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還能發財嗎?官方最新表態驚醒無數人
最近樓市是有點動靜,成交量看著是上來了些。 馬上就有人,特別是一些嗓門大的,開始嚷嚷,說什么25年是‘啟動年’,房價要大漲、暴漲。 聽著挺熱鬧,好像又一波潑天富貴要來了。 每次有點風吹草動,總有這種聲音,不奇怪。 但這次,恐怕得掂量掂量了。
很多人可能沒留意,或者留意了也沒咂摸出味兒來。 前陣子,中辦、國辦發了個《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 名字挺長,不用管它具體條條框框寫了多少。 關鍵看里面怎么說房子的。 這文件里頭,把住房消費跟汽車什么的放一塊兒了,歸在大宗消費更新升級行動里頭。
大宗消費品,這五個字,得嚼透了。 啥叫消費品?就是你買來用的。 電視機、冰箱、洗衣機,還有汽車,這些都是大宗消費品。 它們的特點是啥?買了,用了,價值就往下走了。 你買個新車,開出4S店大門那一刻起,它就開始掉價,這是常識。 現在,官方文件把房子也歸到這一類里了,這信號還不明白嗎?
說白了,國家層面不打算再把它當成一個能無限增值的金融產品來玩了。 以前那種,買套房,甭管住不住,扔在那兒就能坐等升值,甚至能抵押貸款再去撬動更多資產,像個印鈔機似的想法,官方現在等于是親手給你畫了個句號。 它告訴你,房子首先是用來住的,它的主要屬性,是消費。
這背后是什么意思?很簡單,國家不希望,也不會主動去刺激房價再像過去那樣瘋漲了。 真要是還想讓房價暴漲,那應該繼續把它當成投資品、金融工具來定位,而不是跟汽車并列,放在消費升級的籃子里。 消費品,講究的是滿足使用需求,是提升生活品質,不是用來投機倒把、一夜暴富的。 把住房明確劃歸消費,潛臺詞就是,別指望靠炒房發大財了,那條路,政策層面不支持。
所以,現在還跳出來喊暴漲的,尤其對著那些剛攢了點錢、對市場一知半解、心里還抱著過去十幾年那種買房就能賺大錢的老觀念的新手喊的,圖啥呢?不是忽悠是什么?真要是遍地黃金,人家自己悶聲發財不好嗎?非要敲鑼打鼓讓所有人都知道?這里頭的道道,稍微動點腦子就該清楚。 他們要么是手里有房子急著出貨,要么就是跟開發商、中介有利益捆綁,需要制造市場熱度,方便他們操作。
得認清一個基本事實:中國樓市,那個靠房價猛漲帶動經濟、普通人閉著眼買房都能賺錢的時代,上半場已經結束了。 現在是下半場。 上半場是解決有沒有的問題,是城市化快速推進,大量人口進城需要房子,同時貨幣寬松,房子成了吸納資金的池子,疊加了居住、投資、金融等多重屬性。 那時候,房價漲,有它的客觀背景和推動力。
現在呢?城市化速度慢下來了,大部分人家里都不止一套房了,有沒有的問題基本解決了。 年輕人數量在減少,接盤的人少了。 更重要的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模式也在轉型,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樣,過度依賴房地產來拉動增長。 風險太大了,大家都看到了。 高層反復強調房住不炒,不是一句空話。
這次把住房歸入大宗消費品,就是這個原則的具體落地。
當然,話不能說死。 像北京、上海這種頂級城市,最核心地段的那些特別稀缺的房子,因為集中了全國最好的資源,可能還是有點保值甚至增值的潛力。 但這絕對是極少數,鳳毛麟角。 這就好比汽車里的限量版豪車,它確實貴,也可能因為稀缺而升值,但你能拿它來代表整個汽車市場嗎?顯然不能。 對絕大多數城市,包括大部分二線城市和所有的三四線城市來說,房子回歸消費屬性是大勢所趨。
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以后,對大多數人來說,房子會越來越像汽車。 你買它,主要是為了滿足居住需求,為了生活方便,為了提升生活品質。 你買的時候,它值那個價,但從你買到手的那一刻起,它就開始慢慢折舊、貶值了。 指望它像過去十年那樣,輕輕松松翻個幾番,可能性不大了。 甚至,很多地方的房子,持有成本(比如物業費、未來的房產稅等等) 加上去,能不能保本都難說。
想想看,你買個車,會指望它過幾年漲價賣出去嗎?一般不會吧。 你會考慮的是它的性能、油耗、維修保養成本,以及它能給你帶來多少便利。 買房,以后也得是這個思路。 地段、配套、戶型、質量、物業服務,這些跟居住體驗直接相關的東西,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而那個虛無縹緲的升值潛力,得把它從你的購房決策因素里大大往后排,甚至去掉。
所以,現在買房,心態得徹底換過來。 別再被那些再不買就晚了、明年肯定暴漲的鬼話忽悠瘸了。
先問問自己:我真的需要這套房子嗎?是為了結婚、生娃、孩子上學,還是改善居住條件?我手里的錢,加上貸款,負擔得起嗎?月供會不會壓得我喘不過氣,極大降低生活質量?想清楚這些最基本的問題。
如果確實是剛需,確實需要一個住的地方,而且自己的收入也能支撐,那該買還得買。 畢竟有個自己的窩,心里踏實。 但買的時候,就別抱著投資發財的心態了。 把它就當成一個大件耐用消費品,仔細挑個自己喜歡、住著舒服、質量過硬、配套方便的。 至于以后是漲是跌,平常心看待。 漲了算運氣好,不漲甚至跌了,也正常,畢竟你買的是它的使用價值,你已經享受到了。
如果是想投資,指望靠買房短期內賺大錢,那就算了吧。 現在的市場環境,政策導向,都不支持這種玩法了。 硬要往里沖,大概率是給前面那些想套現離場的人當接盤俠。
樓市的黃金時代,那個閉著眼買都能賺的時代,確實過去了。 房地產在國民經濟里的歷史角色,也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以后,房子更多的是承載家的功能,是個大件消費品。 認清這一點,心里就踏實了,決策的時候也能更理性,不會被那些咋咋呼呼的聲音帶偏。 說到底,就是這么回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