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9日,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的關稅稅率,最終定格在104%。這一數字,不僅刷新了國際貿易史的紀錄,更將中美博弈推向“懸崖邊緣”。
實施首日,人民幣匯率跌破7.34,創八年新低,外匯儲備面臨“抗壓測試”,內需市場“接棒考驗”,提振消費亟需“組合拳”。而毛利本就普遍低于20%的出口企業,在關稅大棒下,每出口1美元虧損0.8美元,被迫選擇“斷臂求生”,富嶺科技轉戰印尼,PXI汽車部件擴建墨西哥工廠,全球化布局,從“可選項”變為“必選項”。
對于這104%,特朗普政府的說法,是“對等報復”,“中國必須為不公平貿易買單”,但很明顯,這根突破天際的“關稅大棒”,就是一場針對中國,精心策劃的“經濟絞殺”。面對美方赤裸裸的貿易霸凌,中國商務部強硬表態:“若戰,必奉陪到底”!中國人不喜歡施壓和威脅,我們不惹事,但也不會怕事,面對挑釁,早已鍛造出破局的“三板斧”。
第一把農業“斧”,直擊“紅州票倉”,對美國大豆、高粱加征關稅,動搖特朗普農業基本盤;第二把技術“斧”,封鎖“命脈領域”,稀土出口管制、CT球管反傾銷調查,掐住美國高端制造咽喉;第三把輿論“斧”,爭奪全球道義高地,WTO訴訟將美國單邊主義行徑置于國際法審判臺。
顯然,這一仗中國是接下了,但接下來,中國該如何從“被動防御”到“主動破局”?中美關稅博弈下的全球“經濟地震”,誰又能笑到最后?其實,當特朗普還在揮舞關稅大棒時,中國已悄然完成三大布局。
第一,市場多元化突圍。中國對美出口占比已從2018年的192%降至2024年的14.7%,東盟取代美國成第一大貿易伙伴,中歐班列開行量逆勢增長23%,RCEP關稅減免紅利釋放,非洲自貿區開辟新增長極。
第二,內需驅動轉型。消費對中國GDP貢獻率連續5年超65%,國產替代加速。同時,數字人民幣試點擴大,激活下沉市場,離境退稅“即買即退”政策,將14億市場轉化為全球消費天堂。
第三,科技自立破繭。半導體、AI、量子計算、新能源、深海裝備等領域“揭榜掛帥”,而比亞迪電動車、大疆無人機、“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等等國之重器都已證明,技術壁壘才是終極護城河。
當然,數據也揭示出了另一面,美國對中國15種關鍵礦產依賴度達100%,29種超過50%,這些卡脖子的資源,成了懸在其供應鏈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而中國對美出口的5247億美元商品中,機電產品占比超40%,智能手機、鋰電池等核心產業面臨“出口熔斷”風險,超千萬就業崗位或將消失。零售巨頭沃爾瑪、開市客也已陷入“壓價中國供應商”與“轉移生產線”的兩難困境,最終成本仍由美國消費者買單。
說白了,這場博弈沒有輸贏,只有時代的更迭,而中國早已跳出“輸贏”框架。70年前,我們在朝鮮戰場,用“鋼少氣多”擊退霸權;今天,我們以“產業鏈+內需”雙引擎,再次直面霸權。
畢竟,一個擁有14億人口、全球最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從來不怕“熬鷹”,時間終將證明,誰才是真正的“紙老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