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算機與權力之舞
——《金桃》:一場穿越千年的東方科幻盛宴
作者:布亞
《三體》將中國科幻推上了宇宙文明敘事的山巔,其向我們展示了科幻小說的一種面,而楊晚晴老師的長篇小說《金桃》則將我們置于另一個世界,其像一壺陳年西域葡萄酒,用盛唐的瑰麗與智慧,為華語科幻調制出了獨特的東方風味。
愚以為,這部小說向我們展示了“中國式科幻”的一種可能的面向,其以驚人的想象力開辟了另一條路徑:在駝鈴與算籌的共振中,用絲綢朋克的美學重構東方文明的科技史詩。小說的閱讀體驗如同遇見了敦煌藏經洞里驚現的未來手稿,盛唐氣象與數字文明在時空褶皺中轟然相遇。絲綢之路上的駝鈴、算籌與齒輪碰撞出火花,共同講述了一個關于權力、技術與人性的千年寓言。
圖 / 《金桃》楊晚晴
一、絲綢朋克:當敦煌壁畫遇見蒸汽機
在敦煌壁畫的飛天與蒸汽齒輪的咬合中,鏡塔作為信息樞紐矗立于沙漠。這座由八千面銅鏡構筑的光學矩陣,以日光為媒介編織出橫跨歐亞的"鏡網",其信息傳遞效率令現代光纖通信亦為之失色。波斯商隊馱來的金桃內藏的算法密碼,既是精準調控水利的智慧結晶,亦是引發西域諸國技術軍備競賽的潘多拉魔盒——這種將《九章算術》轉化為"算帛代碼"的設定,恰似古代版AI技術的預演。而齒輪驅動的機械胡旋舞姬,更在宴飲歡歌中演繹著科技與藝術的永恒對話。
小說以"鏡塔"為軸心構建了一個絲綢朋克世界,與過往的絲綢朋克作品不同,其徹底顛覆了西方蒸汽朋克的工業想象。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在齒輪驅動下展開機械羽翼,長安城的銅鏡網絡比現代光纖通信早誕辰千年。楊晚晴在書中向我們展示的科技美學不是簡單的古今嫁接,而是從《周髀算經》《水經注》中提煉出的東方科技哲學:都江堰的"水算法"將治水智慧轉化為動態數學模型,敦煌星圖的二十八宿坐標體系暗合量子計算原理。
當波斯商隊用駝鈴節奏傳遞加密信息時,整條絲綢之路化身為巨型生物計算機。金桃算法的設定堪稱神來之筆——這個藏在西域蜜果中的終極密碼,既是精準預測氣象的超級程序,又是操控絲路命脈的權力密鑰。同時,“金桃”背后有著更深刻的內涵,其既是唐朝與西域諸國物質文化交流的象征,亦是理解唐代社會心態的鑰匙。
第一章“撒馬爾罕之春”似乎亦然呼應了薛愛華老師的《撒馬爾罕的金桃》一書,此書中考證:撒馬爾罕(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曾兩次向唐朝進貢“金桃”,這種燦黃的桃子被視作中亞文明與大唐帝國交流的縮影。其顏色與形態可能暗合唐代對異域珍寶的審美想象——“金”既指果實成熟時的金黃色澤,也可能隱喻其作為“黃金國度”(撒馬爾罕)的珍貴貢品。小說中金桃內藏的預測性算法,既呼應了歷史上金桃作為“異域珍寶”的神秘性,又將其功能從物質性層面提升至信息操控維度——這與薛愛華老師著作中“金桃嫁接技術曾引發唐代農業革命”相呼應,即小說通過算法隱喻了技術對文明進程的顛覆。
圖 / 《撒馬爾罕的金桃:唐代舶來品研究》 薛愛華(美)
二、四重奏:在權力漩渦中起眾生相
小說通過四重奏式敘事,展現技術壟斷引發的文明震蕩:撒馬爾罕學院的數學天才莫潘破解"無窮算法"時觸及的神性震顫,與大唐密使陳持弓在鏡塔密室中的密碼破譯形成理性與權謀的對位;密使在鏡塔迷宮中破解的亦不只是加密情報,更是帝國操縱信息霸權的底層邏輯;西域商隊首領伊嗣的駝鈴暗藏情報密碼,呼應著神秘守護者浮夜門跨越文明的救贖使命。
這種敘事結構如同精密咬合的齒輪組,在盛唐氣象的幕布下上演著科技時代的《權力的游戲》。當機械胡旋舞的齒輪咬合聲與宮廷權謀交織,技術倫理的詰問如懸頂之劍:掌控"無限接近真理"的算法,是否必然導向文明的異化?
過往“金桃”是我們剖析唐代外來文明的吸納機制的細小切口,而楊晚晴在曲折的歷史中找到了一條狹小的裂隙,并將那片熱土轉化為技術霸權爭奪的戰場。小說中西域諸國對金桃算法的爭奪,恰似歷史上大唐與中亞諸國的貢品政治博弈,但更凸顯了數字時代的數據戰爭本質。這種時空折疊的敘事策略,使“金桃”成為貫通古今文明沖突的符號紐帶。
三、算學詩篇:古人如何用算籌寫代碼?
楊晚晴老師在歷史肌理中植入未來基因的筆法堪稱精妙,他把《九章算術》變成了科幻的密碼本,讓古代智慧與未來科技在文字間跳起探戈:
都江堰的"水算法"設定堪稱神來之筆——當古代治水智慧被解構為動態數學模型,現代人工智能調控自然的倫理困境已然呼之欲出。"水算法"的科幻設定:水流的走向由算籌推演決定。這不僅是古代工程的浪漫想象,更是對現代人工智能調控自然的隱喻——當技術能精準控制萬物,人類是否還是自然之子?
鏡塔操控的"影國"作為古代元宇宙,其信息操控機制與當代社交媒體算法形成跨時空共振。而撒馬爾罕學院對金桃算法的壟斷,恰似今日科技巨頭對核心技術的掌控,印證了"所有未來都藏在過去的算籌里"的終極隱喻。
莫潘用琵琶弦計算日食軌跡的場景,讓《九章算術》與機器學習達成跨時空對話;絲綢經緯編織的"算機語言",恰似二進制代碼的東方變奏。最震撼的是"影國"設定——通過鏡塔網絡構建的虛擬帝國,既是古代版元宇宙,又是對當下社交媒體算法的尖銳諷喻。當現代讀者看到西域諸國為爭奪算法發動"數據戰爭",歷史輪回的鏡像令人不寒而栗。
"金桃",這個能預知未來的算法,既像現代的AI系統,又像潘多拉魔盒。當西域諸國為爭奪它大打出手時,讓人想起今天的芯片戰爭與數據霸權。
四、千年鏡鑒:在歷史褶皺里照見今天
小說最終在敦煌洞窟的星空下達到哲學高潮。莫潘銷毀金桃算法的抉擇,不是簡單的反科技宣言,而是對技術本質的終極叩問:當算籌能推演銀河運轉,是否還能保持對自然的敬畏?當絲綢密碼可以改寫歷史軌跡,文明將走向《周易》卦象的宿命,還是創造新的可能?這些嵌在唐代絲綢之路上的未來命題,恰似一面青銅鏡,映照出數字時代人類共同的困惑與希望。
這部作品的突破性在于,它用硬核的科技想象重構了東方文明的敘事維度。在楊晚晴筆下,敦煌飛天不是博物館里的文物,而是未被激活的科技圖騰;絲綢之路不是歷史名詞,而是持續千年的信息革命現場。當讀者隨著駝隊穿越鏡塔投射的時空裂縫,看到的不僅是盛唐幻夜,更是被算法重構的文明未來。正如小說結尾那句讖語:"在一個動蕩的時代,世界會重新選擇前進的方向"——這或許正是中國科幻尋找文化主體性的最佳隱喻。
楊晚晴以絲綢為經、算法為緯,在盛唐西域的時空經緯中編織出獨特的敘事織錦。這種"絲綢朋克"美學既不同于西方蒸汽朋克的工業粗糲,也超越了傳統歷史小說的考據窠臼,在胡旋舞的機械韻律與《洛神賦》的數碼重構中,完成對東方科技文明的浪漫重審。當莫潘用琵琶弦計算星軌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古代科技的想象奇觀,更是對技術人文主義的深情回望。
結語:送給所有愛中式美學的你
《金桃》是一本會讓人"上頭"的書:它讓你在翻閱《大唐西域記》般的古典韻味中,突然撞見科幻的未來感;在胡旋舞的旋轉里,瞥見機械齒輪的精密咬合。這不是簡單的"歷史+科幻"的拼盤,而是一場跨越千年的思想盛宴。
過往,“金桃”是物質文化交流的“標本”,而楊晚晴將其解構為權力操控的媒介。小說中“金桃算法能篡改天氣”的設定,既暗合《撒馬爾罕的金桃》提到的唐代“香鐘”等精密技術,又通過科幻夸張揭示技術壟斷的倫理困境——這與薛愛華強調的“唐代對外來文明既向往又警惕”的文化心理形成跨時空對話。
這種互文性不僅體現在命名層面,更通過“技術作為文明雙刃劍”的核心命題,將薛愛華的歷史人類學研究升華為科幻寓言。正如《撒馬爾罕的金桃》通過貢品解碼唐代世界觀,楊晚晴則用算法重構了文明演進的可能路徑,使“金桃”成為跨越千年文明對話的密鑰。
責任編輯 | 科幻酥烘焙坊 劉亞瑄
審核 | 科幻酥烘焙坊 蔡昊宏
來源 科幻酥烘焙坊
轉載 高校科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