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陳帥
來源 |新能源產業(yè)家
在幾乎以一己之力摧毀了戰(zhàn)后貿易體系的“對等關稅”被美國祭出以后,許多行業(yè)都陷入了深深的恐慌感。而且也忍不住問自己一個問題:
如果從戰(zhàn)后開始,維持了80年的自由貿易體系真的要結束,如果真的關稅的大門在大洋兩岸壘起,這個行業(yè)還會好嗎?尤其是以中國的產能,供應全世界的儲能需求的儲能行業(yè),還會好嗎?甚至進一步,還會存在嗎?
我們的判斷是:會疼,但不會毀滅。
我們可以用三個詞來概括儲能行業(yè)未來在美國的境遇:如梗在喉、刀刺在背、利刃在手。
如鯁在喉
在懂王的激情操作下,中國企業(yè)儲能賣到美國的成本基本上翻番,相當于一顆電池半顆稅的水平。
筆者在上月參與的行業(yè)會議里,有一家出海儲能企業(yè)對關稅造成進行了激情的推演,在0.4元/wh的假設下,即使關稅加到了100%,不少儲能項目的IRR竟然還能為正(在推算中IRR依然高達15%),這個IRR數(shù)據還高于大多數(shù)國內的儲能項目。
當然,這個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畢竟0.4/wh加了83%的關稅,也就是0.72/wh,美國本土產的電池,換算價格至少是0.89/wh(按照BNEF的報告),依然沒有競爭力。
考慮到儲能重視安全,且美國又是以大型儲能電站為主,國內引以為傲的磷酸鐵鋰+大容量方殼電芯可以說是找遍全球都難覓替代品的殺手爆品。
但另一個角度而言,即使出口到美國的儲能產品總量不受影響,一個足以讓國內企業(yè)憑本事賺的盆滿缽滿的市場卻可能不復存在。
眾所周知,在國內市場,各家儲能企業(yè)可以說已經卷到刺刀見紅,0.4元、0.5元這種貼著成本線的報價可以說是常態(tài),而在美國市場,只要技術和品質過關,要賣到1元/wh以上卻不是什么難事。
可以說中國賺規(guī)模、美國賺利潤,是中國儲能企業(yè)報表的常態(tài),一旦美國市場在關稅的制約下也變成一個微利市場,可以說內卷的陰影將籠罩所有玩家,讓所有人吃下這塊曾經肥美的市場時候都感覺如鯁在喉。
刀刺在背
雖然大家都在瘋狂吐槽美國的制造能力,但不得不說,至少美國的地圖產能,或者說PPT產能,目前還是拉起了不少量的。
在拜登時代,通過美版的招商引資(主要是拜登政府的通貨膨脹消減法案(IRA)),日韓企業(yè)紛紛跑去美國建廠,形成了德州-亞利桑那和阿巴拉契亞電池帶兩個鋰電池制造中心。
其中德州-亞利桑那主要是特斯拉和跟著特斯拉混的鐵桿日系電池廠松下,目前特斯拉電池和儲能如果用圓柱類電池基本上都是走這一帶。
另外一條被成為美國的電池帶(battery belt)的地方,是沿著美國西部阿巴拉契亞山脈的幾個州,比如俄亥俄、田納西、密西西比,基本上就是美國本土汽車三大廠和韓系三大電池廠的聯(lián)姻。雖然進展緩慢,但是可以說紙面產能還是充滿雄心壯志的,全部投產的話,加起來有快500GWh的產能,也可以說是非常能打的。
如果關稅保護之下,美國制造業(yè)真的回流,這一擴產真的兌現(xiàn),那產生的替代效應就極有可能如同頂在中國企業(yè)身后的一把尖刀,一步步把中國企業(yè)逼出美國市場。
當然,在美國想建這么大的產能,還想幾年內完成,進度基本上就是懂的都懂。
今年三月,韓媒就爆料LG新能源與美國通用汽車共同籌劃的第三座電池廠建設已暫時擱淺,即使韓媒不爆料,從韓國三家電池廠不是虧損就是收入下滑的財報來看,他們在美國的建廠計劃并不樂觀,也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持續(xù)投入。
利刃在手
但美國再怎么高舉關稅的大旗,想制造本土回流,總歸無法回避一點: 儲能產業(yè)已經是全鏈條的依賴中國,無論你從哪個環(huán)節(jié)開始搞“國產自主”,等待你的依舊是中國企業(yè)。
即使韓系廠商頂著美國建廠的高成本完成了投產,那么他們會驚奇的發(fā)現(xiàn)以下三組數(shù)字:
正極材料:中國企業(yè)占有89.4%的全球市場份額。
負極材料:中國企業(yè)占有93.5%的全球市場份額。
電解液:中國企業(yè)占有87.4%的全球市場份額。
在電池的供應鏈領域,可以說已經近乎不存在中國以外的玩家。 如果這些供應鏈也被征收所謂“對等關稅”、所謂“芬太尼關稅”,那采購了如此高成本進口材料造出來的電池,就能夠競爭的過中國來的電池嗎?
此外,美國雖然想盡辦法封住中國廠商,可架不住已經在全球四處開花的中國電池廠,比如這次針對東南亞國家,雖然對越南開出了高達46%的關稅,但對馬來西亞卻只有24%,而馬來西亞有什么呢?
正好有億緯鋰能去年投產的儲能電池工廠,第一顆電池已經下線。
如果再四周看看,遠景在日本有產能、在美國正在規(guī)劃建廠,瑞浦蘭鈞在印尼的基地也已經在推進,除非真的持續(xù)與世界為敵,美國無法封殺積極出海的中國企業(yè)。
手握供應鏈和出海能力的中國新能源集團完全可以稱之為利刃在手,并不至于任人宰割。
即使不考慮中國整個制造業(yè)的韌性,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產業(yè)分工和中國制造早就嵌進了全球商品的每個角落,當驚濤駭浪打到中國制造這個巨型航母編隊時,作為其中一員的儲能行業(yè)雖然搖擺,但并不會影響向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