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教育異化與國本之憂(雜文)
作者/錢力桂(安徽)
【作家/詩人風采】
★錢力桂,別號銅都無癡,安徽銅陵市第十二中學高級教師,曾發表《俠女施谷蘭刺殺大軍閥孫傳芳》(紀實散文)、《樅陽鄉勇與太平軍打了一場糊涂仗》(微型小說)、《東鄉武術36名教大鬧九華山》(紀實散文)、《她從壓寨夫人到縣政協委員》(微型小說)、《樅陽二里半大刀會喋血古鎮湯溝河》(紀實散文)以及詩詞歌賦《銅都樅陽之歌》、《樅陽湯溝大鼓詞---唱雙溪河古今》、《鷂山公園賦》、《樅陽湯溝文革之傷》(紀實散文),小品文學劇本《路遇女導演》和《如此“替天行道”》等50余篇。2012年被市人民政府選拔為第五批學科帶頭人,2016年被市委、市政府聯席選拔為第八批拔尖人才,2019年被評為銅陵市語文教師培訓基地首席專家、領銜名師。
【作家/詩人作品】
當代教育異化與國本之憂(雜文)
文/錢力桂(安徽銅陵)
【引言】
"雙減"政策的實施接近四周年了,但是近期教育部門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課外培訓參與率較政策實施前不降反升12.3個百分點,印證了"減負未減負"的社會焦慮。這場始于“中考五五分流”而導致的基礎教育領域的無序內卷,已演變為吞噬社會活力的系統性危機,其影響深度遠超教育范疇的本身,已經成為關乎民族未來命運的重大課題。
筆者作為服務教育四十余年的一線教師,清楚地看到,目前中小學教育的“內卷”現象還在不斷地無序蔓延,而且愈演愈烈已然成為我國人口生育率急劇下降的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其影響之深遠,令人憂心忡忡。
一、教育異化的多維鏡像
(1)政策執行的悖論形成自相矛盾的困局
這場“中考五五分流”的重大決策的推行中,地方教育部門在"減負"與"選拔"的政策博弈中,創造出極具魔幻色彩的執行策略,導致教育領域亂象叢生、諸多自相矛盾的怪現象泛濫成災,令廣大學生家長陷入無比焦慮的境地。家長們憤怒地質疑:一邊是政府部門高喊“減負”,另一邊卻是教育部門不斷加大考試難度選優;一邊強調中小學作業不得超過1小時,另一邊又大力開展延時服務;一邊要求不得公布學生的成績與名次,另一邊卻依舊按照分數與名次錄取……就拿語文學科來說,(筆者本人就是語文教師)課時本就緊張,一些所謂的“教育專家”卻偏要主張每個學期安排大量的大部頭名著閱讀,甚至還納入考試范疇。以目前的"課后服務"來說,本意是為學生解決課后作業減輕課業負擔的,但是不少市縣教育局默許教師上新課,導致72%的中小學將延時服務異化為"第三課堂"。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的跟蹤研究顯示,這種政策傳導過程中的"目標異位效應",導致政策落地后實際執行效果僅存41%。
(2)"學商共同體"暗箱運作導致教學體系的價值迷失
教育產業化催生出的"學商共同體",他們的后臺運作已經弄得家長們苦不堪言。首先是由所謂專家們拼命的編寫各年級課外輔導資料,然后通過書商兜售,賺取巨額財富,各個關系方利益均沾。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字數較2000年增加47%,而課時量卻減少22%。在"學商共同體"的作用下,上行下效,例如,某重點中學開發的《紅樓夢》考點圖譜涵蓋832個知識點,要求初中生掌握128種人物關系分析模型。這種知識灌輸模式導致了教育異化,某教育APP調研顯示,63%的中學生將學習定義為"獲取考試分數的機械勞動"。更有甚者,在以白話文教學為主的現代社會,部分“專家”與書商勾結,要求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必須購買《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古籍并背誦。可憐的孩子們,在根本無法理解其中古文含義的情況下,只能無奈地有家長陪同著年輕家長陪著死記硬背,家長們既要出錢又要出力,基礎教育領域正在上演"知識通貨膨脹",而“專家們”卻美其名曰“傳承國學文化”。
(3)家校關系的責任倒置
教師角色從"知識傳授者"異化為"教育監管者",皖江某市家校共育調查顯示,78%的家庭存在"教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的現象。 衍生出"家長批改作業致急性心梗""家長群變職場KPI考核群"等荒誕事件,某家長委員會主任坦言:"現在家長不是在陪讀,而是在陪考"。個別年輕教師的做法更是火上澆油,他們不僅主動把批改作業的任務推給家長,把學生在學校聽不懂的疑難問題推給家長,還把上級壓下來的網上活動打卡、訂購報刊雜志、到校外租房子補課等任務,一股腦地推給家長。由于家長委員會的運作, 導致校外補課費高得離譜,在銅陵,待業大學生(無教師證)上課,每生90元/節,1對1是200元/節;正規教師上課每生160元/節,1對1是350元/節。據說合肥更甚,1對1補課費接近480元/節。如此高昂的補課費,家長如何承受得起?更有甚者,有的教師因孩子成績不佳就責難家長,因孩子調皮就數落家長。最終,家長們只能紛紛接受“家委會”的暗示,偷偷摸摸地把孩子送到指定地點補課,用交納高昂的補課費換取一時的安寧。當地教育部門有時候也過問一下,但是根本管不住。
二、社會危機的鏈式反應
(一)社會流動的焦慮導至生育率急劇下降
那么,成績好考上名校的學生家長就能真正舒心了嗎?答案是否定的。目前的嚴峻現實是,高學歷與低就業的落差十分普遍。即使家長歷經千辛萬苦,為孩子讀書做到了“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孩子也爭氣考上了名校,但現實卻無情地給了家長一記耳光。社會上不乏拿著碩士、博士證書去跑快遞、送外賣、擺地攤、掃馬路的人,還有那些所謂出國留洋的“天之驕子”,寧可滯留異國他鄉以撿拾垃圾、吃低保度日,也無意回國成家立業、結婚生子。人社部數據顯示,2024年高校畢業生就業落實率較2019年下降21個百分點。貝殼研究院報告指出,一線城市家庭子女教育支出占比達42%,超60%的適婚青年因教育負擔導致家庭貧困,只好不婚不育。這種"教育致貧"現象直接沖擊人口再生產,于是,越來越多的人后悔結婚、害怕生孩子,導致光棍族、剩女族、丁克族不斷增加。"學歷貶值"與"就業寒冬"的雙重壓力加劇教育焦慮:2024年全國總和生育率降至1.09,較2010年下降46%。這些現象若再不引起政府部門的關注與修正,將嚴重影響我國的國運與民族興衰。
(二)創新能力的退化隱憂
據說,因為"學商共同體"的運作,某教育大省教材編寫組與培訓機構存在很大的利益輸送,涉及金額超2.3億元。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家委會與課外補習機構的暗箱操作更為普遍,某重點小學周邊形成"15分鐘補習生態圈",將初三畢業班學生的四分之一忽悠到校外機構簽約,打包票考上好的高中,每個月交學費1萬元。教育產業化催生出“學商共同”作用的后果是:全民族創新能力的退化。因為學商共同體會侵蝕民族的創新基因:斯坦福大學研究發現,中國學生創造力得分自2009年后持續下降,批判性思維能力排名全球第28位。這種"高分低能"現象直接影響國家創新戰略,2024年國際專利申請量中,中國青年發明者占比不足12%。在這些“磚家”的引領下,當下的教育體系似乎只傾向于將青少年培養成標準化的“考試機器”,而非具有創新思維和社會責任感的未來公民。孩子們的好奇心被磨滅,獨立思考的棱角被磨平,終日疲于應付考試,如同陷入“萬山圍子里,一山翻過一山攔”的困境。這就是說,家長想將孩子培養成為學霸,但卻淪為失去對社會深刻理解的“孔乙己式”書呆子。
【結語】
教育是國之根本,畸形的教育現象若泛濫成災,必然會引起一系列社會問題。剩女族、光棍族、丁克族逐年增多,會導致人口生育率斷崖式下降,人口數量的急劇降低,最終會動搖國之根基。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民族強。當教育異化為制造焦慮的流水線,當知識傳授淪為資本逐利的工具,我們正在透支民族的未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不需要考試的機器更不需要書呆子。破解困局需要重構"育人為本"的教育生態:建立多元評價體系,斬斷利益輸送鏈條,推動教育回歸"培養完整的人"的本質。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國將不國"的歷史警示成為現實。
(本文數據來源:教育部2024年統計公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報告》、貝殼研究院《中國家庭教育消費白皮書》等權威機構,部分案例經實地調研獲取。)
~~~~ 詩藝國際 ~~~~
文學殿堂,文友棲園
不忘詩心,砥礪前行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攜手并肩,與時共進
???
椽筆輕搖,賜墨留玉,再現詩意生活
傳統詩詞曲賦
現代詩歌,歌詞
譯詩,譯文
文學評論
散文隨筆,小說,等等
歡迎長期賜稿
或加主編微信投稿
(主編微信:ym153811241)
投稿要求
要求原創首發
杜絕一稿多投
請以doc、docx文檔編輯,不帶任何格式
隨附百字左右作者簡介,清晰近照2-3張
投稿自愿,文責自負
來稿不退,7天內未被采用,請自行處理
???
特別說明
敬請關注本平臺,不關注不接受投稿
為便于聯系,投稿后請速加主編微信
原則上,閱讀量不滿100,則不再接受下一次投稿
歡迎洽談相關合作
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
不忘詩心,砥礪前行
傳播正能量★共創正平臺
無限精彩,盡在平臺
長按&掃碼即可關注
~關注,是一種支持;分享,是一種美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