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 品味糕點、聆聽品牌故事、猜測甲骨文對應的文字……3月29日,80名新京報小記者走進位于北京市東城區隆福寺前街的北京稻香村“零號尋寶館”,開啟了一場不一樣的尋寶之旅。小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這是北京稻香村依托中華傳統飲食文化打造的新型門店,在延續北京稻香村零號店原有產品特色的同時,將傳統食器、食禮以創新形式呈現在公眾面前。
新京報小記者們隔著玻璃觀看師傅制作糕點。圖/稻香村
剛走進大門,在特定角度可以拼成“食”字的獨特燈盞、可以看到糕點師傅制作糕點全過程的透明玻璃窗吸引了小記者們的注意。小記者們發現,與其他稻香村店鋪不同,這家寶藏店充滿了濃濃的飲食文化氣息,中國四大名著《西游記》里的師徒四人都搖身一變成了特色甜點西游系列果果。
稻香村零號店尋寶館現場管理負責人孫涵向小記者們介紹了百年老字號“稻香村”的歷史。稻香村創立于1895年,已經有130年歷史,稻香村糕點有六七百種,原料足,工藝好,這是稻香村點心的特點,也是好吃的秘訣。2024年7月,為了讓更多人品嘗到中國傳統特色百年老字號的美食、傳承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稻香村將新店布局在故宮、王府井、隆福寺前街等地,并專門創新研發了各種尋寶特色系列中式糕點。
新京報小記者們被店里各種各樣的糕點所吸引。圖/稻香村
整個“尋寶之旅”的重頭戲就是尋寶盲盒環節。小記者們戴上一次性手套,現場抽取從未見過的糕點盲盒,每個人都小心翼翼地剝開點心酥酥的白色外皮,咬上一口這些“寶物”,居然有盛肉的方鼎(甜果臍橙餡)、盛飯的銅簋(奶油山楂餡)、盛水的鳳盉(抹茶蜜豆餡)和酒杯金樽(米香杏仁胚芽餡)……一個又一個的驚喜呈現在面前,讓小記者們找到了“考古”的樂趣。
孫涵給小記者們介紹了中式糕點的制作過程,以及尋寶特色全套十個系列和一個京味茶飲:分別是金蛇獻瑞(蛇寶、紅鯉、年燈、花彩四種福糕)、傳統記憶(眉毛肉餃、眉宮餅、小牛舌餅、相思紅豆餅、棗泥百花酥)、創意味稻(開心果、紅豆兩種蛋黃酥、蔓越莓乳酪酥、玫瑰福餅、爆漿牛舌)、人生四喜(得愿糕、狀元餅、重逢糕、雙喜餅)、北京胡同(柿柿如意餅、文玩核桃、龍頭門環、獅子門墩)、東方谷韻(盤紐糕、琵琶糕、琺瑯糕、翡翠白菜、剪紙方酥),品味宮廷(錦繡畫卷、點心殿、胭脂盒、令牌酥、玉璽糕),還有小記者們最熟悉的京城名勝系列:有代表天壇的祈年糕(蔓越莓乳酪餡)、代表非遺中軸線的鐘鼓糕(厚椰藜麥餡)和代表故宮的宮廷糕(油綠豆酸奶餡)以及代表長城的城墻糕(桑葚餡)。
新京報小記者們在店里探索甲骨文。圖/稻香村
小記者們還在這里發現了一面特殊的幕墻,上面刻滿了甲骨文,還做了猜猜甲骨文和投壺的游戲,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傳統工藝制作的糕點如何能吸引更多年輕人,跟上潮流不被淘汰?”“如何做到既享受美食,同時又能盡量少攝入糖分、油、碳水化合物和添加劑?”小記者們紛紛提問。
孫涵解釋,稻香村一直致力于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根據現代人的口味改良產品,讓傳統糕點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喜好,希望通過像零號尋寶館這樣的新型門店,吸引更多年輕人和小朋友了解和喜愛稻香村,讓中華飲食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
“原來古代飲食文化這么豐富有趣,每個中國人都應該把老祖宗留下的傳統飲食文化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小記者們聽完孫涵的耐心回答和講解,收獲滿滿。也有小記者表示,“食物不僅是填飽肚子的,更是我們中華文化的傳承。希望未來稻香村能設計出更多好玩又好吃的點心,讓更多小朋友愛上傳統美食!”
新京報小記者 李宣萱(北京市府學胡同小學 四年級5班 )
新京報小記者 孫一寒(北京市第一師范學校附屬小學 三年級2班)
新京報小記者 李睿蕓(北京市海淀區實驗小學大興分校 五年級5班 )
新京報小記者 白若菲(北京市東城區府學胡同小學 四年級10班)
編輯 楊菲菲 繆晨霞
校對 楊許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