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關稅直接翻倍,飆到了104%,這回是演都不演了,就差把“全面脫鉤”寫在臉上了。
不過,這也不全是壞事,對華為來說,反倒是一個“撿便宜”的大好機會。
為什么這么說呢?
有人說,“現在買iPhone要交關稅智商稅了!”
可以這么理解:根據WTO原產地規則,即便庫克將iPhone生產線搬到印度,只要美國仍是核心零部件(如芯片)的設計專利來源國,中國仍可能對相關產品征收反制關稅。疊加美方累計104%關稅后,iPhone 17 Pro Max在美售價或突破2300美元(約16750元人民幣),相當于普通美國人稅后月收入(約4700美元)的49%。
哪個果粉能經得起這么折騰呢?
而蘋果目前最大的對手——安卓陣營同樣難逃厄運。
高通芯片同樣有著“美國籍”身份,中國對原產于美國的芯片加征34%關稅后,高通驍龍8 Gen4的進口成本從約150美元(約1080元)增至200美元(約1440元),單顆芯片成本上漲約360元。
疊加其他美國零部件(如射頻模組)的關稅影響,比如小米14 Ultra等旗艦機的綜合生產成本增加約700元。若完全轉嫁給消費者,其售價可能從原計劃的7299元躍升至8000元區間,與iPhone 16基礎版(補貼后約4500元)形成價格重疊,屆時小米就沒有什么性價比優勢可言了。
此外安卓陣營還有一個巨大的問題——芯片的庫存問題以及交付延遲問題。更別提谷歌還可能會隨時掐斷安卓系統了。
所以,這時候恐怕就是華為的天下了。
根據中日媒體拆解數據顯示:
2019年,華為發布的Mate 30國產化率為30%,Mate30(5G版)為42%;
2020年,Mate 40 E國產化率為56%;
2022年的Mate 50系列國產化率達到72%;
2023年的Mate 60系列國產化率更是高達90%。
如今都2025年了,華為的核心芯片已經實現了100%自主,按照以往的速度和節奏,華為旗艦手機的國產化率恐怕也已經接近了100%。麒麟9010芯片、昆侖玻璃、北斗衛星通信模塊清一色打著“中國制造”標簽。這場準備了6年的“備胎計劃”,讓華為手機完美規避了關稅沖擊。
更讓友商眼紅的是鴻蒙系統。
這個曾被嘲笑為“安卓換皮”的操作系統,如今已進化成擁有10億設備的生態圈。微信、支付寶等2萬款應用完成鴻蒙原生適配,華為終端BG軟件部總裁龔體表示,純血鴻蒙將設備整機性能比HarmonyOS 4提升30%,甚至超過了芯片工藝制程升級兩代所帶來的整機性能提升。
有網友調侃:“現在不是安卓要不要制裁鴻蒙,而是鴻蒙要不要兼容安卓了。”
這場較量給全球上了一課:
當技術命脈掌握在別人手中時,再完美的全球化拼圖也會瞬間崩塌。
華為的逆襲證明,真正的競爭力不在于關稅博弈,而在于能否把圖紙上的每一個零件都刻上自主創新的基因。
此刻回望2019年那個被列入實體清單的夜晚,或許正是美國那紙禁令,親手為中國科技按下“超車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