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斌 編輯:馮曉暉
本系列發布九江文史類研究文章。歡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聯系方式見自動回復。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這是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膾炙人口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中的詩句。后面兩句14個字,為我們展現了一幅西湖荷綠花紅美景圖。此詩曉暢明白,三歲小孩都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它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就是幼兒園的小朋友都能倒背如流。
詩歌作者楊萬里,號誠齋,江西吉水人。南宋大臣、著名詩人,與陸游、尤袤、范成大并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他雖然和黃庭堅一個是南宋,一個是北宋,黃庭堅死后22年他才出生,相隔上百年,但他對黃庭堅的道德文章詩詞書法推崇備至,經常翻閱黃庭堅詩文集,在黃詩中吸取營養。
楊萬里像(來源:《楊萬里選集》周汝昌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
有一次讀黃庭堅詩集,又一次被黃庭堅真摯的情感和獨特的藝術手法所打動,立即將自己的感受賦詩一首以記,這就是《燈下讀山谷詩》:
天下無雙雙井黃,遺編猶作舊時香。
百年人物今安在?千載功名紙半張。
使我詩篇如許好,關人身事亦何嘗。
地爐火暖燈花喜,且只移家住醉鄉。
這首詩第一句就充分肯定了黃庭堅天下無雙的詩歌造詣。雙井,指黃庭堅的家鄉分寧縣(今修水)雙井村;天下無雙,只有惟此,沒有第二。整句說黃庭堅的詩天下第一,無人能及。第二句說時間雖然過去了很久,但黃庭堅留下的詩作還是魅力十足,散發著令人陶醉的馨香。第三、四兩句說百年之前的黃庭堅現在在哪里啊?就是有流傳千載的功名,也不過是在史冊中記載半張紙罷了。第五、六兩句說即使我的詩作能寫得和黃庭堅一樣好,與人生實際事物又有多大的關系呢?第七、八兩句寫地爐火旺,燈花報喜,寒冷的冬夜在火旁燈下手捧一卷黃詩閱讀,自是溫馨愜意,甚至陶醉其中,希望自己永遠都在這種幸福的讀書生活里沉醉。
從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出楊萬里對黃庭堅詩歌的推崇和贊美。雖然他本身就是一個詩詞大家,但還是孜孜不倦里學習黃庭堅的詩歌藝術,甚至用“天下無雙雙井黃”的詩句,來表達自己對黃庭堅的頂禮膜拜和熱愛。
正是因為這種對黃庭堅的深厚感情,當聽說廣西宜州新修了黃庭堅祠堂,宜州太守請求其撰寫一篇文章來記述此事,楊萬里欣然答應,并很快寫出了一篇高質量的記文,這就是《宜州新豫章先生祠堂記》。
實際上,這篇記文不是宜州太守直接請求楊萬里撰寫,中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那就是時任廣南西路經略使的張栻,是張栻委托楊萬里作記的。因為張栻曾在乾道五年(1169)出任吏部侍郎、侍講,而經略司衙門駐桂林,故楊萬里尊稱其為“桂林伯侍講張公”。
張栻在歷史上是一個非常有名的人物,之所以享譽天下,不是他的高官顯爵文治武功,而是他曾經是岳麓書院的一代宗師。隆興元年(1163年),張栻門蔭入仕。乾道元年(1165)至乾道五年(1169),張栻出任湖南長沙岳麓書院山長四年,主管教務,教授學生數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學派的規模,光大了岳麓書院,為岳麓書院躋身全國四大書院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他自己也因之成為一代儒宗和理學大家,與朱熹、呂祖謙并稱為“東南三賢”。
張栻之所以出面為宜州太守韓璧請求楊萬里作記,因為韓璧是張栻看好器重的人。韓璧開初只是廣南西路經略司主管機宜文字的小官吏,經過幾年相處后,張栻認為韓璧“清介豈弟,愿假守符,俾牧遠民”,這三句話的意思是:韓璧清正耿直,和樂平易,希望朝廷能委派他擔任地方官造福更多的百姓。韓璧因此被張栻推薦而被朝廷任命為宜州太守。
另外,在原來破敗的宜州山谷祠里,有一塊上書“豫章先生”四字的匾額,匾額題寫落款為“于湖張安國”,這個張安國也是一個非同一般的人物。辛棄疾曾經率領50名騎兵在千軍萬馬的敵營中,將一個叛將抓了回來,后被處死,這個叛將的名字也叫“張安國”。
但此張安國不是彼張安國。這個張安國來過我們修水,他曾經題寫過“黃龍山”三個字,并被我們的先人鐫刻在黃龍寺前路旁的石巖上。這三個字以前一直認為是黃庭堅手書,直到早些年,細心人將下面的浮土挖開,才發現落款為張孝祥,張孝祥就是楊萬里說的張安國。張孝祥是南宋狀元、是朝廷命官,也是一個書法家、詩人。作為書法家、詩人,對本朝開宗立派的大詩人、大書法家黃庭堅定是仰慕崇拜,到黃庭堅的家鄉來尋訪其遺跡,接受其熏陶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張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國,別號于湖居士, 鄞縣(今浙江寧波)人 。 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張孝祥狀元及第,此榜進士中后來赫赫有名的還有楊萬里、范成大、虞允文等人。張孝祥在乾道元年(1165)至乾道二年(1165)出任靜江知府,這個靜江就是桂林的古稱,桂林緊鄰宜州。為宜州山谷祠撰寫“豫章先生”四字匾額,就是張孝祥擔任靜江知府的時候。
楊萬里、張栻、張孝祥三人年紀相差僅有5到6歲,但三人均是名垂青史的人物,一個是史上著名詩人,一個是書院學宗理學泰斗,一個是金榜狀元。他們三人為了宜州山谷祠,有的題寫匾額,有的請求作記,有的欣然作記,說明了黃庭堅在三人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說明當初蘇軾對黃庭堅“瑰偉之文,妙絕當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評價實不為謬。
下面來看看楊萬里在《宜州新豫章先生祠堂記》中說了些什么意思。
豫章,是南昌的古稱。因為修水以前,不管是叫分寧、寧州,還是義寧州,一直以來都歸南昌府管轄,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才劃歸九江。古代有把著名人物稱為所在地域地名加先生的習慣,實際上也是一種尊崇。如稱漢代的賈誼為“賈長沙”,稱清代的康有為為“康南海”或南海先生,故楊萬里在記文里稱黃庭堅為豫章先生。
宜州山谷祠以前非常破舊,太守韓璧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新修山谷祠,故將新建的祠堂稱為“新豫章先生祠堂”。
張栻在給楊萬里的信中說,宜州太守韓璧是一個正直誠信的人。他一到宜州太守任上,其他的事都沒來得及做,首先就新修山谷祠。山谷先生是崇寧甲申年(1104)貶到宜州,第二年就去世了。當地的人們悲憫他的遭際,懷念他的風范,就在他曾經居住過的南樓附近修建一座祠堂來祭祀他。于湖張安國還為祠堂題寫了“豫章先生”的匾額。但是,祠堂那里地勢低洼狹窄,房屋破敗頹毀,祭祀的器具擺放不下,人們無處下拜。
韓璧看到這種情況很是不滿,于是,在離城不遠之處,找到一處地勢開闊的地方。這地方前面湖光呈現,曠野開闊;群山奇特,如駿馬奔騰來到堂前。他建造了六間房屋,來安置先生的神靈;刻了先生的木肖像,來進行祭祀供奉。在湖邊建造了一座閣樓,供人登臨以思古抒懷。祠堂建成后,張栻已經用“清風”給閣命名了,我是學習山谷先生詩歌的人,張栻認為除了我沒有更適合撰寫記文的人了。
我拿著張栻的信感嘆:聽說山谷先生剛到宜州時,先是租賃種田老百姓的房子居住,太守要治老百姓的罪;后來到崇寧寺租房居住,太守又要治寺僧的罪;再后來到旅店租房居住,太守又要治老板的罪。最后,讓他住在小南門的戍樓上,大概是便于監視管理吧!先生被貶,是得罪了當時的宰相等權貴,難道也得罪了太守嗎?
鹿的肉,是人們的食物;強加在君子頭上的罪名,是小人邀功請賞的資本。是誰讓先生編管宜州的處罰,成了宜州太守等小人向上邀功請賞的資本?這些小人們通過對先生的打壓刁難,得到了上司的賞識和榮耀,過了百年后,得到的榮耀還有多少呢?而先生饑寒交迫而死的地方,如今卻成了文人墨客懷著崇敬的感情來瞻仰祭拜的地方,來的人會思念,離開的人會懷想,而那個太守小人卻仍然臭名昭著。
如今君子對于小人,就怕不得罪他們,得罪了又有什么可擔心的呢?如今太守韓璧這樣賢德,把先生當作神靈來祭祀。可惜啊,先生在韓璧任宜州太守之前就去世了。如果先生活著的時候,能夠遇到韓璧并能得到他的關懷,那么兩個人的賢德名聲就會一起流傳下去。然而讀書人有的同處一室卻彼此不合,有的不同時代卻能相遇,假如相遇了,前后時間又有什么值得計較的呢?先生的祠堂,是韓璧重新修建的,那么韓璧的名字和事跡必定會流傳下去。侍講張公為閣樓命名這件事也必定會流傳下去。
從楊萬里所寫的這篇記文中,可以悟到一些人生的道理。
人生在世,一定要有一些讓人記住,讓人懷念的東西。像黃庭堅,官當得不大,除了出任了較短時間的太和縣令和當了九天的太平州知州外,其他的都是諸如國子監教授、秘書省校書郎、檢討官等閑散職務,沒有機會為天下蒼生造福謀利,并且三次遭貶,一生命運多舛仕途蹇澀,但他卻在詩詞書法方面達到了開宗立派登峰造極的地步。就是貶謫的地方,人們至今還在傳承著相沿成俗的傳統,在懷念他紀念他。無論是涪州、黔州、戎州,還是宜州,都有紀念他的祠堂、亭榭、樓堂。
官員正直仁德就會流芳百世,諂媚陷害就會遺臭萬年。同是宜州太守,韓璧一到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新修山谷祠。為了增加山谷祠在人們心中的份量,擴大山谷祠的名氣,還通過自己的頂頭上司張栻,請求當時名滿天下的楊萬里作記。因而,韓璧賢德的名聲和黃庭堅、山谷祠一起傳到了今天。而黃庭堅貶到宜州時的太守,為了自己的利益,為了升官發財,不惜昧著良心,投其上司所好,幫著打壓刁難黃庭堅,以圖邀功請賞。幾十年之后,楊萬里寫作這篇記文時,對其進行了質問和譴責,并且斷言“所謂太守者,猶有臭焉”。
2025年3月18日
附:《宜州新豫章先生祠堂記》
宜州新豫章先生祠堂記
予去年十月致書桂林伯侍講張公,今乃得報,且諉予曰:宜州太守韓侯璧,直諒士也。初抵官下,他皆未遑,首新山谷先生祠堂。蓋山谷之貶宜州,崇寧甲申也,館于城之戍樓曰小南門者,明年卒焉。后人哀之,即其地廟祀之。于湖張安國大書“豫章先生”四字以揭之。然居句湫隘,屋廬壞隤,俎不成列,拜靡厝躬。今侯戾止顧臏,爰出其 ,距城不遐,得地洵盱。湖光前陳,曠野洞開。諸峰崛奇,駿奔來庭。立屋六楹,以妥神居。刻木肖象是似,是似是享。俯湖為閣,于登于臨。湖山清空,云煙高寒。神則降集,人士奮豫。既成,來求閣名若記。栻既以清風名閣矣,子學詩山谷者,微子莫宜記之。予執書嘆曰:予聞山谷之始至宜州也,有甿某氏館之,太守抵之罪;有浮屠某氏館之,又抵之罪;有逆旅某氏館之,又抵之罪。館于戍樓,蓋圄之也。卒于所館,蓋饑之寒之也。先生之貶,得罪于時宰也,亦得罪于太守乎?鹿之肉,人之食;君子之殘,小人之資也。孰使先生之所挾,足以授小人之資也哉?夫豈不得罪于太守也?先生得罪于太守,則太守不得罪于時宰矣。豈惟不得罪也,又將取榮焉。由今視之,其取于當時者幾何?而先生饑寒窮死之地,今乃為騷人文士佇瞻鉆仰之場,來者思,去者懷,而所謂太守者,猶有臭焉。則君子之于小人,患不得罪爾,得罪奚患哉?今韓侯之賢,乃能社先生而稷之。惜也,先生之前乎韓侯也。先生之沒,侯猶敬之如此。使其生也,遇侯而燠休之,則主賓之賢,牽聯俱傳也。惜也,韓侯之后乎先生也。然士或同室而睽,或異世而逢,茍逢矣,前后足校哉?先生之祠,要自韓侯始,則侯之傳決也。而又得侍講張公名其閣,其傳益決也。因書其說,寄侍講以遺韓侯云。淳熙五年三月二十四日,廬陵楊某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