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絢爛壁畫、云岡的恢宏石雕之外,隴右大地正以另一種姿態訴說著佛教藝術的深邃。在“微笑千年——天水地區北魏佛造像藝術展”的展廳里,來自麥積山石窟的造像及復原藝術品和天水地區博物館館藏的數十余尊造像,以其特有的東方溫潤,在光影交錯中編織出一曲跨越千年的生命禮贊。這些或完好或殘缺的造像,不僅是宗教藝術的載體,更是絲綢之路上文明交融的活態見證。
當我們在展廳中與這些微笑相遇,觸摸到的不僅是藝術的精妙,更是文明血脈的溫熱跳動。展覽開篇,麥積山第133窟的“小沙彌”以凝固的東方微笑驚艷了時光。展出的這尊泥塑造像藝術品,衣褶流轉如敦煌飛天般飄逸,佛陀圓潤的面龐上綻放著會心的笑意,眉宇間透出的稚氣與虔誠仿佛穿透千年。這種充滿人間溫度的表情塑造,成就了東方雕塑特有的寫意之美。
沿著展覽的脈絡繼續向前,天水市博物館展出的火焰紋舟形背屏佛石造像,則展現了另一種材質的精神表達。此尊造像以舟形背屏為框架,主佛結跏趺坐,背光呈升騰的火焰紋,整體似一葉承載佛法智慧的輕舟。其造型既符合力學穩定性,體現了北魏造像的典型特征,又暗合佛教“渡眾生離苦海”的隱喻。
當視角從展柜移到地面,展廳頂燈投射出緩緩轉動的蓮花影像,也將佛教義理轉化為可感知的審美體驗。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物性特征,象征佛陀超越生死的覺悟境界。從犍陀羅的寫實蓮瓣到北魏裝飾性蓮紋的演變,蓮花座完美呈現佛教藝術本土化的進程。天水北魏佛造像所承載的,不僅是佛教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更是人類文明在交流中不斷自我更新的永恒見證。
站在天水市博物館第一臨展廳,我仿佛聽見了叮當作響的鏨鑿聲穿越時空而來。這些凝固在泥胎與砂巖中的北魏造像,正以超越時空的靜謐與莊嚴,講述著一個民族文化交融的傳奇故事。它們講述的不僅是佛教藝術的東漸之路,更是中華文明海納百川的胸襟。誠邀諸位走進這段凝固的時光,讓我們共同在佛陀的微笑里,找尋中華文明包容創新的基因密碼。
來源:天水市博物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