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汾水淌過三千年,太行巍巍立脊梁;一捧黃土釀鄉愁,四海星辰寫華章。這片被晉商駝鈴叩醒的大地,以陳醋的醇厚浸潤赤子肝膽,用刀削面的筋道抻開闖蕩天下的胸襟。從實驗室破譯科技密碼的學者,到商海復刻晉商基因的傳人;從懸壺濟世的杏林圣手,到捕捉時代光影的文藝星辰——我們追尋三晉兒女的奮斗坐標,看黃土地孕育的倔強基因,如何在異鄉將“走西口”的膽識化作開疆拓土的鋒芒。
每個黎明,我們都將見證:表里山河的魂魄,正被他鄉月光淬煉得愈發透亮;散落五湖的四海鄉愁,終將熬煮成點亮故鄉的燈火。
劉慈欣:
從電廠工程師到中國科幻第一人
劉慈欣,山西陽泉人
山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多次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
被譽為“中國科幻第一人”
憑借《三體》系列蜚聲國際
2019年其作品改編電影《流浪地球》和《瘋狂的外星人》上映
開啟中國科幻電影新紀元
一位工程師的星海征途
劉慈欣,1963年6月出生于北京,在山西陽泉長大。父親是普通礦工,母親是小學教師,家里文化氛圍非常濃厚 。
童年時期,劉慈欣在父親箱子里偶然翻到凡爾納的《地心游記》,這是他看的第一本科幻小說。“父親當時從我手里把這本書拿走了,但后來他還是還給了我,說‘這叫科學幻想小說’,是作者幻想虛構的,但有科學根據。我很高興,感覺《地心游記》就是為我寫的。”此后,他廣泛閱讀國內外科幻作品,逐漸打開了想象力的大門。
初中時,中國改革開放推動科幻文學進入創作黃金期,大量科幻雜志復刊,劉慈欣幾乎讀遍所有新出版的科幻作品。高中階段,他讀到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這是一位對他產生重要影響的作家,也是他寫作上的精神導師。“在我后來的寫作中,好多作品的建構都源自這位巨人。”
高中畢業,劉慈欣報考了華北水利水電學院(現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水電工程系,為的是找個穩定的工作。1985年大學畢業后,他被分配到山西娘子關電廠擔任計算機工程師。
電廠地處偏遠山區,生活單調。他在發電廠工作了近30年,和很多同事一樣,每天朝九晚五地上班,下班接女兒放學,回家給孩子做飯。工作之余,劉慈欣正式開始了他的科幻小說創作。《鄉村教師》《流浪地球》等中短篇小說,包括他的長篇小說三部曲《三體》前兩部,都是那段時間寫的。
1999年6月,劉慈欣的小說處女作《鯨歌》發表于《科幻世界》雜志。此后,《微觀盡頭》《坍縮》《帶上她的眼睛》連續發表在《科幻世界》雜志上,還被《青年文摘》和《少年文學》所轉載。中短篇小說的陸續發表,讓劉慈欣確立了創作上的自信,創作進入持久的爆發期。然而,同事和家人都未對他的寫作過多留意,甚至《三體》出版后,身邊親友也很少讀過他的作品。
從業余寫作到《三體》封神
2009年,劉慈欣工作的山西娘子關電廠關停后,他全身心投入寫作中。前后拿了9次“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之后,劉慈欣開始把主要精力用在了長篇小說創作上。
劉慈欣的科幻創作以恢弘的想象力和科學內核著稱。1999年至2007年間,他發表32篇中短篇小說,出版《魔鬼赤道》《超新星紀元》等8部作品。
2006年起,他歷時4年完成《三體》三部曲(共87萬字),這部作品被譽為中國科幻文學的里程碑,將中國科幻推向世界高度。這部作品以恢弘的宇宙敘事、硬核的科學邏輯和深刻的人性探討,迅速引發轟動。2008年,《三體》第一部出版,隨后續作《黑暗森林》《死神永生》相繼問世,構建了一個充滿“黑暗森林法則”的宇宙圖景。
《三體》成就空前:2014年首部曲《地球往事》獲美國“星云獎”提名;2015年摘得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科幻界“諾貝爾獎”),成為亞洲首位獲此殊榮的作家。此后,《三體》被譯成20多種語言,在全球斬獲十多項頂級文學獎項,包括軌跡獎、坎貝爾獎等。
他的作品突破科幻圈層,引發主流文化關注,電影《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的熱映更讓2019年被稱為“劉慈欣年”。
劉慈欣以克拉克式的“宇宙審美”和硬核科學邏輯,構建了獨特的科幻美學。他不僅拓寬了中國科幻的題材邊界,更通過《三體》中“黑暗森林”等理論重塑了世界科幻敘事范式。他的成功激勵了新一代中國科幻作家,并讓全球讀者意識到:科幻文學的巔峰之作,同樣可以誕生于東方。
工業遺產與星際神話
作為在陽泉成長、于娘子關電廠工作近30年的“電廠工程師”,劉慈欣的創作始終與山西的工業變遷同頻共振。他在訪談中回憶,陽泉曾因煤礦與鐵路的繁榮被稱為“山西小上海”,主城區至今保留“城區、礦區、郊區”的行政區劃名稱,這種工業化印記深刻影響了他的世界觀建構。在《地火》中,礦工群體在技術災難中的掙扎,折射出他對資源型城市命運的思考;《三體》中“古箏行動”的冷酷理性,亦暗含對工業文明倫理的叩問。
除了用文字書寫山西,劉慈欣更以行動推動家鄉的文化重塑。2015年《三體》獲雨果獎后,他將“科幻圣地”的光環投射到娘子關。原電廠舊址被改造為“科幻主題長廊”,長達1000米的圍墻上繪制《三體》《流浪地球》壁畫,成為全球科幻迷的打卡地。當地政府規劃利用300畝舊廠區建設“娘子關科幻城”,試圖將工業遺產轉化為文旅新動能,這一舉措被劉慈欣稱為“科幻與歷史的雙向奔赴”。
此外,他積極參與家鄉文化品牌建設。2024年“陽泉第二屆劉慈欣故鄉科幻文化活動周”期間,他推動“劉慈欣科幻文學館”落地,展陳創作手稿、國際科幻交流史料,并舉辦晉陜科幻作家論壇,為本土創作者搭建平臺。
在“山西之夜”等活動中,他更以“文化使者”身份講述山西神話與當代科技的交融。劉慈欣直言,山西作為“中華文明主題公園”的厚重歷史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女媧補天、精衛填海等上古神話均與山西密切相關,而這些充滿原始想象力的敘事正是“最早的科幻原型”。例如,《三體》中人類面對宇宙災難的集體抗爭,與愚公移山精神形成跨時空呼應;《鄉村教師》里外星文明對地球文明的評估,則暗含對農耕文明價值的重新審視。這種將鄉土神話升華為宇宙命題的創作路徑,使他的科幻作品既具備全球視野,又深植地域文化根系。
2025年2月24日至25日,在山西省作協第八次代表大會上,劉慈欣連任山西省作協副主席。他曾表示這一職務更多是一種榮譽性稱號,是作協對他的鼓勵,且不會影響他的寫作。但他在科幻文學領域的成就,無疑為山西文學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激勵著更多山西作家投身文學創作。他的作品拓寬了山西文學的邊界,讓山西文學在科幻領域占據重要地位。
劉慈欣作品金句:
1、所有的生活都是合理的,我們沒必要互相理解。——《三體》
2、必須渺小,才能感受宏大;必須脆弱,才能敬畏堅強;必須短暫,才能感受永恒。——《流浪地球》
3、人們習慣將凡事分出黑與白,但很遺憾,現實全是灰色的。——《鏡子》
行業評價
劉慈欣被公認為中國科幻文學的里程碑式人物,業界贊譽他“以一己之力將中國科幻提升至世界高度”。國際科幻界稱其為“東方克拉克”,認可其填補了全球科幻敘事中的東方視角空白。國內文學評論界認為他打破了類型文學與嚴肅文學的邊界,推動科幻進入主流文化視野。其作品既展現對技術奇觀的想象力,又深刻探討文明存續、人性抉擇等終極命題。作品被譯成30余種語言,激發全球讀者對中國科幻的關注,更帶動《三體》影視化、《流浪地球》電影等跨媒介開發,形成現象級文化影響力。
來源:智慧生活報圖文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