以,如今的舊址,只是一塊荒蕪地,面積不大,四四方方,面向綦江河,幾百平方米,四周還用隔離欄圍住,沒有人類打擾,早已雜草叢生。
綦江李東寧舊居確實比較悲慘,采用硬隔離措施,行人無法正常出入,只能從旁邊的院墻用非常規手段進入,走進李東寧舊居,由于主體建筑在2010年被拆除,遺留建筑比較少,有兩塊舊居簡介碑,其次是便是剩下半邊磚瓦房,無人管理,磚瓦房有些陳舊、垮塌,呈殘垣斷壁的趨勢,遠遠望去,頗為荒涼。
李東寧何許人也,曾任大韓民國臨時機構的國務總理、總統代理、主席、國務委員長及國務委員,在其領導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在綦江可謂成績斐然,分別召開了“七黨統一會議”和“五黨統一會議”,為進一步的合作奠定了基礎,成立新黨“韓國獨立黨”作為臨時政府的執政黨,意義重大,堪比遵義會議。
韓國是我國一衣帶水的鄰邦,同當年的越南一樣,雖然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總是吵吵鬧鬧,但是由于位置實在太近,遠親不如近鄰,在大是大非的時候還得互相幫助,也是基于如此緣故,才有綦江李東寧舊居的出現,只是疏于管理,被拆除了,仔細想來,或多或少有些令人遺憾,你說是不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