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定了調,臺灣唯一稱謂就是中國臺灣省!
如今,通過手機地圖軟件搜索“臺灣省”,可以完整顯示臺灣地圖,并精確到街道紅綠燈,以及各路段實時的擁堵情況。
地圖軟件截圖
我用百度地圖可以檢索到臺灣省的詳細位置信息,包括街道、建筑,甚至小到美食店鋪,我搜了一個“鎮江”,發現在臺北中正區的“鎮江街”,在鎮江街1巷周邊,還有“臺灣地區立法機構鎮江會館”。臺北還有丹陽大廈、丹陽縣同鄉會。
一位網友發給我幾張臺北鎮江街的照片。
“鎮江街”的房價可能不低,查了一些資料,發現韓國瑜原在“鎮江街”有16坪房子,他的大女兒出生后,空間不敷使用,就去借他妻子胞妹李佩芬的房子住。說明鎮江街是寸土寸金啊。
為什么臺北會有“鎮江路”呢?
原來蔣介石敗退臺灣后,先是廢除了不少日本色彩的地名,然后將“中山路”、“中正路”輻射致全臺各地,其次是在臺北以當時的中國行政區劃為藍本重新命名街道。就算你初到臺北,要找蘭州街,一定是在臺北的西北方向,廈門街在東南,成都路在西南,按照中國地圖的方位走不會錯。在臺北東西向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和南北向的中山、復興、光復、建國等路上,有庫倫街、西藏路、康定路、福州街、汀州路、溫州街、鎮江街、北平路、天津街等地名,依中國地理的南北西東排列。
2016年鎮江舉辦蘇臺燈會,從臺北來對接的旅游同行告訴我,”鎮江街一巷”1號有個網紅美食店“祥和蔬食”,專注做素菜,必點菜之一清蒸臭豆腐用了毛豆、香菇絲、榨菜末和臭豆腐清蒸,增添豆腐香氣,又香咸鹵汁。聽了我感覺這和鎮江的素食可能有些關系。
在臺灣省,有不少鎮江人,這位朋友知道我喜歡收藏鎮江人的老物件,后來還寄給我一對五、六十年代在臺灣省鎮江姐妹的訂婚證書,翻閱這些資料和老物件,歷史照進現實,一種沉甸甸的時空感充滿心頭。
1955年鎮江人吳鳳英在高雄的訂婚證書。
1963年鎮江人吳鳳娟在高雄訂婚。
歸鄉吧,在寶島上的親人們。
她對我說:你不知道,那些在臺灣的鎮江人,有多么想歸鄉……
01
這些背井離鄉的鎮江人,記憶中的鎮江味道,都那么深刻。
一位久別故鄉的童老先生,寫過老鎮江的茶食,特別提到“爵祿”茶食店,說這家店所做聞名大江南北的京江臍子、蛤蟆酥、云片糕、馓子(又稱“麻油馓子”)是最好吃的,尤其是云片糕甜而不膩,入口即化。
童老先生說當年有人要搬家了,左鄰右舍都會買兩條云片糕當賀禮,家搬好了,家主也會做一些小菜請這些左鄰右舍、親朋好友來新居吃頓飯,既不鋪張浪費也有很濃的人情味。
鎮江人喜歡吃素菜,城里有一家素茶館所做的素包子遠近聞名,所包的餡兒非常考究,除青菜外還有栗子、白果、芝麻、豆粉味道鮮美。在鎮江,過去做菜都是不放味精的,全憑食材的本味。在鎮江焦山念過佛學院的星云大師,一直記得素包子的味道,當年坐禪一天,才能吃到兩個素包,這也令他感到滿足。
1949年的鎮江
說到焦山,不能不提到過去初夏時焦山附近江中出產的一種鰣魚,這種魚肉嫩味鮮,尤其是魚鱗飽含脂肪,烹煮時不必去鱗,唯一的缺憾就是離水即死,而且一不新鮮就不好吃了,所以懂吃的老鎮江人話說“不新鮮的鰣魚狗都不吃”。上焦山吃鰣魚,是一大享受。
家鄉的男士都溫和敦厚屬于樂天派,生活上重于享受,早上喜歡上茶館吃個早茶,先來幾塊肴肉(硝肉),配上一碟切得細如發絲的嫩姜,一碟鎮江醋,吃起來更有味。
吃過肴肉,再來一碗煮干絲,然后是蟹黃湯包或是糯米燒賣,最后還來一碗湯濃且白的肴肉面,這些都是鎮江最有名的點心;
下晚到燒餅店做兩塊滿是芝麻的擦酥燒餅“草鞋底”當晚茶,晚上還得泡個澡堂子,不光是洗澡,還得來個修腳捶腿全套的享受,所以老鎮江的茶館澡堂特別多。
民國《申報》里的八家鎮江浴室。
家鄉的婦女都能做一手好菜,做的獅子頭(占肉)特別好吃,獅子頭嫩得像豆腐,下面襯的青菜鮮美可口,真能把眉毛吃掉了。
老鎮江人也喜歡吃野菜,馬蘭頭兒、三芽菜兒(秧草)、蘆蒿苔兒,腌的三芽菜真是鮮美無比。有一種大菜每一棵都有一個四、五歲小孩那么高,真是名副其實的大菜,菜莖潔白、菜葉深綠,這種大菜是專門用來做腌菜用的。
鎮江人會吃,春天河蚌燒青菜、螺絲頭兒燒韭菜、春筍燒刀魚,鮮得你舍不得放筷子;夏天筍瓜毛豆子兒炒大椒,分不清是熱得汗直流還是辣得汗直流,不過保證人是胃口大開;秋天螃蟹斬占肉;冬天水芹菜炒百頁,茨菰燒肉,還有咸魚、咸肉、風雞、醉蟹四季不同,風味各異,鎮江人是真會吃啊。
螺絲頭兒燒韭菜
秋天螃蟹斬占肉
02
在臺灣省的鎮江人中,有個名氣極大的,是抗戰時為四行倉庫國軍獻旗的楊惠敏,她在島內鎮江人圈里名氣極大,過去她住在崇實女中附近,她的弟弟妹妹都上過軍校,其弟軍校畢業后為國捐軀了。
崇實女中所在的山下,建有一座天橋叫“黑橋”,不知道本來就叫黑橋,還是因為火車來來往往所冒的煙把這座橋熏得烏漆抹黑的,才叫“黑橋”。
去了寶島的鎮江人楊惠敏。
黑橋
電雷學校就在崇實女中附近的小山上,是培養海軍魚雷艇干部的學校,抗日戰爭中貢獻很大,后來海軍將領中不少出自這座學校。潤州中學也坐落在這里。
順著運河往城里走,雙井巷口的鎮江女子職業中學設有商科、蠶桑、紡織等科系,是一所很完善的女子職業學校。拐到斜橋街,江蘇省立鎮江師范附屬小學就在斜橋街八叉巷口,抗戰時有名的空軍英雄陳懷民就在這里上過學,隔壁是江蘇省保安司令部。
斜橋街很長,南頭是中山路紅旗口,北邊是大西路,兩邊巷子很多,名字也都很奇怪:王通寺巷、大八叉巷、馬棚巷、果子巷、雙井巷、彌陀寺巷、水陸寺巷、磨刀巷、演軍巷,老鎮江的巷子名都很有故事,有人寫過一副對聯:范公公拖板橋搭浮橋千秋利民,石婆婆磨刀劈竹竿萬古箍桶。
金山寺是老鎮江記憶里最深刻的地方,這是一座非常富有的寺廟,附近千傾良田以及兩岸沙洲的蘆柴灘,都是金山寺的廟產。廟內寺僧眾多,清規戒律極嚴,從一件事就可以窺見:數百僧人齊集食堂用膳,吃的是粥,但卻一點聲音也沒有,進出膳堂用膳均由食堂主持僧敲罄為號。
每年臘月初八佛祖誕辰,金山寺必會煮臘八粥供善男信女食用,用以煮粥的甘果非但種類繁多且都是上品,所以煮的粥非常可口,雖然是供善男信女食用,實際上去吃的大多是達官貴人富商巨賈,食后知客僧請入禪房小坐,奉上香茶,再奉上一本緣簿,大筆一揮,那個數字就代表身份地位,你想還能少得了么?
過去金山附近有兩個大廠,一個是鎮江面粉廠,出產金山牌面粉,暢銷各地;另一個是繅絲廠,臨近年輕婦女發多都在該廠做工。
離金山不多遠就是小碼頭街,小碼頭因為是江邊碼頭,多的是木材商行,日偽時期日本人在這里見了一座規模較大的“酒精廠”,抗戰勝利后,一部分廠地改為江蘇省警察訓練所。
穿過觀音洞和五十三坡,就可以看到伯先路邊有一棟漂亮的西式洋房,鐵欄桿圍墻,院內花木扶疏,大門石柱子鑄有“蔣懷仁”三個大字,這是一位名西醫診所,有一首歌謠:“肚子疼找蔣懷仁,沖開水燙小人。”
蔣懷仁診所(90年代)。
伯先路右轉就是西門大街,街上銀樓、綢緞莊、南北雜貨號、茶食店,應有盡有,百貨雜陳,好像全鎮江人度喜歡來這里買東西似的,尤其快過年過節的時候,人潮如涌,非常熱鬧。
有幾條橫街如小街、山巷、日新街也很熱鬧,有名的菜館“宴春”、鎮江最大的醬園“恒順”,也在這條路上,“恒順”的房子很高很大,一邊是門市部,一邊是很大的院子,四面的圍墻和房子一樣高,院內青磚鋪地一層不染,數十口大缸,缸內都是做醬油的原料,清清爽爽,干干凈凈。馳名京滬的醬油蘿卜頭、五香蘿卜頭、寶塔菜、醬油、醋等要數這家醬園最好。
03
這些年鎮江的鍋蓋面名氣很大,但在旅臺鎮江人心里,過去不叫鍋蓋面,而是叫“鎮江和面”。
這種面店差不多街頭巷尾都會有這么一間,一口大鍋用來下面,鍋蓋比鍋小得多,浮在水面上,鍋邊一口大缸,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水缸上一個放面用的匾子,另外就是桿面用的面板,面板很大,靠墻放置,上面有一根粗大的竹杠,一頭插進墻上開好的洞內,一頭伸出面板外,人就坐在竹杠上面,把放在面板上已用水和好的面,反復不停的跳來跳去的壓,然后在搟成面皮,用一把特制的面刀切成寬細兩種面條。
大刀切面和鎮江和面。
早上或下午要吃面,用個碗倒點麻油、或是挑塊豬油,加點醬油,隨時就可到面店里去下面,寬、細、帶湯、干拌隨你喜歡,店里還備有燙好的蔬菜,如青蒜川芎,放在已下好的面上,真是色香味俱全,有螃蟹的季節,把螃蟹煮透,將蟹肉剔下來用豬油熬成蟹油,用蟹油下面,更是鮮美。
人對故鄉的感情實在是很奇妙的,離開了,總是難忘。
朋友說,很多旅居島上的鎮江人,心心念念的想葉落歸根,走到生命終站時還是希望長眠在故鄉的土地上,唯有故鄉,是永遠永遠不能忘的。
這種情感,又是可以傳承的,比如祖父母的故事,做的家常菜,回憶的文字,這些可能會被沖淡,但根不會斷,它們寫在籍貫那一欄,寫在姓氏那一頁,寫在鄉愁那一篇。
歷史發展有它的必然規律,寶島到底什么時候回來,具體時間說不準,不過照目前的局勢來看,這一天不會太遠了。
我們肯定能親眼看到親人們的回來,也盼望能去臺北鎮江街逛一逛,和臺灣同胞同唱一曲《歸鄉》。
點擊分享:
看這些鎮江記憶,卻已淹沒光陰里!
挖掘鎮江的文化,讓它成為鎮江的名片,
如感興趣,關注一下“鎮江風情”這個號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