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關系協會:
美國氣候政策方法已經破產,氣候現實主義適逢其時
【美國外交關系協會 4月7日發布】
美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舉措代表著外交政策的重大失敗。多年來美國氣候政策收效慘淡,對此借口稱如果政府和立法者站在同一陣線,將氣候問題放在首位,那么制定的政策在政治權力易手時就會被迅速推翻。美國每四年即出入《巴黎協定》,斥數十億美元巨資用于清潔能源補貼或補貼收回。
然而,氣候政策缺乏政治持久力,這一事實本身就是在對美國選民所接受的政策方法進行譴責,而無法有效解釋這些政策為何會不可避免地破產。在美國政府猶豫不決的同時,氣候變暖排放正威脅著美國本土,使災難不斷惡化。數十年來,美國政府發放補貼針對性不強,未能使美國的清潔技術與中國的清潔技術相媲美。
美國需要制定新的氣候變化應對策略,這種策略要超越當今的黨派分歧,扎實推進美國利益,并與選民的優先事項保持一致。氣候現實主義從兩黨都認同的合理論點中汲取靈感,同時摒棄左翼和右翼黨派所倡導的錯誤建議。
需要揭穿以下四大謬論
氣候現實主義理論既是現實主義的,也是實事求是的。這一理論是現實主義的,因為它優先考慮發展美國利益,并承認其他國家會專注于優先考慮自身利益;同時也是實事求是的,因為它摒棄了四種常?;煜龤夂蛘咚季S的謬論。
1. 世界氣候目標是可以實現的。但事實并非如此。鑒于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持續上升,2015年《巴黎協定》達成的國際共識,即到本世紀末將全球平均氣溫限制在“遠低于”2°C(3.6°F)的目標幾乎肯定會被打破。同樣,到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的目標也完全不切實際。本世紀全球平均氣溫很可能上升 3°C(5.4°F)或更多。
可以肯定的是,清潔能源已經取得了顯著進展。太陽能現在是地球上最便宜、增長最快的能源。但每年約10萬億美元的投資用于徹底改革全球經濟和基礎設施基礎,超出了世界各國選民和政府愿意承擔的水平。而那些能夠使重工業和長途運輸等高排放行業深度脫碳的創新成果仍遠未實現商業化。大量現有數據表明,全球經濟在21世紀將無法實現凈零排放。
2. 減少美國國內溫室氣體排放可以產生重大影響。美國國內的排放量與全球氣候變化基本無關。21世紀氣候變化的軌跡將取決于2025年至2100年之間的全球累積排放量。按照這一標準,美國將占全球未來累積排放量的5%左右。中國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亞、巴西和南非等新興和非發達經濟體將占總量的80%以上。減緩氣候變化主要取決于減少美國境外的排放。
然而,許多人認為,減少美國的排放量可以展示國際領導力或發出信號,從而說服其他國家減少排放量。這種說法也是錯誤的。美國單方面減少排放量并不能改變其他國家在實現自身經濟脫碳方面的基本考量。最明顯的證據是美國通過《降低通貨膨脹法案》,這是一項耗資1.2萬億美元的補貼計劃,旨在減少美國未來的排放量。亞洲、歐洲等國家對此表示抗議,他們對這項法案對經濟貿易和對美國國內制造業的支持的影響感到憤怒,而不是鼓勵他們減少自己的排放量。
3. 氣候變化對美國經濟繁榮和國家安全構成可控風險。這只是一廂情愿的想法。失控氣候變化帶來的所謂“尾部風險”既是災難性的,又太過可信,不容忽視。不幸的是,人們過于關注經濟學家對氣候損害的核心估計,而不是關注尾部風險。例如,國會預算辦公室的核心估計是,到2100年,與沒有氣候變化的情況相比,美國的GDP將損失 6%。這種微不足道的GDP損失可能會將氣候變化降為第三級風險,遠低于全球流行病或核戰爭。
然而,這些數字可能低估了氣候的影響, 甚至低估了更多。本世紀海平面上升 7 英尺、颶風、野火和冰雹急劇加劇以及整個美國城市從地圖上消失的風險不容小覷。相對而言,美國可能比其他受災更嚴重的國家情況更好。但這種規模的破壞可能會危及我們所知的美國社會的生存。
4. 清潔能源轉型必然對美國利益和氣候行動實現雙贏。事實上,正在進行的能源轉型對美國利益來說既帶來嚴重風險,也帶來潛在機遇。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國,也是最大的出口國之一,這一地位為美國帶來了能源安全、經濟繁榮和全球地緣政治影響力。然而,中國已成為迄今為止清潔能源技術的主要生產國,產品涵蓋太陽能電池板、風力渦輪機、電池和電動汽車。按照目前的發展方向,全球向清潔能源的轉型將損害美國的經濟和安全利益,同時促進中國的經濟和安全利益。將美國利益與清潔能源轉型結合起來的唯一方法是美國發展創新的、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清潔技術產業。
美國兩大政黨的決策者經常陷入其中一種或多種謬論。摒棄這些謬論是邁向清晰而建設性議程的第一步。
氣候現實主義理論的三大支柱
需要明確的是,氣候現實主義不應僅僅意味著接受美國選擇有限的嚴酷現實并忽視這一問題。相反,美國決策者可以通過推進三項必要措施,建立一種政治上持久的氣候和能源方針,直面美國安全和繁榮面臨的嚴重風險:
1. 為氣候目標大幅超支的世界做好準備。美國安全和經濟政策制定者的核心規劃情景應該是本世紀全球平均氣溫至少升高 3°C。全球后果將是嚴峻的。至少數億氣候難民的大規模遷移可能會顛覆國際秩序,世界各地日益嚴重的自然災害可能會壓倒各國和國際機構的人道主義能力。美國應該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與各國合作建設復原力,并保護其邊境。此外,氣候變化的加速將極大地重塑全球地緣政治。美國應該為全球資源和軍事定位的競爭做好準備,這種競爭在融化的北極地區正在加劇。
在國內,美國應積極投資于恢復力和適應力。隨著災害加劇,政策制定者應為本世紀大規模的國內移民和撤離做好準備,避免采取扭曲政策,保護房主免受保險費率的影響,否則這些保險費率會阻礙不審慎的經濟發展,并大幅增加對災害響應、管理和預防的投資。所有這些都需要大量資金,而最嚴重的氣候影響還要幾十年后才會出現。因此,美國必須緊急平衡預算,償還債務,并創造財政空間,以保護其社會在未來幾十年和幾個世紀的利益。
2. 投資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清潔技術產業。迄今為止,美國在這方面的努力慘遭失敗——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美國清潔能源產業政策往往未能優先考慮全球競爭力,而是優先考慮地方經濟發展等其他目標。例如,拜登政府為支持電池制造而撥出的300 億美元贈款和信貸中,超過90%用于現有的鋰離子電池,而中國在該技術和供應鏈上已獲得壓倒性勝利。拜登執政期間,美國對下一代固態電池的投資嚴重不足,而該技術可以極大地改進軍用無人機、手機和電動汽車,美國公司在該領域開發了創新技術,并正與亞洲競爭對手激烈競爭,以搶占市場先機。
如今,美國五大出口產業分別是石油和天然氣、化石燃料汽車、燃氣輪機和化石燃料飛機。美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清潔技術產品極其有限,包括特斯拉電動汽車和通用電氣Vernova風力渦輪機,這兩款產品的全球市場份額都在被中國搶占。為了扭轉這一趨勢,美國政策制定者應該大力投資創新,培育美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如下一代地熱、先進核能和固態電池。推進美國創新具有雙重好處,既能促進國內經濟繁榮,又能在新興經濟體采用美國技術時減少全球排放。鑒于美國的排放對全球氣候變化微不足道,美國減少全球排放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就是開發和傳播下一代清潔技術。
3. 引領國際社會努力避免真正災難性的氣候變化。認識到世界不會實現其氣候目標,仍有希望避免氣候變化帶來的最嚴重、危及文明的影響。美國應將此提升為國家安全的首要任務——與避免核戰爭和與中國進行大國競爭同等重要。
避免氣候變化最嚴重影響的最可行途徑是地球工程。這種方法——高度推測且未經測試——是目前最可行的選擇,這表明目前全球凈零排放轉型是多么不切實際。地球工程包括一些激進的想法,例如向平流層噴射氣溶膠,將陽光反射回外太空并冷卻地球。美國應緊急開發和測試更大規模的此類方法,以應對可能需要部署這些技術的“破窗”緊急情況。美國還應仔細評估這些技術的風險,并準備阻止其他國家單方面部署這些技術,或進行國際合作。
最后,美國需要制定一項戰略,與志同道合的伙伴合作,推動中國和新興經濟體(未來累積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多的來源)削減排放量。迄今為止,提供微不足道的財政援助等方法都失敗了。發達經濟體應該制定積極的貿易工具、關稅和所謂的“氣候俱樂部”,懲罰排放量大且增長迅速的國家。
誠然,這種做法從根本上來說不公平。新興經濟體經常合理地辯稱,它們應該享有西方經濟體享有的以化石燃料為主導的經濟發展的一切權利。然而,事實是,外國排放正在危及美國本土。隨著溫室氣體排放加劇颶風和野火,將北卡羅來納州至南加州的整個美國社區夷為平地,其影響類似于中國或印度尼西亞向美國發射導彈。美國及其盟友的所有武器,從外交和經濟脅迫到軍事力量,都應該擺在桌面上。矛盾的是,可能需要氣候威懾來和平地減少全球排放并拯救地球,就像核威懾在難以想象的戰爭幽靈的威脅下導致和平結果一樣。
氣候現實主義理論與美國歷史上處理氣候問題的方式截然不同。華盛頓經常試圖代表世界進行談判,而沙特阿拉伯則代表自己的利益進行談判,并試圖阻止對其石油生產的任何限制。美國為國內清潔能源行業提供大量補貼,以創造優質就業機會,但事實證明,這種做法成本高昂,且無法有效促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清潔技術行業的發展。此外,美國長期以來一直抱有氣候目標的幻想,而對加速氣候變化的準備工作投入不足。果斷轉向氣候現實主義理論將拋棄氣候議程中所有不能明顯提高美國競爭力、恢復力和地緣政治優勢的方面。這樣一來,氣候現實主義可能會迫使世界采取更為激進的行動來應對氣候困境。
編譯:李家豪(新能源部)
審校:孫桂林(新能源部)
編輯:李家豪(新能源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