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王麗杰 制作、剪輯:李佳為、張之涵)
在深圳加速打造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的背景下,深圳機場利用自身應用場景多、數字底座堅實的有利條件,積極探索、拓展人工智能應用,在人工智能(AI) 賦能機位分配、“刷臉”登機、智能貨站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
近期,深圳機場緊跟科技發展趨勢,迅速完成AI大模型本地化部署,加快推進各類智能技術、智能裝備在旅客服務、物流運輸等領域的創新應用,有效提升旅客出行體驗,提高了機場運行效率,為世界一流機場建設蓄勢賦能,為智慧民航建設和深圳打造人工智能先鋒城市貢獻智慧和力量。
“AI+運行” 轉型更“絲滑”
作為深圳國資國企和國內機場智慧發展的先鋒,深圳機場一直高度重視新技術學習,并在智慧民航建設方面走在前列。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等技術加速發展,未來產業正逐步從科幻走向現實。2025年1月,中國人工智能研發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發布推理模型DeepSeek-R1,以低成本實現高效訓練,代表中國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了新的突破。
憑借在應用層面的突飛猛進,DeepSeek-R1模型一經發布便引發各行各業的廣泛關注。為搶抓技術變革窗口期,深圳機場集團2025年首次理論學習中心組聚焦人工智能開展專題學習,深化集團上下對人工智能前沿發展趨勢的認識。
在以DeepSeek為代表的國產人工智能大模型蓬勃發展的當下,如何讓AI技術為機場發展賦能,成為深圳機場探索智慧機場建設的重要方向之一。
送餐機器人
“近期,我們完成了基于國產華為昇騰算力集群的千億參數大模型‘DeepSeekR1-671B滿血版’全棧本地化部署,在安全領域率先實現落地應用。”深圳機場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部署聚焦算力層面的自主可控,采用華為昇騰AI高性能算力集群,并以算力為支撐建立機場專屬知識庫,將航班和物流數據、設備物聯日志等18類異構數據源深度融合。
安全是民航業的生命線。針對民航運行生產的特點和需求,深圳機場創新開發了“安全適配器”,在基礎模型中精準“注入”民航法規、應急處置預案等專業知識,以科技手段助力相關崗位工作人員提升安全類任務的處理能力。
“目前,深圳機場已經基于大模型上線了AI安全助手”。深圳機場相關工作人員介紹,AI安全助手具有兩大特點。一方面,通過將安全制度、法規案例等數據融入機場安全管理知識庫,AI安全助手繪制了完善的知識圖譜;另一方面,依托語義搜索和AI推薦功能,AI安全助手能夠為機場一線崗位精準推送安全知識,提供實時的專家級指導,有效打通安全管理的“最后一公里”。
“在實際使用中,AI安全助手可實現一分鐘提供專家級建議,一分鐘完成安全方案編制,顯著提高了安全類任務的處理能力和效率。”上述工作人員表示。
“AI+出行” 乘機更省心
2024年,民航業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全國民用運輸機場主要生產指標創歷史新高。深圳機場同樣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數據顯示,2024年,深圳機場年旅客吞吐量創新高,首次突破6000萬人次,顯示出旺盛的航空出行需求。
作為立足于創新之城的機場,為了讓旅客能夠享受更加多樣化、便捷化的出行體驗,近年來,深圳機場持續深入分析旅客需求和服務痛點,不斷應用新技術、新設備,為旅客提供全天候、智慧化的周到服務。
咖啡機器人
近期往來深圳機場的旅客不難發現,在這座現代化、國際化的空港內,在開車抵達、值機、托運行李、登機等不同服務場景下,智能機器人的出現頻次正在逐步增加。
今年春運期間,華為泊車代駕全球首個機場商用試點落戶深圳機場。試點基于車輛高階智能駕駛能力和機場道路、停車場等場所的智能化配套,實現特定類型車輛在機場停車場的自動泊位和自動駛出,可以幫助旅客節省長距離步行和尋找車位的時間,提供了更加便捷、智慧的出行體驗。
除了提升場外交通服務體驗,在航站樓內,深圳機場加快推動旅客代步機器人、行李運輸機器人的測試進程,主動為有需要的旅客提供智慧化服務。在它們的助力下,旅客及其行李能夠安全、快捷地抵達指定地點,省時又省力。在深圳機場候機時,旅客想喝杯咖啡、點份外賣,提供服務的可能是穿梭在航站樓內的咖啡機器人、送餐機器人,它們讓旅途中的用餐體驗更有“科技范兒”。
旅客代步機器人
此外,深圳機場還開展了“數字虛擬人”客服應用試點。“數字虛擬人”基于大模型為旅客提供全天候、多渠道、多語種、智能化的信息問詢服務,讓旅客獲得更便捷、更友好的個性化體驗,同時進一步減輕了人工客服壓力。
隨著智能機器人在深圳機場的應用從單一功能向綜合服務演進,未來機場將實現更高效的運營,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務體驗。
“AI+物流” 保障更高效
近年來,深圳機場加快打造“全球123快貨物流圈”,空運貨物的業務量迅猛增長,處理效率顯著提高。這背后離不開智能技術和智能裝備的賦能。
在航空物流的作業場景中,深圳機場引入了智能查驗機器人(AMR)、無人駕駛牽引車、AGV機器人等智能化設備,助力貨物查驗、搬運、分揀等環節逐步實現全過程無人操作、全天候運行,有效減輕現場操作壓力,提高貨物處理效率。
AGV機器人(本文圖片均由深圳機場提供)
其中,貨站AGV智能駁運機器人能夠實現庫區作業無人化、自動化,不僅提高了貨物保障效率,還將作業效率提高了約30%,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操作人員不足、操作安全風險大和客戶提貨時間長等問題。
此外,無人駕駛牽引車則通過AI自動識別路線進行貨物運輸,每年節約人力成本約30萬元。而貨庫區AMR智能查驗機器人項目啟用后,經初步測算,貨物從落料區碼垛到待查區、從待查區到查驗區查驗執行前減少了人工排序、重新碼垛、人工尋板和貨物核對等環節,且人工搬運由機器人代替,整體操作效率提高5倍以上,查驗效率提高約20%。
在空運跨境電商貨物業務量快速增長的背景下,深圳機場快件中心聯合菜鳥率先應用了多個智慧監管AI模型,不僅顯著增強了對跨境包裹的實時管控能力,還大幅提高了監管效能,加快了通關速度。
“機械臂+單件分離器+六面掃描儀”的“三合一”跨境包裹自動上線設備實現了跨境包裹從卸貨、投放、排序到掃描的全自動作業,大幅提高了作業效率。在深圳機場快件中心,AI智慧監管作業區實現了從貨物分揀到查驗的無人化操作,優化了作業流程,提高了貨物通關效率,每日貨物處理量可達6萬件。
在監管模式創新與智慧化應用的雙向發力下,深圳機場深暢國際貨站運作效率和設施利用率均顯著提高。貨站進出口貨物庫內停留時間分別縮短了82%、33%,進出港單位面積處理能力分別提高了78%、53%。
深圳機場相關工作人員介紹,下一步,深圳機場將以“安全可控、效能躍遷、服務智能”為核心目標,依托深圳機場聯合創新實驗室,持續探索AI技術在航班運行、物流運輸、旅客服務、經營管理等場景下的創新應用,提升企業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發和應用能力,推動AI有機融入機場全生命周期的運行網絡,把AI轉化為“看得見”的新質生產力,建立更加智能化、自動化的運行和管理模式,為旅客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務體驗。
據了解,深圳市國資委接下來也將大力支持深圳機場等國資國企圍繞城市服務需求,積極探索在智能制造、城市交通、水電氣、智慧城市等領域的人工智能技術試點應用,拓展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為深圳加速打造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貢獻國資力量。(中國民航報 通訊員劉韶濱、曾小維)
光點
用“高大上”的科技
滿足每一個“細小微”的需求
2025年初由DeepSeek掀起的變革巨浪,余波至今未平。事實上,隨著時間的推移,以DeepSeek為代表的人工智能(AI)技術正在各行各業加速落地,成為賦能企業、幫助員工、服務客戶的得力助手。
在民航領域,這股科技風潮同樣強勁。在創新之城深圳,AI對航空出行的影響尤為明顯。走進深圳機場,從航班調度到旅客服務,再到貨物保障,效率革命重塑生產力底層邏輯的案例無處不在。通過這些案例,我們看到科技正朝著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強大的方向發展。然而,面對持續“進化”的科技,我們需要更成熟的思想和更強的駕馭能力。
從“新技術”到“新質生產力”,人工智能必須經過一個個真實需求的檢驗。機場作為一個高效協作、細節密集的超級系統,每天要接待數十萬人次旅客、保障上千架次航班,其背后涉及大量流程、設備和崗位的系統合作,每個環節都對安全、效率、服務等提出了極高要求。
對機場來說,科技的意義在于能否提供更高效的運行調度方案,能否滿足上千萬人次旅客異化的出行需求,能否真正通過“數據+算法”對潛在問題進行提前預判和智能處理,能否讓機場既“看得更遠”、也“反應更快”。
通過深圳機場的探索,我們可以看到,AI技術與機場運行的最佳結合點是使其成為提高運行效率和旅客體驗的數字基建,是讓每一個人都從科技發展中獲益,讓旅客少一點等待,讓航班多一分順暢,讓員工多一分從容。
最好的科技,應服務于人民。對每個普通人而言,科技進步并非遙不可及的宏大敘事,而是像空氣一樣滲透在日常中的真切改變。(中國民航報 記者王藝超)
(本文刊載于中國民航報2025年4月9日5版)
《智慧民航》導刊每周三
與廣大讀者見面
讓我們一起
聚焦智慧民航建設熱點
擘畫全新未來
期待您的來稿!
投稿郵箱:icanews@163.com
編輯|李季威
校對|張 彤
審核|韓 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