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頭的那口老磚井,是什么年代修建的已無可考證,約2米圓的直徑,從地面井沿到井下底盤深約十多米,井內的磚上長滿了青苔,水質清澈甘甜,養育了幾代家鄉父老,幾乎半個村子的人同飲一井水。
這口老井,見證了歷史的變遷和歲月滄桑,聽上了年紀的老人說六十年代初期,大雨瀝澇,人們在井沿可用瓢子舀水。我的記憶是小時候用扁擔提水擔水,約兩米長的扁擔能提上水來。后來地下水位逐漸下降,光靠一根扁擔夠不著水了,聰明有心的人用直直的柳桿做了和扁擔相掛鉤的一節叫“拔桿”,延長提水,水位的下降增加了人們提水的難度。提水時擺水桶手藝不高的,弄不好水桶在扁擔鉤上脫落,水桶沉入井底,叫人是多么著急啊,只好再去有“鐵錨”的戶找來錨或掛鉤撈水桶,這活可不是容易事,錨只有鉤上水桶提系才能撈上來,只能耐下心來慢慢試碰。那時我每當提水時最怕的就是上衣口袋掛的心愛的鋼筆掉到井里,所以提前先摘下來以防萬一。
那時,人們十分珍惜對井的保護,井臺的磚掉下去會有人再用磚砌上,下雨沖出的溝溝壑壑會有人及時用土填平,有的還用四邊形或圓木框鑲嵌在井口。井底的淤泥多了,生產隊組織人力,支上轆轤,挖井淘井,即增長了水位,又清理了井底污泥。每逢春節,在除夕這天有的戶家還要在井旁燒上香,祭供祈禱井神護佑鄉親們平安健康,水(財)源不斷。
鄉里鄉親,和諧共生,和睦相處,一口井是共同的生命之源,早晨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各戶各自到井上提水,擔滿自家的水缸供一家老小,以及所喂養的家禽家畜飲用。因這口井的水質好,每年臘八日,全村的人都來這井擔回一擔水,從記事時就聽老人說這口井的水熬煮的臘八粥又爛又甜。那時各戶的水缸里都會養上幾條魚,而且常年或幾年不死,大人們經常抱著孩子喜看缸內暢游的紅魚成為一種樂趣。
再后來,地下水位嚴重下降,一根扁擔加上一節“拔桿”也提不上水了,又使用了長長的井繩,水源越來越少,有時可見井底。
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磚井水徹底枯竭,祖祖輩輩吃磚井水的歷史結束了,村莊的改變建設,那口老磚井已不復存在了。以后逐步的二號淺機井、深井替代了磚井,水質口感也不如過去的磚井水好喝,時代雖然進步了,水資源匱乏和污染成了當今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水這個人類賴以生存的生命之源受到了極大困擾。
進入二十一世紀,國家為解決北方嚴重缺水的現象,進行了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百姓們才飲用上從雪域高原滾滾而下的黃河、長江之水。
作者 牛文全系河北省東光縣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