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任鴻斌,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黨組書記、會長。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跨國投資、涉外法治建設、全球經濟治理。主要論文有《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以高質量貿易投資促進工作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 為涉外法治建設貢獻貿促力量》等。
摘要
當前,經濟全球化雖面臨地緣政治局勢動蕩、世界經濟復蘇乏力、逆全球化思潮加劇、全球治理失序等挑戰,但動力仍然勝過阻力。中國以實際行動推動經濟全球化,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推動經濟全球化拓展新空間;加強科技創新合作,為推動經濟全球化創造新機遇;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為推動經濟全球化注入新動能;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為推動經濟全球化貢獻新方案。中國貿促會致力于推動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推動拓展全球伙伴關系,促進中外企業經貿合作,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通暢,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助力各國共享機遇、加強合作、互利共贏。
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是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是浩浩蕩蕩的歷史潮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握歷史大勢、站立時代潮頭,就推動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推動經濟全球化更多釋放正面效應,進入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的新階段”。這些重要論述是對“經濟全球化向何處去”這一時代之問給出的中國答案,深化了我們黨對經濟全球化規律的認識,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世界經濟的理論。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論述精神,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持續織密服務企業網,擴大國際朋友圈,在拉緊中外企業利益紐帶、推動國際經貿往來、促進國家關系發展中發揮獨特作用,為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貢獻。
經濟全球化動力和阻力膠著
但動力仍然勝過阻力
世界歷史發展到21世紀,人類日益打破地理、民族、文化的界限,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成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近年來,國際形勢變亂交織,世界經濟碎片化加劇,但經濟全球化大潮仍然在曲折中奔騰向前,世界經濟的大海沒有也不會退回到孤立的湖泊河流。面對愈演愈烈的全球性危機,沒有誰能獨善其身,也沒有誰能包打天下,世界各國只有堅持同舟共濟、開放發展、合作共贏的人間正道,才能跳出戰爭與和平、繁榮與衰退、秩序與混亂的歷史周期。
地緣政治局勢動蕩,但和平與發展仍是歷史大勢。人類正處在一個風險挑戰層出不窮、熱點問題此起彼伏、非傳統安全威脅和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的時代。世界安全問題的多樣性、復雜性、聯動性日益突出,兵戎相見時有發生,恐怖主義仍然猖獗,戰火和戰爭的危險依然存在。烏克蘭危機陰霾下的歐洲地緣政治困局持續延宕,新一輪巴以沖突循環往復導致中東局勢愈發激化,美國主導的“小多邊”機制攪動亞太地緣政治格局,非洲安全局勢不穩定源多點爆發,不少國家和地區飽經戰亂、人民顛沛流離,對世界經濟發展造成巨大破壞。
同時也要看到,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各國利益休戚相關、命運緊密相連,和平力量的上升遠超戰爭因素的增長,促和平、求穩定、謀發展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同追求。數百年來,列強為爭奪利益和霸權,通過戰爭、殖民、劃分勢力范圍的方式,逐步向各國以制度規則協調關系和利益演進。聯合國安理會承擔著維護國際和平的首要責任,在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中發揮著積極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獲得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支持,寫入多份多雙邊文件。北京香山論壇、慕尼黑安全會議等致力于通過加強對話共促和平、安全與發展,廣泛凝聚共識。各國紛紛將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把發展置于國際議程中心位置,研究出臺本國發展戰略規劃,鮮明釋放促發展的政策信號。
世界經濟復蘇乏力,但全球發展新動能不斷涌現。新冠疫情以來,全球貿易受阻,跨國投資疲軟,各國生產和消費成本抬高、債務規模擴大,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轉向帶來巨大外溢效應,對世界經濟增長造成多重沖擊。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4年世界經濟平均增速僅為2.2%,遠低于疫情前平均增速,過去5年是近30年來經濟增長最慢的一段時間。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分別預測2025年全球經濟將增長2.8%、3.2%、3.1%,均低于疫情前30年平均水平。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報告指出,全球經濟正進入低增長的新常態。
同時也要看到,世界經濟發展正進入一個關鍵時期,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進程不斷加快,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為推動經濟全球化、恢復全球經濟活力、增強世界經濟發展韌性注入強大動力。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多點突破、相互融合,推動生產力水平實現質的躍升,為經濟全球化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從發展領域看,各國綠色低碳發展和能源轉型步伐加快,以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等領域國際合作方興未艾。綠色化蘊含經濟發展巨大潛力,國際合作空間不斷拓展。
逆全球化思潮加劇,但開放合作仍是發展潮流。近年來,單邊主義、保護主義蔓延,一些國家拉“小圈子”、建“小院高墻”、搞“脫鉤斷鏈”、批量“退群”,使得國家間彼此戒備、國際組織失能失效、國際秩序停擺等現象頻發,多邊貿易體制權威性受到沖擊,加劇了國際經貿領域的陣營化、區域化、碎片化。有關研究表明,世界開放指數呈下滑趨勢,各國開放力度不足、效果不彰。世界貿易組織報告顯示,2023年10月至2024年10月其成員推出169項貿易限制措施,涉及貿易額高達8877億美元,較此前12個月的3371億美元增長163%,各國貿易政策呈現內向封閉趨勢。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國貿促會”)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經貿摩擦指數仍處于高位并持續上升,其中印度、巴西、美國經貿摩擦指數位居前列。
同時也要看到,盡管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和回頭浪,但國際經濟合作仍然展現出巨大韌性和活力。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估算,2024年全球貿易額達到33萬億美元的歷史新高,2025年全球貿易額或將再創歷史新高。根據世界貿易組織數據,近兩年超半數全球跨境直接投資集中在技術迭代和市場拓展高度依賴跨國協作的新興領域。全球區域合作網絡更加緊密,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速,目前全球有效區域貿易協定數量達到373個。《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等區域自貿協定生效,生產地區化和貿易全球化特征并存,推動經濟全球化結構性調整,為多邊主義和經濟全球化增添了新動力。
全球治理失序,但多邊主義仍是時代主題。長期以來,少數傳統大國把持國際議程設置權和規則制定權,在全球事務中唯我獨尊,大搞霸權霸道霸凌,甚至通過經濟制裁、軍事干預等手段擾亂正常國際秩序,破壞國際公平正義,國際社會治理赤字、信任赤字有增無減,國家間和地區間利益分配嚴重失衡。一些重要全球治理平臺頻頻被“工具化”“武器化”,全球治理體系權威性和效能受到削弱。當前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代表性和包容性不足,國際經貿規則政治化、碎片化現象突出,部分規則嚴重滯后于21世紀國際經濟合作的新趨勢。
同時也要看到,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深刻調整,特別是“全球南方”的群體性崛起,推動各主要國際組織深化改革、多邊平臺持續擴容。聯合國積極發揮作為維護世界和平、開展全球治理最主要平臺作用。世界貿易組織改革進程提速,第13屆部長級會議明確提出堅持多邊主義,就繼續研究爭端解決問題達成共識,開始觸碰有關決策機制改革和發展議程等深層次問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加快推進份額改革,承諾于2025年6月前制定新版份額調整方案,增強資源分配公平性和治理結構平衡性。“全球南方”經濟總量全球占比超過40%,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0%,已經成為維護國際和平、帶動世界發展、完善全球治理的關鍵力量。金磚國家兩次擴員,非洲聯盟成為二十國集團正式成員,上海合作組織已從6個成員擴大為26個國家的“上合大家庭”,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在全球治理中的參與度、話語權和影響力不斷增強。
中國以實際行動推動經濟全球化
造福世界各國人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面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正確的選擇是,充分利用一切機遇,合作應對一切挑戰,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新時代以來,我國主動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不斷以自身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成為促進世界發展的重要引擎和維護經濟全球化最堅定的力量。
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推動經濟全球化拓展新空間。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長期以來,我國一直是世界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動力源,經濟總量占全球比重由2012年的11.3%提升到2024年的16.9%,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30%。在與各國聯動發展過程中,我國嚴格履行入世承諾,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同各國分享中國式現代化的廣闊機遇,已成為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貨物貿易規模連續8年位居全球第一,雙向投資大國地位日益鞏固,共建“一帶一路”成為經濟全球化的“共贏版”。我國不僅依靠自身發展顯著提升了本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為各國人民提供了大批物美價優的產品,為促進國際自由貿易、穩定世界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壓艙石”作用。國際社會普遍認為,中國堪稱當今世界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引領開放合作潮流的中堅力量。
加強科技創新合作,為推動經濟全球化創造新機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塑全球經濟結構,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孤立解決所有創新難題,人類社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國際科技合作和成果共享。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科技強國之路越走越寬,實現了從跟跑逐步向并跑、領跑的轉變,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由2012年第34位上升至2024年第11位,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的重要一極。同時,我國堅定走以科技國際合作促全球共同發展之路,為世界現代化賦能。從嫦娥六號搭載國際載荷到DeepSeek實行免費開源,從雅萬高鐵穿山越嶺為印度尼西亞發展注入新動能到“小豆子大營養”項目促進坦桑尼亞增產創收,從簽署118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到倡導發展人工智能以增進人類共同福祉為目標,我國堅持“創新共同體”思維,攜手各國打造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國際科技發展環境。在2023年以來的兩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以下簡稱“鏈博會”)上,中外企業首發首展150多項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融合聯動。眾多參展參會的知名跨國公司負責人表示,與具備人才潛力、數據規模和豐富市場應用場景的中國加強合作是順應經濟全球化發展大勢、塑造發展新優勢的關鍵途徑。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為推動經濟全球化注入新動能。隨著氣候變化挑戰日益嚴峻,將綠色發展作為經濟增長關鍵領域已經成為各國發展共識。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以“中國制造”助力全球經濟綠色轉型,為推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貢獻力量。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10年位居全球第一,2024年產量突破1300萬輛;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清潔電力供應體系,向國際市場提供70%的光伏組件和60%風電裝備;森林覆蓋率超過25%,成為全球增綠最多的國家。我國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攜手打造綠色能源項目,建立“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全球清潔能源合作伙伴關系等機制,與42個發展中國家簽署53份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諒解備忘錄,開展近百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幫助最不發達國家、非洲國家、小島國等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表示,中國在發展綠色經濟方面擁有巨大潛力,在部署可再生能源方面全球領先,中國繼續發揮領導作用,對于化解全球氣候危機而言不可或缺。
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為推動經濟全球化貢獻新方案。當前,世界呈現競爭優勢重塑、國際規則重建、力量格局重構的疊加態勢,改革和創新全球經濟治理機制的呼聲空前高漲。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主動承擔國際責任,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顯著提升。習近平總書記在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之后相繼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為全球治理貢獻了獨具特色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可。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到構建命運共同體的行列,100多個國家支持“三大全球倡議”。我國主動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二十國集團、金磚國家等多邊平臺和國際組織中展現積極姿態,發出倡導“同球共濟”的中國聲音。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中國已成為多邊主義的重要支柱。
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
倡導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就是順應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普遍要求,解決好資源全球配置造成的國家間和各國內部發展失衡問題。”中國貿促會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建會70周年大會暨全球貿易投資促進峰會上的重要視頻致辭精神,加強與各國工商界溝通聯系,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促進雙邊、區域和多邊合作,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均衡的方向發展,助力各國共享機遇、加強合作、互利共贏。
推動拓展全球伙伴關系。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國發展環環相扣,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協調合作是必然選擇。中國貿促會自1952年成立以來,在國際上廣交深交朋友,為增進中外人民友誼、促進國家關系發展作出了獨特貢獻。新形勢下,中國貿促會將堅持以經促政、以民促官,著眼于更好服務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持續辦好經濟外交、民間外交、公共外交重大活動,更好宣傳政策主張、促進增信釋疑、拓展對外關系,夯實國家間合作的民意基礎;辦好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會中國館、2027年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世博會中國館,展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果,促進中外經貿交流和民心相通,讓世界看到真實美好、可愛可敬的中國;攜手境外對口機構和有關國際組織進一步做實多雙邊工商合作機制,在中國-中亞、中國-東盟、中國-拉美、中國-阿拉伯國家、中國-中東歐、中日韓等機制下舉辦高能級經貿活動,促進各國企業長期合作和共同發展,拉緊我國與相關國家利益紐帶。
促進中外企業經貿合作。從全球范圍看,無論是國家之間還是企業之間,都需要通過分工協作來實現優勢互補,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效益。這是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的客觀規律,也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意義所在。中國貿促會是境內外工商界開展經貿交流合作的重要橋梁。今年春節后短短20多天內,中國貿促會遴選組織能源、汽車等領域200余家重點企業,先后訪問哈薩克斯坦、德國、阿聯酋、沙特阿拉伯、卡塔爾、南非、日本等國,與600多家外方企業和機構洽談對接,促成一系列合作協議和合作意向。新形勢下,中國貿促會將聚焦穩外貿穩外資和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持續強化貿易投資促進功能,助力中外企業在世界范圍內整合資源、布局產業、拓展市場;精心組織出國(境)經貿展覽,提升“千團出海”行動質效,統籌推動企業出海開拓市場和全球產業布局,指導企業積極應對國外不合理貿易投資限制措施;拓展服務外資企業工作專班功能,健全與在華外國商協會和外資企業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推動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促進高質量外資項目落地;加強共建“一帶一路”經貿促進工作,強化“走出去”公共服務,精準引導和鼓勵我國企業拓展境外投資合作,助力企業合理有序跨境布局。
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通暢。過去數十年,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逐漸壯大,促進世界經濟快速增長,各方都從中受益。近年來,中國貿促會著力將貿易投資促進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聯動發展。第二屆鏈博會上,涉及69個國別、地區和國際組織的620家企業和機構參展,連同參展商帶來的400多家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伙伴,實際參展商超過1000家。據不完全統計,有關各方共簽署合作協議、意向協議210多項,涉及金額1520多億元人民幣。新形勢下,中國貿促會將持續放大鏈博會溢出帶動效應,提升貿易促進、投資合作、創新集聚、學習交流平臺功能,促進上中下游產業銜接、大中小企業融通、產學研用協同、中外企業互動,推動構建更加緊密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伙伴關系;與有關國際組織、各國政府部門和商協會等舉辦主題活動,講好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的中國故事,支持企業立足全球視野加強產業鏈供應鏈開放合作,不斷向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中高端邁進;搭建科研主體、經營主體、金融機構交流對接平臺,引導企業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助力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堅持經濟全球化正確方向,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倡導真正的多邊主義,是引領推動國際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的中國主張。近年來,中國貿促會組織我國企業積極參與多邊機制工商界活動和有關國際組織工作,推動形成工商界和政府部門在全球經濟治理中“雙輪驅動、有效聯動”的良好格局。新形勢下,中國貿促會將進一步樹立世界眼光、提高戰略思維,引領我國企業依托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二十國集團、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等多邊機制工商界活動平臺,深度參與議題磋商,提出中國倡議,廣泛凝聚堅定支持經濟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國際共識;深度參與世界貿易組織、聯合國有關機構、國際展覽局、國際商會等重要國際組織工作,提升我國工商界在國際經貿規則和標準制定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推動營造開放、包容、非歧視的國際經濟合作環境。
▌來源:《學術前沿》雜志2025年第6期
編輯/童思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