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寶”?《說文解字》云:“寶,珍也。”本義為珍貴之物。
在南粵大地,先輩以大地為琥珀,山林為錦鱗,萬物入眼簾,窺一斑而知嶺南寶庫。在葵鄉山野,明代李時珍實踐而知“今天下以廣中(新會)采者為勝”,記于《本草綱目》之中;在石龍江畔,清朝江世琳嘗味化州所產橘紅,在《橘紅辨》中寫下“人皆寶之”;在春州山林,近代藥學家陳仁山遍查百草,在《藥物出產辨》稱砂仁之物“產陽春為最。”
古往今來,廣東三寶,惟新會陳皮、化橘紅、春砂仁能勝之。
從左到右依次為春砂仁、化橘紅、新會陳皮。
春華夏盛,秋實冬藏,易逝的時光在廣東三寶中銘刻永恒璀璨:百年新會陳皮炮制技藝點柑成“金”,代代傳承打造百億產業,全產業鏈產值達261億元;熱水殺青、利刃開皮,上百年傳承的手工技藝讓化橘紅“青春永駐”,2024年納入“藥食同源”目錄;十二道古法烘焙工藝傳承百年,讓春砂仁“獨一無二”并遠銷全國各地,享有“北有高麗參,南有春砂仁”盛譽。
三味入匣,福滿歸家,廣東人的至禮,惟廣東三寶。
4月15日,南方農村報社將正式推出“廣東三寶”系列產品,一盒福匣集納新會陳皮、化橘紅、春砂仁三類寶貝。這是一家廣東農業媒體對全國人民的回敬,通過60多年深耕農業行業、上百名專業記者一線調研、全國各大產區優選道地之材,打造“真產地、真年份、真品質”的嶺南至寶。
乙巳蛇年,廣東三寶為您的健康而來,讓您如獲至寶。
品三寶
用味蕾探索嶺南風土
“入粵五日,味蕾千百重。”地方食材的滋味,既是篆刻在街坊記憶里的一日三餐,也是化育世間萬物的故鄉風土。山川依舊,風味不改。
“吃了陳皮雪糕、陳皮排骨、陳皮番茄,味道不錯,會有一股淡淡的檸檬香。”2024年10月,來自法國的歐先生和家人在新會的陳皮村首次品嘗新會陳皮美食,驚嘆于陳皮從入藥到美食的完美轉變。
新會陳皮。
味蕾的變化,來自時光荏苒。新會陳皮在不同陳化階段的香氣變化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據了解,新會陳皮在初期陳化階段,檸檬柑橘香撲鼻如少年,三載沉淀漸顯木質藥香似中年,十年窖藏蝶變為醇厚陳香若智者。
在炮制過程中,自然風土成為了打開陳香的密鑰。因新會的亞熱帶海洋性氣候,熱量充足,光照時間長,雨量充沛,無霜期長,讓陳皮油室飽滿、芳香濃郁。味甘、辛、醇的新會陳皮,能提升食物的鮮美和香味,還能巧妙地去除異味。
從天賦風土到技藝傳承,嶺南兒女從沒放棄變革與重組,謀求長久賡續,代代相傳。
對于廣東三寶中的另一寶——化橘紅,藥膳之用,千年至今。茂名化州屬典型的南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在22.2℃至23.9℃之間,全年光照超1800小時,年降水量達1865毫米,且擁有獨特的礞石土壤,讓化橘紅擁有苦后帶有明顯回甘的特點,被譽為“南方人參”。
化橘紅片。
在兩廣地區,對化橘紅有廣泛的食用歷史,主要方法為泡茶、煲湯、燉肉、入菜或以傳統方式制作飲料、糖果、蜜餞果脯和糕點等。2024年納入“藥食同源”目錄后,化橘紅精深加工產品已達到150多種,涵括藥品、飲片、保健品、茶、酒、飲料、果脯、香料等,目前還致力于開發化橘紅精油、顆粒劑等深加工產品。
在晝夜溫差顯著的陽春,68.37%的森林覆蓋率成為了春砂仁的“天然溫室”,林下春砂仁肆意生長,氣芳香而濃烈,味辛涼、微苦。因具有養胃暖宮、補肺益腎、理氣安胎等功效,春砂仁被當地人用作烹飪佐料。唐代《藥性論》中已有記載,稱春砂仁為“縮砂蜜”,且從波斯國少量進口,多作為香料使用。后因陽春牛瘟,當地人發現其對人的胃腸疾病有很好的療效,便鋪開引種,用于藥膳。
如今,當游客到陽春旅游,會發現春砂仁的身影隨處可見:街上店鋪賣春砂仁蜜、春砂仁茶、春砂仁酒等加工產品;飯店餐館主營春砂排骨、春砂雞、春砂魚、砂仁魚餅、砂仁湯等特色菜肴。每一位陽春人,都會認為春砂仁是上天賜予他們的瑰寶,也會為他們擁有春砂仁而感到自豪。
品味廣東三寶,每一絲撩動味蕾的滋味,都是嶺南風土化作的故事:品嘗新會陳皮,三水融通、三山環繞的葵鄉如現眼前;嘗過化橘紅,仿佛隨萬畝化橘紅花香漫過鑒江和羅江;咀嚼春砂仁,“陽春三月”無限綠意縈繞腦海。
品味廣東三寶,從此開啟探索嶺南風土的味蕾之旅。
鑒三寶
一寶遇見“一段古”
作為從鄉土大地“長”出來的產品,鄉村“土特產”與大地山川、人文歷史,總有著剪不斷的聯系。
在化州,四川人范祖禹是男女老少津津樂道的歷史人物。
據說在北宋時期,精通史事的范祖禹,協助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鑒》。后來,他因剛直不阿的性格得罪奸臣,被貶為武安軍節度副使,流放至賓、水、賀三州。宋元符元年(1098年),他被貶到化州。
長途跋涉后,范祖禹不幸患上了咳嗽、氣喘的頑疾。到達化州后,一天早上,他習慣性地泡茶飲用。奇怪的是,那天他感覺身體特別舒坦。半個月后,他的咳嗽基本痊愈。他猜想這與井水有關,親自到井邊查看,發現井中飄浮著許多小白花,取井水細品,頓覺有股奇異芳香。抬頭一看,只見井旁有兩棵似橙似柚的樹正盛開著白花。
北宋官員范祖禹。
經多方問詢且查閱了大量有關南方植物類書籍,范祖禹弄清井水旁的樹是化州橘紅樹。隨后,范祖禹將橘紅花、果送給一些咳嗽、水土不服的人泡茶服用,收到了化痰止咳、健胃行氣的功效,并在民間流傳開來,史稱“范公識橘”。到明末清初,化橘紅的藥用效果傳入宮廷,列為御用藥物。其時,從開花到結果,官府派兵守護,親信親點果數,逐一編號,并有脫落須拿到官府注銷。然后每年收獲季節按例上貢朝廷。
八方遷徙,四海流變,分與合,聚與散,載浮載沉間廣東三寶跨越千年,留下篇篇不朽美談。遇一寶,如見一城過往與如今。
在新會,每一名從業者都熟知,“廣陳皮”的得名要歸功于南宋時期的黃廣漢。宋理宗年間,黃廣漢的夫人米氏因為知書達理、通曉醫術,應詔侍楊太后前后四年。這期間楊太后得了乳疾,御醫們都束手無策。
為此,黃廣漢采用了在新會一些特定地方栽培的一種柑橘(如今的新會大紅柑),以特制之法制成了藥材陳皮。他將這種陳皮交給夫人米氏為楊太后醫治,慢慢地治愈了楊太后的乳疾。當楊太后問及這種藥材的來歷時,米氏以她老公的姓名“廣漢”中取“廣”字作為這種藥材的姓名,稱“廣陳皮”,以區別于別的地方的橘陳皮。自此,新會陳皮開始被稱為“廣陳皮”。
古時,新會陳皮已是治疾利藥。
在陽春,春砂仁的傳奇故事是源于一場牛瘟。很久以前,陽春遭遇嚴重的牛瘟,全縣范圍內的耕牛紛紛病倒,唯獨蟠龍金花坑附近的村莊幸免于難。當地的老農民們對此感到非常好奇,于是他們詢問當地的牧童。牧童是個傻子,嘴里只會嘟囔“牛兒快吃草,牛兒長高高。”老農們意識到草的作用,跟隨牧童來到金花坑,摘下幾粒果實放入口中,瞬間感受到一種香、甜、酸、苦、辣的氣味沖入了脾胃,感到十分舒暢。后來大家發現那些受了風寒引起胃脘脹痛的人服用了這種草的果實后,病很快就痊愈了,于是廣為藥用。
春砂仁。
因為這種藥草最先是傻子發現,所以大家給這種藥草的果實取名為“傻人”。后來,人們又將這種草移植到房前屋后,進行栽培,久而久之成為常用的中藥,叫法也變為“砂仁”。
鄉土里的非遺,歲月里的故事,一寶遇見“一段古”。南粵世間盡融于三寶,廣東三寶是一場嶺南歷史與你我的告白儀式,以古法珍寶把每一個故事娓娓道來。
送三寶
留存永恒的嶺南福氣
禮者,天下之序也。對于華夏兒女而言,禮是文明對話的基石。
在廣東,手信文化深刻在每一名嶺南兒女的DNA中,登門做客捎手信,臨走叮囑帶手信,深知“禮尚往來。”手信,是廣東人的禮,能具象化為一枝花、一斤水果等。
廣東三寶,是廣東人自己的手信,因為留存著永恒的嶺南福氣。
產于新會的新會陳皮,有別于其他地區陳皮,“新會種(zhǒnɡ)、新會種(zhònɡ)、新會陳”是其最鮮明的道地特征,百年惠澤北緯22度的陽光,滋潤于山川河湖,把天地福氣鎖進橘皮之中,成就“獨一無二”。這份大自然的饋贈,是廣東人對于全國人民的祝福,以清澈的琥珀湯,念及你與我的歲月滄桑,洗滌一切疲憊與煙塵。
在費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中,中國社會以血緣、地緣為紐帶形成人際網絡。禮,恰是這一網絡的重要黏合劑。
在化州,化橘紅常被用作過年的手信。在傳統觀念中,紅色代表著喜慶、吉祥,而橘紅則象征著團圓、幸福。送化橘紅,就是送吉祥、送健康,讓親朋好友感受到關懷與祝福。生于化州自然風土的化橘紅,具有止咳化痰、消食化積、潤肺解毒等多種保健功效,是養生保健的絕佳選擇,飽含自然時光對于嶺南兒女的祝福,無論是送給父母、朋友、親人還是領導,都是一份珍貴的禮物。
“產地和工藝決定了春砂仁的品質,所有產品都是我們用心之作。”陽江市非遺金花坑春砂仁烘焙技藝第四代傳承人謝冠在推薦春砂仁時曾動情說道。三清、三烘、三焙、三熏,經歷十二道復雜工藝的春砂仁,凝聚陽春人民的心血,也是陽春送給四方的養胃護胃珍寶。在陽春,每一位從業者都將春砂仁視作“粒粒黃金”,對品質要求極高,用心用情制作臻禮。
以廣東三寶為手信,贈送的不僅是優質農產品,也是與嶺南兒女共享那份南粵大地的百年福氣,這不僅詮釋了廣東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集體想象與實踐智慧,更在“三寶入懷”中凝聚同心同向、開拓進取的前行力量。
今年,我們送您廣東三寶,把天賜的恩寵贈予您,把嶺南的福氣贈予您。
原創聲明
撰文:韓安東
設計:莫淑霞
來源:南方農村報
編輯:龍振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