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開限購是地產見底的信號,放開限價同樣是地產見底的信號。現在的情況是,政策層面首次出現放開限購和放開限價兩個信號同時出現的情形,我們該如何理解、應對,又該怎么看待2025年真正到來的房產轉折期呢?
如果你對樓市的未來感到迷茫和恐慌,那么理解下面的內容,或許能讓你對未來樓市的走向更清晰。請跟著我的思路,走出樓市的迷霧。
依據我二十幾年對地產的跟蹤研究,今年3月我專門總結出解析房產轉折信號的三大法寶,憑借我的經驗以及對歷史的分析,為朋友們提供了穿越房產周期的一些答案。
為什么說這兩個信號分別對應樓市的頂和底呢?我在上一篇內容里已用具體歷史案例解讀過,這里就不再重復了。現在的問題是,這兩個看似矛盾的信號同時出現,究竟意味著什么?
為確保信息真實有效,下面的數據耗費了我不少時間,是通過國家統計局、飛鶴研究院以及相關報道整理出來的。由于內容較多,視頻將分兩期呈現。關心樓市的朋友,可以借助我的分析,搭建自己的決策邏輯。
當前,中國樓市處于政策調整與市場分化相互交織的復雜階段。放開限購與限價政策看似矛盾,但這兩個政策本質并非對立,而是調控手段。因為房產具有地域性,因城施策,甚至細化到因城區施策,成為必然選擇。接下來,我通過各個城市的綜合數據,梳理一下放開限購和放開限價在城市中產生的現實變化。
放開限購
放開限購,是從抑制需求轉向激活需求。其核心邏輯是抑制投機性需求。當城市出現庫存高、成交低迷的情況,放開限購就成為刺激需求的直接手段。在過去二十幾年的周期里,反復出現過限購放開后,交易量先沖高,隨后又回落下跌的歷史情況。所以,我把放開限購定為樓市見頂的信號。
回到當下,天津全面取消限購后,核心區改善型需求得到顯著釋放。2024年四季度,其新房成交量環比增長了8%。限購城市也出現分化,像一線城市中的北京、上海,仍然保留限購,但通過放寬郊區和大戶型的限制,比如北京的通州、上海的臨港,來釋放改善性需求。而許多三四線城市,像惠州、洛陽,甚至包括剛剛全面取消限購的南京,試圖通過降低門檻吸引外來人口。
這樣做造成的市場影響是,短期內可能刺激部分城市成交量回升,但長期效果取決于人口流入和地方產業等基本面。例如,杭州取消限購后,非核心區房價仍在下跌,跌幅達到5% - 8%。而杭州核心區因供需緊張,價格穩定,難以降價。
放開限價
放開限價,是從行政干預過渡到市場定價。原本限價策略是為防止房價過快上漲和超跌風險。當開發商面臨成交低迷時,放開限價后,開發商可根據市場情況調整定價策略,也就是可以降價促銷。
例如,杭州取消限價后,部分樓盤通過品質升級,結合合理定價,實現去化率提升到70%。放開限價后,城市出現明顯的冰火兩重天情況,且這種情況會持續較長時間。像高庫存城市,如長春、哈爾濱,放開限價后,房價可能進一步下跌,從而加速去庫存。
而核心城市,如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的優質房產價格可能更貴。例如,上海前灘板塊,新樓盤單價突破15萬每平米,而且并非有價無市,根據統計,其去化率加速達到90%,銷售情況反而更好。
放開限價對市場的影響是,短期內可能加劇價格波動,但長期有助于市場出清,也就是清理庫存。例如,天津取消限價后,開發商通過一些策略,在2024年四季度,新房去庫存化周期縮短了3個月。
現在市場出現分化,一線城市限購與限價并存。保持限購,意味著核心城區依然不是想買就能買。像北京、上海等城市,由于人口持續流入,核心地段供需緊張,保留限購是為防止市場過熱。整個北京市2025年新房去庫存周期仍達28.5個月,將近兩年半時間。但核心區如海淀區、朝陽區,庫存僅夠6個月消耗。所以限購政策更多是為結構性調整。
限價措施也做了微調,一線城市通過價格指導,結合品質提升來平衡市場。例如,深圳取消限價后,開發商承諾現房銷售,加上綠色建筑,推動房價從普遍上漲轉向品質驅動。再比如我所在的珠海,部分樓盤得房率超高,出現使用面積大于建筑面積的情況,這就是加量不加價,主打價格穩定。
小結一下,樓市在分化,政策在細化,讓該漲的漲,該跌的跌,滿足有能力購買者的需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