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武陽大地,料峭春寒尚未褪盡,然而,甘肅省漳縣三岔鎮的設施農業園區卻已奏響春日序曲。走進三岔鎮朱家莊村現代農業示范園,鱗次櫛比的鋼架大棚沿山勢梯田式分布,宛如銀色巨龍盤踞在黃土坡上。棚內微噴系統正將水霧化作珠簾,沾濕的番茄葉片折射著晨光,藤蔓間垂墜的草莓像紅瑪瑙般晶瑩剔透,工人們穿梭在立體栽培架間,指尖翻飛間摘下春日的饋贈。
漳縣三岔鎮設施農業園區(漳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這棚里的溫度要控制在22℃-25℃,濕度保持在60%左右。青島農科院專家王建軍正手把手指導農戶操作智能溫控系統。東西部協作項目不僅帶來每座20萬元的現代化大棚,更引入了水肥一體化精準控溫等12項先進技術。如今園區已實現從傳統拱棚到智能溫室的迭代升級,單位面積產值提升3倍有余。
在園區務工的任林林邊修剪黃瓜藤邊算著賬,每天120元工錢,學了立體種植技術,年底準備承包兩個棚。像她這樣的新農人已超過80人,園區通過合作社+農戶模式,讓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與技術提升雙收益。村文書劉雪龍指著規劃圖介紹:“我們正打造春賞花、夏采果、秋觀景的農旅融合項目,新建的親子采摘區預計帶動周邊民宿增收40%。”
漳縣三岔鎮設施農業園區種植的人參果(漳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暮色中,園區電商直播間亮起暖光。“這是我們的青藤紅果品牌番茄,采用熊蜂授粉技術。”90后返鄉創業青年李浩正在直播。通過定制化包裝設計、冷鏈直發服務,園區農產品溢價達35%。漳縣三岔鎮干部馬紅玉表示:“我們將建設標準化育苗中心,培育三岔農品區域公用品牌,讓設施農業成為鄉村振興的永動機。”
當夕陽為連綿大棚鍍上金邊,這座曾經的農業小鎮正以科技為筆、創新為墨,在希望的田野上書寫著現代農業的嶄新篇章。
后愛萍
責任編輯:車丹清
來源: 央廣網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