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一家人均消費近4000元的“生態融合料理”餐廳突然爆火,但引發熱議的并非菜品美味,而是其“奇葩”體驗——啃樹葉、舔冰塊,甚至將大象糞便制成甜品。網友調侃:“這吃的不是飯,是行為藝術!”
一、“雨林探險”式用餐:儀式感拉滿,槽點也不少
據體驗者描述,進入餐廳仿佛開啟了一場“熱帶雨林冒險”。食客需先剪下盆栽葉子,蘸蜂蜜生啃;隨后穿越霧氣彌漫的溫室、食材展示室,甚至要摸黑走“夜路”才能落座。菜品通過電動滑軌傳送,包括竹蟲、酸螞蟻、野豬肉等“原生態”食物,背景音效還會配合菜品切換動物叫聲,例如吃鹿肉時播放鹿鳴。
然而,博主“米雪食記”吐槽:“一小時只啃了片葉子,無花果都能科普半天。”部分菜品如冷凍青柳葉、模擬寄生花腐臭味的糊糊,被指“形式大于口感”。
二、壓軸甜品竟是“大象糞便”?員工回應爭議
最受爭議的是一道名為“鮮花插在香糞上”的甜品。餐廳將大象糞便消毒、干燥、碾碎后制成甜點,稱其“蘊含雨林微生物風味”。有食客直言:“抽象到想退錢!”
面對質疑,員工解釋稱,兩位創始人(中國布朗族與法國籍)在云南雨林研究7年,試圖將生態體驗搬到上海,“餐廳更像一個小型博物館”。定價3888元/位(不含酒水),因食材準備復雜,每周僅開放兩天,每晚限12人預約。
三、網友吵翻:是文化盛宴還是智商稅?
社交平臺上,評價兩極分化。支持者認為這是“沉浸式文化體驗”,能感受雨林生態;反對者則嘲諷:“4000元夠去云南吃十頓了,何必花錢啃樹皮?”更有網友質疑衛生安全:“即便消毒,心理上也難以接受糞便入菜。”
四、業內觀點:高端餐飲的“獵奇”邊界何在?
近年來,高端餐飲為吸引眼球,頻頻推出獵奇概念。從分子料理到昆蟲宴,再到如今的“大象糞便甜品”,爭議不斷。專家指出,創新值得鼓勵,但需平衡體驗感與消費者心理底線,避免淪為噱頭。
結語
這家餐廳無疑戳中了人們對“新奇體驗”的獵奇心理,但高價與爭議并存的背后,究竟是餐飲創新還是營銷套路?或許正如網友所言:“人生在于體驗,但有些體驗,一次就夠了。”
#上海人均4千餐廳甜品是大象糞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