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清朝滅亡后,留給民國一個爛攤子。
這個爛攤子包括但不限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以及由此產生的一大堆外債、賠款和各種主權喪失。
這其中,關稅自主權的喪失,對中國的危害尤其重大且深遠。
關稅主要有兩大功能:一是增加國家財政收入,二是保護國內產業。
關稅是國家財政收入的大頭,沒有關稅自主權,財政收入就沒有保障。
北洋政府為什么一直借外債?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關稅權掌握在列強手里,關稅收入太少,財政枯竭,無法維持政府的正常運轉。
由于政府發不起工資,軍人、公務員、教師等,三天兩頭討薪,別提多心酸了。
保護國內產業,簡單講,就是保護國內經濟發展。
同一種產品,國貨賣2塊錢,進口貨只賣1塊錢,為什么進口貨便宜?
洋貨稅低。
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確立了“值百抽五”的稅率原則——大清海關對英國進出口貨物按照5%的稅率征稅。
打個比方,英國商人賣給大清價值100兩銀子的洋布,大清海關只能按5% 的稅率征收關稅,也就是5兩銀子。
如果英國商人從大清買進價值100兩銀子的茶葉,也只需交5銀子的關稅。
這種極低的進出口稅率,特別方便英國向大清傾銷商品,低價采購原料。
根據“利益均沾”的原則,大清“給予”英國的關稅優惠政策,其他簽約列強自動享有。
1875年,李鴻章曾向赫德抱怨:聽說西方各國進口稅有抽15%的,抽20%的,甚至抽40%的,大清僅抽5%,稅率太低。
在大清,洋貨只需交5%的關稅,再交一次子口稅,就可以暢行天下,無需再交各種內地稅。
相反,本國貨物“逢關納稅,遇卡抽厘”,稅目多如牛毛。
稅高且多,成本就高,國貨無法與洋貨競爭——這對國內各產業的打擊是毀滅性的,它遏制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也從根本上遏制了中國翻身和崛起。
02
清廷及后來的北洋政府,都認識到了收回關稅自主權的重要意義,但沒能完成這個歷史任務。
清朝名義上是抽5%,但隨著世界物價逐步上升,到了北洋政府時期,實際只能抽3.5%左右。
1921年,北洋政府外交部在給駐外公使的電文中坦言:“中央財源枯竭已達極點,內欠外債相逼而來,政、軍各費欠發數月,非亟籌救濟,不足以挽危局而保治安。”
北洋政府窮得快要破產了。
海關總稅務司安格聯建議北洋政府加征關稅,緩解財政危機。
據安格聯分析,海關現在征稅率不過3.7%,若按標準一律加征4%,其征收數仍在5%以內,預計每年可增收1700萬兩白銀。
同年,在華盛頓會議上,中國代表提出把關稅稅率增加到12.5%。
列強中,英美日占中國市場份額大,話語權也大。
美國原則上同意,日本強烈反對,英國折中,表示可增加到7.5%。
美國出口中國的商品,大多是高價值的商品,增加這么一點關稅,影響不大;而且,美國和英國也不愿意看到北洋政府窮得崩潰——崩潰了損失更大。
日本出口中國的大多是低端商品,和中國商品存在強烈的競爭關系,一旦中國增加關稅,日貨在中國就不好賣了。
正如日本《大阪新聞》所說:“中國現行關稅由現實三分五厘改為現實五分后,日本關稅負擔額將增加三四千萬元。”
到時候,日本出口中國的面紗、棉布、火柴等,必定受到嚴重影響,小工廠和作坊會遭受巨大損失,可能大量倒閉。
經過復雜的勾心斗角,以及幾個月討價還價,最終列強同意按實際5%的稅率征稅,并同意中國再征收2.5%的附加稅。
蚊子再小也是肉,這也算是微弱的外交成果吧。
增加這么一點稅率都如此困難,收回關稅自主權,任重且道遠。
隨著北洋軍閥之間的內戰愈演愈烈,北洋政府內閣更替頻率越來越高,自然沒有人來牽頭收回關稅自主權,直到北洋政府覆滅。
03
1927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
相比北洋政府,誕生于國民革命的南京國民政府,更具國家意識和民族主義傾向。
早在北伐之初,國民黨就豎起了“革命外交”旗幟,主張以革命的方法與手段,解決中外之間不平等條約。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繼續貫徹“革命外交”,要通過修訂不平等條約,收回關稅自主權、領事裁判權、內河航行權、沿海貿易權以及收回租界、租借地、郵政、鐵路、海關等。
外交部長王正廷是這樣設想的:在1928年內完成與各國談判收回關稅自主權,1929-1930年撤廢領事裁判權,1930年-1931年著手收回租界主權與撤銷外國駐軍,1932年收回內河航行權與沿海航行權,1933年收回各國租借地,恢復中國固有的全部主權。
王正廷認為,關稅問題直接關系中國經濟發展,在國際商戰中,中國如果沒有關稅自主權,猶如徒手對付持槍的外國,沒有贏的機會。
當然,關稅也事關南京政府的錢袋子,如果搞成了,還可以極大地提振民族士氣,爭取民心。
所以,南京國民政府把收回關稅自主權,列為外交頭等大事。
1928年6月,二次北伐完成,站在北洋政府的廢墟上,國民政府發表對外宣言,聲稱要與各國改訂新約——重新簽訂平等條約。
這一次,美國率先響應。
7月10日,國民政府向美國提出改訂新約,7月25日,財政部長宋子文與美國全權代表馬慕瑞在北平談判,簽訂了《整理中美兩國關稅關系之條約》,美國同意中國實現完全的關稅自主。
從提議到簽字,僅用了半個月時間,美國的爽快,超乎國民政府意料。
美國為什么爽快?
一是中國的民族意識已經覺醒,民族主義情緒高漲,收回關稅自主權是遲早的事。
正如美國國務卿凱洛格對柯立芝總統所言:我們或遲或早都要放棄這些權利。
晚放棄不如早放棄,早放棄還可以得個好名聲、好口碑。
二是中國即使調整關稅,對美國商品的影響很小,對英國和日本的影響很大,打擊英國和日本的商品,就是間接擴大美國商品在華市場份額。
美國帶了個好頭,德國很快跟進,英國很尷尬:跟,還是不跟?
上面說了,調整關稅對英國不利,得知中美簽約后,英國指責美國的做法是“莫名其妙的無知和笨拙的行動”。
但若不跟,好像也不行了。
笨拙的其實是英國佬——還記得1925年的席卷全國的五卅運動嗎?還記得1926年北伐軍收復漢口和九江英租界嗎?
在中國人心中,英國佬已經臭名昭著了,如果英國繼續堅持對華強硬政策,等待它的將是中國人民排山倒海的怒潮——這也是“革命外交”的精髓。
12月20日,外交部長王正廷與英國駐華公使藍普森在南京簽訂《中英關稅條約》,同意中國完全關稅自主。
在和英國交涉的同時,王正廷連續搞定了挪威、比利時、意大利、丹麥、葡萄牙、荷蘭、瑞典、法國、西班牙,這9個國家同意中國關稅自主。
04
好像漏了一個國家。
日本,才是中國收回關稅自主權的最大障礙。
按照歐美12個國家與中國簽訂的新關稅條約解釋,如果有一個國家不承認中國關稅自主權,其他享有最惠國待遇的國家,也可以不承認。
搞定日本,是收回關稅自主權最關鍵的一環。
以日本的尿性,它肯定不會答應。
中國市場對歐美國家來說,不是很重要,但對日本而言,相當重要。
當時有人指出,日本對華輸出,占日本出口的40%以上,它的很多輕工業產品,都依賴中國市場,中國關稅稅率,關乎很多日本人的生計。
此外,日本首相田中義一,一貫對華強硬,動不動就威脅要對中國采取斷然措施。濟南慘案、皇姑屯事件,都是他當政時期發生的。
這老小子在位一天,日本就不會松口。
好在1929年7月,他下臺了。
主導談判的外相幣原喜重郎,對中國相對溫和,中日關稅談判迎來轉機。
經過艱難談判,1930年5月6日,王正廷、宋子文與日本駐華公使重光葵簽訂了《中日關稅協定》,日本承認中國關稅自主。
當然,日本不是那么好說話的,它要求三年之內中國對日本主要貨物不增加關稅,還附帶了一些小條件。
1933年《中日關稅協定》作廢,兩國修訂新約,中國這才100%收回關稅自主權。
從1843年《虎門條約》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到1933年完全收回,整整過去了90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