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晚,第40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在上音歌劇院落下帷幕。閉幕大戲為威爾第歌劇《茶花女》,由上音歌劇院聯合世界十大歌劇節之一的芬蘭薩翁林納歌劇節共同打造,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擔任藝術總監并領銜主演,眾多中外藝術家同臺獻藝。
為期18天的音樂節,以“春天的回響”為主題舉辦了56臺主體演出、13項專項主題活動,以及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展演節目、惠民公益活動。數萬名中外觀眾走進各大藝術場館觀演,逾百萬市民游客以觀演、體驗、交流等方式共享了這場春天的藝術盛會。
第40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閉幕演出,威爾第歌劇《茶花女》 董天曄 攝
《茶花女》是廖昌永主演的第一部歌劇。1998年在臺北,30歲的他第一次飾演了劇中的“父親”喬治·亞芒。那時候的他,還不知道如何演好父親,只能努力讓自己的聲音成熟一點。直到自己真正成為父親,在和女兒的日常溝通中,才一點點學會怎樣當好一個父親。“在職業生涯中,總是前輩藝術家帶著我們從青澀走向成熟,今天我也希望能牽著年輕人的手走上舞臺,為他們助力。”
意大利導演皮埃爾·弗朗切斯科·馬埃斯特里尼、芬蘭薩翁林納歌劇節藝術總監維勒·馬特維耶夫都來助陣《茶花女》。在國際組演員之外,上海音樂學院的青年學子們也貢獻了精彩的表現。女高音顧文夢、男高音馮浩然、男中音張功浩等主演都屢獲國內外聲樂比賽大獎。導演馬埃斯特里尼說:“中國組的青年演員給我驚喜,我在他們眼中看到了對歌劇的熱愛,相信他們未來會登上更多世界知名的歌劇舞臺。”
3月28日,上海歌劇院新國風歌劇作品《夢華錄》在“上海之春”首演 董天曄 攝
臺上,中外藝術家們精雕細琢,奉獻出一部部藝術精品。臺下,熱愛藝術的觀眾們一次次奔赴,體會音樂帶來的共鳴。本屆“上海之春”吸引眾多外地游客來滬,帶動上海食、宿、行、購物及周邊游消費增長,成為推動文旅商融合發展的有力引擎。
從蘇州來滬的樂迷林睿,在“上海之春”聽了兩場音樂會,還看了一場“中外提琴珍品藝術展”。拿著“上海之春”推出的音樂文化消費推薦地圖,他按圖索驥找到建華提琴、陳龍根提琴工作室等提琴工坊,想為自己學琴的女兒尋覓一件好樂器。“原來在復興中路、汾陽路上,除了有音樂學院、音樂廳,還有這么多寶藏樂器店!”
“提琴文化周”上,上海音樂學院首位小提琴博士花卉試奏制琴大師安東尼奧·斯特拉蒂瓦里的名琴“Circle” 董天曄 攝
這是“上海之春”首次推出“音樂文化消費推薦地圖”,聯動上海全域知名音樂文化館及地標、音樂相關的新型商業體、音樂餐酒吧等,以高品質的藝術內容推動多業態復合跨界、多活動互嵌導流,打造上海文旅商體展融合發展的新IP。
在“上海之春”,音樂如同流動的城市風景線。首次舉辦的“提琴文化周”,集藝術展示、文化傳播、交流共享、市民參與為一體,是音樂節探索文旅商體展深度融合的創新實踐。多業態復合跨界、多活動互嵌導流,為城市發展注入新動能,讓藝術融入城市煙火氣。你可以在71路外灘公交站點邂逅一場提琴快閃演出,還可以跟隨“浦江水上音樂廳”主題航班,在游船上獲得沉浸式的文旅新體驗。
“提琴文化周”街頭快閃 主辦方提供
“手風琴文化藝術周”首次將手風琴藝術與區域內鄔達克歷史地標、商圈、校園融合,聯合相關旅游產業推出限定旅游產品,以“票根經濟”激發消費活力。藝術周日與夜“全時演出”,給市民游客帶來“觀演+打卡+消費”的一站式體驗。
本屆音樂節共推出2萬多張公益票,覆蓋95%的演出場次。在嘉定保利大劇院,市民帶著孩子觀看舞劇《西游》,感受經典作品的創新表達;在普陀環球港,提琴文化周“春之躍動”快閃活動吸引中外游客駐足觀賞;在青浦蟠龍天地、松江泰晤士小鎮、虹口今潮8弄商圈、嘉定吳德昇文化藝術中心等地,“從春天出發·到人民中去”推出形式多樣的惠民演出,讓高雅藝術飛入尋常百姓家。
原標題:《第40屆“上海之春”落幕,逾百萬市民游客共享藝術盛會》
欄目主編:施晨露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吳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