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入關后,殺戮之慘烈,三百年后讀起來依然讓人脊背發涼。
尤其是“剃發令”,“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屠刀所向一片尸山血海。在屠刀之下,漢族被迫放棄自己的衣冠,剃發易服。
為什么滿清會頒布剃發令?
因為漢族有一種文化優越感,認為自己是禮儀之邦衣冠華族,對滿清這些夷狄十分瞧不起。所以滿清統治者十分痛恨漢族的這種心理,這才頒布了“剃發令”,要漢人跟滿人一樣,剃發留金錢鼠尾,穿長袍馬褂,從心理上打擊漢族,以有利于自己的統治。
你不是瞧不起我嗎?我就要讓你跟我一樣!
屠刀政策雖然殺戮比較慘,但時間短見效快KPI好看。在屠刀之下,漢族被迫剃發易服。
那么,除了屠刀,滿清是否可以用一種溫柔的方式來推進“剃發易服”呢?
其實是有的,只不過是時間比較長見效慢罷了。
這個方式就是科舉。
滿清統治者完全可以制定一個政策,漢人是否剃發易服隨意,但如果想要考科舉當大清朝的官,必須剃發易服。因為你吃的大清朝的俸祿,就必須守大清的規矩。
如此一來,一些想要當官的人必然會剃發易服。想想看,只要剃發易服就能高官厚祿多么劃算的生意啊,又不是揮刀自宮去宮里當差,自己又沒有少什么零件有啥不能接受的?
自從科舉以來,讀書做官,學而優則仕已經牢牢刻進中國知識分子的骨子里了,許多讀書人畢生的追求就是考科舉讀書做官,區區剃發易服算得了什么呢?
中原自古多亡國。難道亡國了到了新朝就不做官了嗎?
比如蒲松齡,出生于明末的1640年,19歲接連考取縣、道、府3個第一名,名震一時,但此后屢應省試不第,考科舉考了一輩子都沒考中,71歲才援例始成貢生。由此可見古代知分子對科舉是如何癡迷。
如果滿清實行這個政策,除了那些明朝的遺老們堅決不入仕之外,大部分知識分子都會在短暫的猶豫之后紛紛考科舉,剃發易服去當大清朝的官員。
試想,官員們剃發易服在新朝當官,高官厚祿吃香喝辣,具有非常強烈的榜樣作用,會讓許多知識分子趨之若鶩,那么剃發易服可想而知就會形成一種風潮。上行下效,官員、知識分子、地主富人也會把剃發易服當成一種新興時髦裝飾,從而帶動廣大老百姓進行剃發易服。
順治五年(一六四八年),清朝基本上消滅了大陸上所有的敵對勢力,政局漸趨穩定,開始進行有效治理。江蘇學政宣布凡不參加歲考者,將取消已有的秀才資格。此令一出,當地士子踴躍參試。
姚廷遴《歷年記》收錄了一首諷刺詩:一隊夷齊下首陽,六年觀望已凄涼。當時惟恥食周粟,今日何妨補韃糧。頭上商量新結束,胸中打點舊文章。自知薇蕨終難咽,悔殺當初罵武王。
三十年后,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年)三月初一,清廷于體仁閣特開博學宏詞科,各地舉薦的鴻儒一百五十余人參試,分等錄用。
又有人作詩譏諷:天開文運舉賢良,一隊夷齊下首陽。家里安排新雀頂,腹中打點舊文章。昔年雖恥餐周粟,今日翻思吃國糧。豈是一朝頓改節,西山薇蕨已精光。
由此可見,士子們對科舉是如何熱衷。畢竟功名比生命還重要,更可況是頭上的幾撮毛。
換個衣服樣式而已,又不是裸奔,有何不可?
殺人不見血的刀,才是最可怕的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