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行業2021年下半年進入調整期,房企發年報就不似往年般熱鬧了。
今年更顯冷清,連萬科都不開業績會了,炸天團深感:
地產行業真的變了!
3月初,不少上市房企陸續就發了2024年業績預告。
當時有報道統計,90家發業績預告的企業中,有60家都是虧損的。
其中,33家屬于連續虧損,27家都是首次虧損。
甚至在虧損企業中還能看到一些龍頭房企的身影。
這場利潤集體滑坡背后,隱藏著行業特有的"延時炸彈"——那些2019年至2021年間瘋狂拿下的高價地塊,正通過房地產行業獨特的結算機制,在三年后引爆房企利潤表。
克而瑞曾做過統計,2019年至2021年這三年,土地市場高價地頻出,區域樓板價持續刷新紀錄,尤其是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上半年,64%的高價地塊均誕生于這期間。
當這些地塊進入結算周期,開發商的毛利率被直接壓垮。
但慶幸的是,當下房企地產開發業務的營收、凈利潤等數據更多對應的是房企過往2~3年前的項目狀況。
這些數據給業界的感覺很悲觀,但炸天團相信:
伴隨市場受政策助力開始筑底,以及房企迎來新的結算周期,業績與市場的割裂感會逐漸消失,房企也有望在2025年實現利潤的筑底。
而且也應該看到,即使是在房企大面積虧損的情況下,依然有創造利潤的“幸存者”。
比如華潤、中海、綠城,甚至還有民營房企龍湖、濱江,等等。
房地產是周期性較強的行業。
這一輪調整至今,地產行業的風險已經基本出清,在新的周期里,哪些企業能突圍,或許答案就在這些“幸存者”身上。
01
幸存者密碼一:狙擊高能級城市,在確定性中捕捉確定性
面對新的行業環境,房企為業績回升也在加速對于發展路徑的探索。
梳理2024年盈利的房企,有兩條發展路徑愈發清晰。
一條是繼續深耕地產開發業務,比如中海、綠城等房企,但這類房企在布局時會傾向于聚焦一線城市、高能級二線城市,在確定性最高的市場里減少市場波動的影響。
這種戰略的本質是風險定價的重構:
當行業平均利潤率跌至個位數,唯有在供需關系相對健康的高能級城市,房企才能通過產品溢價維持盈利空間。
此前中海的管理層在業績會上就提到,雖然全國商品房銷售規模較行業高峰下降了近一半,但市場規模仍然近十萬億,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所以中海選擇繼續深耕在不動產開發這個主航道。
2024年,中海系列公司1640.4億元的銷售額來自于香港以及北上廣深5個地區,占比超60%。
“只打確定性戰役。”同樣選擇用城市能級對沖市場波動的還有綠城。
綠城管理層曾表示,綠城目前的打法就是聚焦核心城市,集中在安全區域,提升抗風險能力。
2024年,綠城在北上杭3個城市全年新增貨值553億元,同時權益進一步提升到79%,同比提升5個百分點。
這些數字背后,是房企們對安全邊際的極致追求。
就像頂級米其林餐廳只選用特定產區的食材,房企們也在用"城市精選"策略在動蕩市場中構筑護城河。
02
幸存者密碼之二:經營性業務破局 從"賣房子"到"造生態"
除了堅守者,一個行業還需要一些開拓者。
當房地產存量開發見頂,這也意味著這個行業里的主體需要去開拓一些新的賽道。
早在2024年時,多個頂層會議中就開始提到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到2025年,“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正成為行業打破舊桎梏,煥發生命力的新動能。
這也是華潤、龍湖等當前還在盈利的房企開辟出的“第二戰場”。
2024年,華潤經營性業務利潤貢獻突破40%,龍湖非開發業務營收占比超20%,這些數字背后是商業邏輯的徹底顛覆:
這些企業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空間建造者,而是進化為服務城市的生態營造者。
作為龍湖的經營性業務,商業投資、資產管理、物業管理、智慧營造等航道協同發力,在傳統開發業務低迷時撐起了利潤基本盤。
去年,龍湖這四條經營性業務航道收入、利潤均保持同比增長。
商業投資、資產管理等運營業務板塊不含稅租金收入為135.2億元,同比增長4.5%,毛利率高達75%。
以物業管理、智慧營造為主的服務業務板塊不含稅收入為131.9億元,同比增長10.4%,毛利率為31.4%。
在此貢獻下,龍湖2024年取得股東應占溢利104億元,實現毛利額204.1億元,毛利率為16%。
華潤的"大資管"版圖更是令人震撼:4621億管理資產、16個新開購物中心、5.6萬間長租公寓,搭配REITs金融化通道,構建起完整的資產生命周期閉環。
這種轉型本質上是對抗行業周期的"諾亞方舟"。當開發業務的波動性愈發劇烈,經營性業務提供的穩定現金流猶如定海神針。
無論是龍湖給出的“至2028年,經營性收入占比提升至50%”,亦或是華潤管理層透露的"50%利潤均衡目標",都預示著房企正在從"賺快錢"轉向"賺長錢"的商業模式。
結語
當七成房企仍在虧損泥潭中掙扎,這場行業大洗牌已經演變為商業智慧的終極較量。
面對2025年的利潤筑底預期,行業的陣痛仍將持續,但曙光已然顯現,房地產行業的新舊動能轉換已進入關鍵階段。
無論是中海式的精準打擊,還是華潤、龍湖式的生態重構,都在證明一個真理:
在劇變時代,唯有敢于打破舊有范式,建立新生存邏輯的企業,才能成為下一個周期的領跑者。
在這場生死突圍中,房企們需要完成三重蛻變:
從土地紅利轉向運營紅利,從規模導向轉向利潤導向,從開發商轉向服務商。
那些成功穿越周期的企業,必將建立起包括城市深耕能力、資產運營能力、金融創新能力在內的全新競爭力體系。
且將看著,房地產的終局,很可能就藏在當下這些盈利房企的轉型密碼中。
關注 大爆炸 好運 大爆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