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強調,堅持破和立的辯證統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更應突出破立并舉、先立后破。這一重要論述,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正確處理破和立的關系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
深刻領會堅持破和立辯證統一的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
堅持破和立的辯證統一,深刻總結了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的成功經驗,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成果。歷史上的改革、變革和社會革命都具有破和立的二重性。破和立貫穿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進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堅持“不破不立”的革命思想,通過武裝斗爭徹底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民主政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堅持破立結合、循序漸進,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堅持邊破邊立、先行先試,改革從農村到城市、從沿海到內地、從局部到整體不斷深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科學總結改革歷史經驗,在破立統一中推動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黨和國家事業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
堅持破和立的辯證統一,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智慧精華,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要成果。破是對舊事物的批判與否定,立是對新事物的構建與肯定,兩者不可替代又互為前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革故鼎新、除舊布新、推陳出新、吐故納新等理念,蘊含著破舊立新的歷史規律,彰顯了中華文明在數千年歷史實踐中形成的哲學智慧。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洞察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聯系,對破和立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充實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堅持破和立的辯證統一,極大豐富和發展了改革認識論和方法論,是指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科學方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刻闡述破和立的辯證統一關系,創造性提出“破立并舉、先立后破”方法論,并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在這一科學方法指引下,立新發展格局、破傳統發展路徑依賴,立新發展理念、破“唯GDP論”,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供需結構性失衡等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加強頂層設計、總體謀劃,破立并舉、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這些重要論述和實踐經驗科學回答了破什么、立什么、如何破、怎么立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系統性地推進了改革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發展和完善,在指導實踐中展現出強大的真理魅力和實踐偉力。
完整準確全面理解和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破和立的辯證統一
理解和把握破和立的準確定位,統籌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是一個破舊立新的過程,破是手段,立是目的。在破和立的關系中,立具有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是改革的根本目的,破是為立開辟道路、清除障礙、創造條件,是為了更好地立。只破不立,必然會留下制度真空,讓人無所適從;只立不破,新制度難以有效發揮作用,導致改革不徹底,該立的最終無法立起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要以解決阻礙高質量發展的堵點問題、民生方面的難點問題、各領域的風險問題等為突破口,堅決破除妨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強有力的制度保證。
理解和把握破和立的根本政治方向,確保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始終沿著正確道路前進。改革有破有立,破什么、立什么,都是有方向、有原則的。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改什么、怎么改,必須以是否符合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為根本尺度。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統籌好破和立,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人民民主專政,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朝著總目標的方向前進,該改的堅決改,不該改的不改,不動搖、不偏軌、不折騰、不停頓,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確保改革開放事業行穩致遠。
理解和把握破立并舉、先立后破的實踐要求,增強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呈現觸及利益深、攻堅難度大、關聯性聯動性強等突出特點,牽一發而動全身。堅持破和立的辯證統一,要破立并舉、先立后破,該立的要積極主動立起來,立得穩、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該破的在立的基礎上及時破、堅決破、徹底破,在破立統一中實現改革蹄疾步穩。要充分論證、精心設計各項改革舉措,深入開展風險評估,充分考慮可能產生的影響,善于從破和立對立統一的矛盾中準確把握改革的時度效,謀定而動、循序漸進,合理安排改革舉措的戰略重點、先后順序、節奏時機,在破除舊弊與確立新制之間尋求最佳平衡點,實現立中有破、破中有立的動態平衡,讓各項改革舉措在系統集成中釋放出最大效能。
將堅持破和立的辯證統一貫穿到經濟體制改革各領域全過程
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堅持破和立辯證統一的科學方法,直面矛盾問題不回避,鏟除頑瘴痼疾不含糊,應對風險挑戰不退縮,主動作為、善作善成,抓好經濟體制改革任務落實落地,奮力打開改革發展新天地。
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決破除阻礙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制度障礙,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實施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指引,加快建立國有企業履行戰略使命評價制度,推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盡快出臺,健全多層次與民營企業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進一步完善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的長效機制。深入實施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修訂出臺市場準入負面清單(2025年版),全面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完善新型消費領域管理機制和行業標準,促進“人工智能+消費”。建立政府投資支持基礎性、公益性、長遠性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推動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擴圍擴容。健全和用好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工作機制,更好發揮國家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做好“十五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破除傳統發展模式的路徑依賴,打通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難點,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培育新質生產力。出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意見和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意見。設立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積極培育發展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開展培育新興產業打造新動能行動,出臺促進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建立健全商業航天基礎性制度。深化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出臺化解重點產業結構性矛盾的政策措施。出臺建立健全數據產權制度、培育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促進數據交易機構高質量發展的政策,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
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發揮區域戰略疊加效應,著力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區域和城鄉發展差距,加快構建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等制度。深入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加大對人口流入地基本公共服務建設的支持力度,推動“一城一策”制定實施辦法,科學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編制一批重點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支持經濟大省挑大梁,在要素保障、科技創新、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等方面制定支持政策。深化東、中、西、東北地區產業協作,推動產業有序梯度轉移。
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圍繞開放不平衡不充分、制度型開放不足、服務業開放相對滯后等問題,統籌“引進來”和“走出去”,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在“破除舊藩籬”與“建立新機制”的動態平衡中實現開放能級躍升。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深化外商投資促進體制機制改革,實施好外商準入負面清單,發布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2025年版)。推動自貿試驗區提質增效和擴大改革任務授權,加快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核心政策落地。強化金色十年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頂層設計,引導對外投資健康安全有序發展,優化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布局。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著眼解決好結構性就業矛盾、“一老一小”、看病就醫等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健全高質量充分就業促進機制,完善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支持勞動密集型產業吸納和穩定就業。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進一步取消在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完善社保關系轉移接續政策。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大力發展銀發經濟。制定促進生育政策,增加普惠托育服務供給。持續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落實和完善異地就醫結算,加快推進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均衡布局。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穩價工作,綜合施策推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更好發揮中央預算內投資作用,支持受災地區災后應急恢復。
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錨定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破除綠色轉型內生動力不足、產業結構高耗能高碳排放等問題,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完善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和標準體系,加快培育壯大綠色低碳產業。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持續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制定出臺碳達峰碳中和綜合評價考核辦法,建立健全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推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綠色電力證書市場建設。發布第二批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項目清單,扎實開展第二批國家碳達峰試點,出臺零碳園區建設方案。有序推進碳金融產品和衍生工具創新,發展綠色保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