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十八歲的林文遠裹緊單薄的棉襖,蹲在煤爐旁小心翼翼地翻動著破舊的文物鑒賞書籍。那是他祖父留下的為數不多的遺產之一,書頁已經泛黃卷邊,卻被他視若珍寶。
"文遠,別看了,煤油燈費油。"母親在里屋輕聲提醒。林文遠應了一聲,卻沒有合上書,手指輕輕撫過書頁上那些精美的瓷器,他從一開始就喜歡上了這種純粹的美。
那時的中國正處在特殊時期,許多傳統文化被貼上"四舊"的標簽。林文遠的祖父曾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教書先生,家中原本收藏著一些字畫和瓷器,后來大多被毀或上交,只有幾件小物件被祖父偷偷埋在后院。
"等以后世道好了,這些東西會重新被人珍惜的。"祖父臨終前的話,林文遠一直記在心里。在那些物質極度匱乏的年月里,這些手冊成了他的精神寄托。
白天他在公社勞動,晚上就著微弱的燈光研讀那些關于陶瓷、青銅、書畫的知識。他尤其喜歡宋代瓷器那種含蓄內斂的美,仿佛能從中看到古人追求的理想境界。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時,林文遠已經二十出頭。他考進了縣文化館工作,雖然工資微薄,但終于有了接觸更多文化資料的機會。后來,他第一次在省城看到了真正的舊貨市場,雖然此時還是個冷門行業。
那是一個周日的清晨,林文遠在一個不起眼的攤位前停下腳步,一只瓷盤靜靜地躺在紅布上,釉色青中泛灰,開片細密如冰裂。他的心突然劇烈跳動起來,這分明是一只宋代的龍泉窯刻花盤!
"這個多少錢?"他努力控制著聲音的顫抖。
攤主是個滿臉皺紋的老人,抬眼打量了他一番:"小伙子識貨?八十塊。"
八十元!相當于他一個月的工資。林文遠蹲下身,小心地捧起,底部有一道幾乎不可見的修鋦痕跡,但這絲毫不減它的魅力。他能想象八百年前的文人雅士用它品茗論道的情景。
"我要了。"他掏出攢了半年的積蓄,毫不猶豫。
那只瓷盤成為林文遠收藏的第一件真正古董。此后每逢休息日,他都會去各地的市場轉悠,漸漸結識了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和老藏家。他們教他如何辨別真偽,分享各自的心得。
在那些年里,林文遠不僅積累了知識,更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收藏哲學:不為投資升值,只為保存那些承載著中華文明精髓的實物記憶。
1990年代中期,林文遠下海經商,生活條件逐漸改善。他在城郊買了套帶地下室的房子,專門用來存放收藏品。每當工作壓力大時,他就會獨自在地下室待上幾個小時,擦拭那些歷經滄桑的器物,感受它們傳遞的歷史溫度。
"老林,你這件明青花要是出手,起碼能翻十倍。"有朋友這樣勸他。
林文遠總是笑著搖頭:"收進來就不打算賣了。這些東西不是商品,是歷史的見證。"
隨著中國經濟騰飛,古董市場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但林文遠敏銳地察覺到,這種繁榮背后隱藏著危機:贗品開始大量涌入市場,造假技術日益精湛,甚至有些專家都難辨真偽。
2003年的一次鑒寶活動上,林文遠遇到了多年未見的老友周志強。當年一起逛地攤的周志強如今已是某拍賣行的鑒定專家,西裝革履,手腕上的名表閃閃發光。
活動結束后,兩人找了家茶館敘舊。
"你現在還堅持只收不賣?"周志強點燃一支中華煙,笑著問。
林文遠點點頭:"習慣了。你呢?看樣子混得不錯。"
周志強的笑容變得復雜:"這行現在水太深了。實話跟你說,我經手的物件,十件里能有兩件真的就不錯了。"
"那你還..."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周志強吐了個煙圈,"買家要什么,我們就給什么。反正他們多數也不懂,要的就是個名頭和證書。"
那晚林文遠失眠了。他想起了二十年前那個用一個月工資買瓷盤的年輕人,想起了祖父臨終的囑托,想起了那些教他鑒別的老藏家們嚴肅的面孔。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離世,留下的不僅是藏品,更是一種對待文化的態度。
2010年后,情況變得更加嚴峻。鑒寶節目火爆全國,全民收藏熱興起,市場上充斥著各種造假和詐騙集團。林文遠發現,自己堅持的原則在這個時代顯得如此格格不入。
最讓他痛心的是2015年那次經歷。一位老藏家聯系他,說要出手一批藏品。當他趕到時,發現其中竟有一件商代晚期的青銅爵,品相完好,銹色自然。這種級別的文物按規定是不能私下交易的。
"這是要上交國家的啊。"林文遠震驚地說。
對方不以為然:"現在誰還管這個?昨天有個老板出價30萬我都沒賣,聽說你有門路聯系海外買家?"
那天晚上,林文遠在自家地下室坐了一夜。面前是那只二十多年前買的瓷盤,釉色依舊溫潤。他想起《論語》中的話:"德不孤,必有鄰。"但在這個時代,守德之人似乎真的成了孤島。
最終,他做出了一個決定。他變賣了幾件自己的收藏,湊足錢買下了那件青銅爵,準備弄清楚真實性后,再去交給博物館。然而還沒付諸行動,就等來了意想不到的麻煩:老藏家被抓了,他自己也因為沒有合法來源證明,反而被調查是否參與倒賣文物。
"我只是想保護它不流失海外..."在詢問室里,五十多歲的林文遠聲音沙啞。
對面坐著的人面無表情:"法律只看證據。你花大價錢買下明顯是出土文物的青銅器,這行為本身就涉嫌違法。"
"我只是喜歡收藏古董,何罪之有?"雖然最后因證據不足還有“主動上交”,沒有受罰,但林文遠還是很納悶,在這個真文物成罪證、假古董滿天飛的時代,到底怎么做才是正確的?
本文 圖片為網絡配圖,純屬道聽途說,不保證真實性,當個故事看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