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國家而言,關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增加國家財政收入,保護國內市場和產業,調節國民經濟和對外貿易,維護國家主權和經濟利益。可是在晚清時期,卻發生了一件怪事,咸豐皇帝居然想以免除全部關稅為條件,與洋人進行談判,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天津條約》的簽訂
這件事還得從《天津條約》說起。英國、法國利用“亞羅號事件”、“馬神甫事件”制造戰爭借口,于1857年組成聯軍,發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第二年,英法聯軍攻破大沽口炮臺,直抵天津城下。咸豐帝急忙派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為欽差大臣,前去與英法聯軍議和。最終,清政府被迫與列強簽訂了《天津條約》。
雖然《天津條約》是與四個國家簽訂的,但有四點是相同的。第一,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城;第二,增加對外通商口岸;第三,外國人可以到中國內地進行游歷、傳教;第四,清朝修改海關稅則。之后,英法聯軍撤退。然而,咸豐帝對條約的內容很不滿意,于是他讓桂良在上海與英、法商談通商章程時,要求交涉修改《天津條約》。
二、咸豐皇帝的計劃
年輕的咸豐皇帝對世界上的變化一無所知,對英法的情況更是知之甚少,為修改《天津條約》,他向桂良暗授機宜,只要能夠取消公使駐京、內地游歷、開放通商口岸以及占據廣州等幾件事,清朝可以向英、法等國免除全部關稅!咸豐帝還告訴桂良策略:先宣布免除關稅政策,洋人必然會感恩,然后再提取消公使駐京等事。
接到咸豐帝的旨意后,桂良、兩江總督何桂清都被震驚了,他們認為此事非常嚴重,絕對不能這么做。在與英法談判時,兩人壓根沒有提到咸豐帝的計劃,同時他們還不斷給咸豐帝上書力陳免稅有十可慮。咸豐帝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最終放棄了全免關稅的計劃。那么,咸豐帝為何寧愿免除關稅,也不肯見洋人呢?
三、天朝上國的面子
從現代外交的角度來看,外國公使進駐一個國家的首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在清朝的咸豐帝眼里這可是一件前所未有的大事!清朝皇帝繼承的是歷朝歷代的延續的“天朝上國”思維,而天朝是沒有外交的,有的只是朝貢關系。咸豐帝不愿外國公使駐京,不想見到西方的使者,不是他天性害羞,而是不想將天朝的顏面毀在自己手中。
一旦外國公使駐京,就意味著這些國家不是清朝的朝貢國,天朝顏面何存?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外國公使在覲見清朝皇帝時,要求按照西方禮儀,不行三跪九叩之禮。這更是讓清朝皇帝顏面盡失的一件事,因為自古以來,任何人面見皇帝都是要行跪拜之禮的。如果洋人面圣不用下跪,那么皇帝、天朝的顏面就全丟了。說到底,咸豐帝還是在用天朝的眼光來看待世界的變化,才會產生荒唐的想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