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
“體重管理”成了全民關注的熱點
呼和浩特市各大醫院也
紛紛開設減重門診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體重管理門診
其中市本級4家(呼和浩特市第一醫院、呼和浩特市第二醫院、呼和浩特市中醫蒙醫醫院、呼和浩特市婦幼保健院),自治區委屬4家(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內蒙古自治區婦幼保健院、內蒙古自治區中醫醫院)。
各醫院組建專業的體重管理團隊,包括營養師、內分泌科醫生、運動醫學專家、心理咨詢師等,旨在為超重、肥胖及有體重管理需求的人群提供科學、專業、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務。
哪些人需要健康管理?不同的人群體重管理要求一樣嗎?記者走進呼和浩特市第一醫院,與臨床營養科主任彭英蘭一同解鎖體重健康管理密碼。
呼和浩特市第一醫院
14歲女孩180斤
長期高熱量食物是罪魁禍首
14歲的小雨(化名)身高165cm,體重90kg,BMI 33.06kg/ m2,自幼喜歡喝飲料、奶茶,愛吃甜食、水果、肉等高熱量食物,不吃蔬菜,不愛運動。因肥胖就診,當時查空腹血糖11.2mmol/L,糖化血紅蛋白9.2%,空腹胰島素高,存在明顯胰島素抵抗,血脂、血尿酸高,肝功能明顯異常,肝膽彩超提示中度脂肪肝。看到檢查結果后,家長及患兒嚴重焦慮,醫生給予心理開導,同時與患兒家屬溝通,患兒血糖高,但肝功能明顯異常,暫時不能口服降糖藥物,需皮下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但患兒家屬對胰島素比較抵觸。
根據患兒身高、體重情況,彭英蘭和家長共同為孩子制定了治療方案,根據患兒身高、體重情況,給予飲食運動指導,嚴格控制高熱量食物攝入,不喝飲料、奶茶、甜食,控制主食、水果、肉的攝入,多吃蔬菜,主副食合理搭配,同時加強運動,每周保證5次以上中高強度運動,增加抗阻運動。通過科學飲食運動干預,沒有使用任何藥物,半年治療后,患兒血糖完全正常,肝功能、血脂、血尿酸恢復正常,體重下降約15kg。
兒童肥胖絕非“長大自然瘦”的小事。研究顯示:肥胖兒童中,60%青春期后仍肥胖,30%在20歲前出現糖尿病、脂肪肝等代謝疾病。小雨的空腹血糖11.2mmol/L(正常<6.1)、糖化血紅蛋白9.2%(正常<6.0),已相當于40歲糖尿病患者的身體狀態。
這些紅燈信號別忽視
若孩子出現以下情況,需立即干預:
① 體重增長遠超身高發育
② 脖頸/腋下出現黑色棘皮(胰島素抵抗標志)
③ 運動氣喘、睡眠打鼾
④ 女孩月經紊亂、男孩乳腺發育
醫生特別提醒:
? 戒斷含糖飲料是第一步(1瓶奶茶≈12塊方糖)。
? 主食替換為雜糧,水果限量每日1拳(果糖也致胖)。
? 每天1小時出汗運動比補課更重要。
當前我國6-17歲兒童超重肥胖率達19%,相當于每5個孩子就有1個陷入健康危機。家長需牢記:孩子的胖不是“福氣”,而是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從今天起,帶著孩子一起放下奶茶、走向操場,別讓慢性病在童年埋下禍根。
38歲男士這樣的生活習慣
導致肝功能明顯異常
38歲的李志(化名),平素飲料代水,愛吃主食及肉類食物,不吃蔬菜,常年飲酒,運動量少。身高175cm,體重90kg,BMI 29.39kg/ m2。就診時空腹血糖10.4mmol/L,糖化血紅蛋白8.7%,肝功能明顯異常,肝膽彩超提示重度脂肪肝。患者被診斷為:2型糖尿病、肥胖、重度脂肪肝、肝功能異常。患者肝功能明顯異常,同樣需皮下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但患者堅決拒絕胰島素治療。
為此,彭英蘭給予飲食運動指導,嚴格控制高熱量食物攝入,不喝飲料,控制主食、肉的攝入,多吃蔬菜,主副食合理搭配,忌酒,同時加強運動,增加抗阻運動,未使用任何藥物。患者醫從性好,嚴格控制飲食,配合運動,同時保證每天打籃球1小時以上。半年時間,患者體重下降20kg,血糖完全正常,肝功能恢復,腹部彩超提示輕度脂肪肝,患者糖尿病基本逆轉。
我國35歲以上人群脂肪肝患病率超30%,每3個糖尿病人就有1個未滿40歲。與其等三高并發癥上門,不如從現在開始:把奶茶換成綠茶,用深蹲替代沙發癱,別讓“放縱”掏空你的身體。
醫生特別提醒:
? 戒除所有含糖飲料(1瓶可樂=14塊方糖)。
? 用檸檬水、淡茶替代,每日飲水>1.5L沖刷內臟脂肪
? 每餐先吃200g綠葉菜“打底”,再吃蛋白質,最后吃雜糧主食。
? 肉類優選魚蝦雞胸,紅肉限掌心大小/日,加工肉制品零容忍。
? 每周3次抗阻訓練(深蹲/俯臥撐/啞鈴)提升肌肉量,逆轉胰島素抵抗。
? 每日30分鐘快走/騎行,碎片時間做靠墻靜蹲(刷手機時就能練)。
? 應酬改喝蘇打水+檸檬,宣稱“遵醫囑禁酒”避免社交壓力。
? 省下的酒錢購置體脂秤,每周記錄腰圍、體重形成正向激勵。
科學給你的逆襲底氣
?? 減重5%-10%,糖尿病緩解率提升60%
?? 肌肉量增加1kg,基礎代謝多燃脂100大卡/天
??戒酒4周,肝臟脂肪代謝速度翻倍
27歲女士常年吃素
被診斷為內臟型肥胖
27歲的珊珊(化名),平素很注重體重管理,自認為進食主食及肉類食物會明顯增加體重,故平時進食主食及肉類食物少,每日以少量主食及進食大量蔬菜為主。近半年來,稍微增加進食量體重隨之增長,因此比較焦慮,不敢進食。平素不愛活動。身高170cm,體重65kg,BMI 22.49kg/ m2,腰圍、臀圍正常。如果單純從BMI判定,患者BMI在正常范圍,為正常體重。但進一步行生物電阻抗人體成分分析提示患者體脂肪含量超標(內臟脂肪面積124cm2),而骨骼肌含量明顯降低,根據人體成分分析,該患者可診斷為:內臟型肥胖。
彭英蘭為該患者制定治療方案,高蛋白飲食,增加肉蛋奶豆制品等富含蛋白食物攝入,同時口服蛋白粉,增加抗阻運動,提高肌肉含量。4個月以后,該患者體重下降3kg,人體成分分析提示體脂肪含量下降,內臟脂肪面積98cm2,而骨骼肌含量明顯提升,目前該患者BMI 21.45kg/ m2,且內臟脂肪面積達標(<100cm2為正常),目前為完全的標準體重。
彭英蘭表示,單純從BMI有時無法完全判斷患者是否肥胖,尤其對于一部分素食、活動量少的女性,看著不胖,但有可能已經存在內臟脂肪面積超標而骨骼肌含量減少,其實已經屬于內臟型肥胖人群。針對這部分人群,更多的是需要合理飲食,尤其是平時要保證蛋白攝入,同時需要配合有氧結合抗阻運動,以此可以減少體脂肪而增加肌肉含量。
醫生特別提醒:
?BMI正常≠不胖:超30%“瘦子”內臟脂肪超標,腰圍正常也可能藏“隱形肥肉”。
?節食毀代謝:蛋白質不足會“吃掉”肌肉,每減1kg肌肉,基礎代謝下降100大卡/天。
?有氧≠萬能:過度有氧加速肌肉流失,抗阻訓練才是塑形關鍵。
科學重塑方案
?? 吃夠優質蛋白:每日攝入標準體重(身高—105)×1.0g蛋白質(60kg女性需60g,如果是肌肉含量低的女性,需要高蛋白的攝入,每公斤體重需要攝入蛋白1.2g到1.5g)。
?? 碳水選低GI:每餐1拳頭雜糧,搭配足量深色蔬菜。
?? 抗阻優先:每周3次啞鈴/彈力帶訓練,增肌3%可提升燃脂效率50%。
減肥不是饑餓游戲,而是身體重組計劃。與其焦慮體重數字,不如關注體脂率——健康的曲線,需要肌肉與脂肪的科學配比!
老年人BMI處于超重范疇
未必不健康
歐洲科學家調查發現,體重和死亡率之間成一條U形曲線。曲線的最低點是死亡率最低的體重值,這個值會隨年齡的不同而發生變化。
60歲以下人群:體重保持在正常范圍內(即BMI介于18.4~24.9為宜),死亡率是較低的。
60歲以上人群:BMI處于超重范疇(即BMI介于25~29.9之間)的人群死亡率最低,甚至比BMI指數標準(即介于18.4~24.9之間)的人群還要低6%!
為何適當超重,死亡率更低?
這是因為隨著年紀的增大,消化吸收功能本就會減弱,再加上一些慢性病,老人均有不同程度營養不良。一方面營養不良會導致抗感染能力、免疫力下降,可成為損害健康的重大風險因素;另一方面,對中老年人而言,罹患各種疾病的可能性相對更大,而和疾病作斗爭時需要一個良好的身體狀態和營養狀況。
彭英蘭建議,隨著人體進入老齡期,消化吸收功能本就會減弱,再加上一些慢性病,老人均有不同程度營養不良。老年人多做抗阻運動,一定要保證蛋白質的攝入,尤其是肉、蛋、奶等優質蛋白質的攝入,避免引起肌肉衰減導致身體虛、摔倒骨折等問題。
老年人體重管理關鍵點:
1、別迷信BMI,定期測體脂率/內臟脂肪;
2、吃足蛋白質(標準體重(身高-105)×1.0g-1.2 g),主食選雜糧;
3、抗阻訓練增肌(每周3次),有氧運動輔助燃脂;
4、保證8小時睡眠,熬夜降低代謝。
健康是肌肉與脂肪的科學平衡
不是體重數字游戲!
大家一定要重視哦
轉發提醒
讓更多的人關注!
來源:青橙融媒
編輯:呼和浩特市婦聯新媒體中心
聲明:原創內容特別說明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圖片和音視頻均來源于網絡及各大主流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容侵權,請在文章下方留言聯系我們刪除或支付稿費。
戳在看的你,一直都那么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