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科技大學,有這樣一位“AB面”青年——白天是實驗室里埋頭科研的學生,夜晚是舞臺上用吉他點燃全場的樂手;左手握著績點4.03的成績單,右手翻著朱光潛的散文。
他叫張譽嚴,應急技術與管理專業2021級學生,一個從“當眾發言會失聲”到“國獎獲獎臺上侃侃而談”的逆襲者。
A面:學霸的硬核成長記
學分績點4.03的張譽嚴,智育、綜測均排名第一,每當有人問他學習秘訣,張譽嚴總會撓撓頭:“我真的沒什么天賦,只是比其他人多上了會兒自習。”如果你想在西科校園里找到張譽嚴,那么圖書館一定是遇見他概率最大的地方。
圖書館新館一樓的咖啡角是他的固定“刷新點”,在一杯杯咖啡的時光里,課本書頁被翻得卷邊,草稿紙按“本”消耗,他堅信著那個質樸的公式:不懈的堅持>天賦的差距。那些早起的清晨、杯底的咖啡漬,都在無聲佐證著他的努力。
大二那年的《文獻檢索》課,老師的講授讓他想起在另一堂課上看到的地鐵應急疏散案例——那些密密麻麻的客流量熱點圖,是否也能被解構重組?張譽嚴沒有懈怠,記住了這個突如其來的靈感。
“我要寫論文。”這個念頭在張譽嚴腦海中出現。撰寫小論文的作業,成了他接觸論文寫作的開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用結課小論文初試牛刀,在日常課程中尋找靈感,深挖課本知識......歷時一年,張譽嚴終于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了論文。
提到大學生活的“貴人”,張譽嚴說,他最想感謝的,除了老師,就是自己的五個舍友。
每到做競賽的時候,寢室里的每個人都在為共同的目標努力:大二時,他們跟隨周學剛老師參與陜西省安全生產月活動,一起布置會場、體驗逃生演練,在防災實踐中深化專業知識。
那些互相借筆記、分享資料、為彼此加油的日子,讓這間寢室不僅是簡單的住處,更成了六個青年并肩成長的加油站。隊友間的相互打氣與鼓勵,最終讓他們在兩次競賽獲得國家級三等獎。
B面:社恐逆襲記
高中課堂上讀課文,對于社恐張譽嚴來說,絕對是“噩夢”時刻:班主任賈老師的一次點名,讓平時當眾講話都會緊張到失聲的他站上講臺——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張譽嚴聽見自己聲音在教室四壁反彈。后排傳來窸窸窣窣的翻書聲,他突然發現,那些想象中會譏諷自己的聲音并沒有出現。
“領讀《赤壁賦》那3分鐘,我發現,在同學面前講話,似乎也沒那么困難。”
從此以后,張譽嚴不再害怕在眾人面前表達自己,他開始主動申請課前演講,在班會課分享讀書心得。大學的階梯教室里,張譽嚴抓住了新的機會,課程匯報的小組作業,他承擔起上臺講解的任務。第一次登上西科的講臺,張譽嚴攥著激光筆的手微微顫抖,但導師那句“講的不錯,聲音再大些”的鼓勵,讓他逐漸學會把緊張轉化為興奮。
又是一次答辯結束,當評委席響起掌聲,那個曾經被領讀嚇出一身冷汗的少年,終于將怯懦,逆襲成了自信。
理工男也懂浪漫
白天是實驗室里標準的“理工男”,夜晚,張譽嚴化身大藝團吉他部 “瘋來吉他部” 吉他手。除此之外,他還喜歡彈鋼琴,尤其是久石讓的《Summer》和班得瑞的《Snowdreams》。
談起與音樂結緣的故事,張譽嚴說,是父親為他啟蒙音樂的愛好,長大后,他自學了吉他與鋼琴。
88個黑白鍵,情感張力層次分明;六根琴弦,歡快的旋律在絲上蹦跳。這兩種樂器對他而言,恰似性格的AB面。校園文藝匯演時,他上臺演奏吉他,用一曲《西班牙斗牛士》炸翻校園晚會。
朱光潛曾說:“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義的藝術。”張譽嚴用親身經歷詮釋了這句話。現在,榮獲國獎的他,正大步邁向新的挑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