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建筑,是距離普通人最近的城市文脈。它可能是一棟辦公樓、一處大雜院,也可能是一間劇院、一座水塔。尤其在中國的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中,歷史建筑也是城市歷史變遷的第一見證,特別能代表一座城市的獨特氣質。
然而,因為技術手段的限制和專業人才的匱乏,歷史建筑的保護一直存在困境。近年來國家和地方政府都愈發重視歷史建筑修繕保護技術的提升和該領域專業人才的培養。根據軟科提供的數據,目前我國開設歷史建筑保護工程專業的高校僅有5所,但每年新增的保護項目卻以幾何級數增長。這種供需失衡的背后,或許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新方向。
其中,作為軟科2024中國大學專業排名中,歷史建筑保護工程專業排名全國第二的高校,北京建筑大學可以說是國內歷史建筑保護領域的領軍學府。之所以用“領軍”二字形容,一方面是因為該校在2012年率先設立了全國首個歷史建筑保護系;另一方面是該校依托“北京市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共建高校”的平臺優勢,已經構建了本科、碩士、博士學位的全鏈條培養體系,是擁有官方背書的“國家建筑遺產保護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
也因此,北建大的歷史建筑保護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采用了三大核心模塊——理論、設計、技術,為學生搭建起一條從課堂到就業的成長通道,讓學習成果直接“變現”為行業競爭力。
當然,該專業的理論課程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通過梁思成破解《營造法式》的古建密碼、巴黎圣母院火災后的國際修復協作、北京鐘鼓樓修繕等實際案例與現實生活的緊密關聯,讓學生直觀理解“為什么要保護”以及“怎么科學保護”。
與理論課程不同的是,設計課程大多是“真刀真槍”的實戰訓練,教師通常會將主持過的國家級課題搬進課堂。例如在漢代海昏侯國遺址保護項目中,學生需要平衡墓葬保護與旅游開發;在故宮齋宮修繕項目,學生跟著故宮專家從病害檢測做到方案設計,甚至親手體驗“一麻五灰”傳統地仗工藝……這種“真題真做”的培養模式,可以讓學生的理論知識完美轉化為專業技能,并提升他們就業競爭力。
而要說技能培養,最關鍵的還是技術課程為學生帶來的利好。北建大不僅通過與意大利佛羅倫薩大學合作的《磚石建筑保護》課程,讓學生同步學習中西方修復技術;還利用信息技術構建虛擬展廳,實現三維空間和二維藝術作品的數字化設計。這種“傳統技藝數字科技”的雙軌培養,讓該校歷史建筑保護工程專業的學生具備了深厚的專業技術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因而其畢業生深受建筑保護行業的青睞,大多就業于故宮博物院、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各級政府的規劃建設管理主管部門等企事業單位。同時還有25%-45%的畢業生考取本校及國內外頂尖高校繼續深造,畢業去向和質量都有所保證。
歷史建筑不僅具有著很高的欣賞價值,還為研究歷史和科學提供實證,為新建筑設計和新藝術創作提供借鑒,同時也是我國文明發展的遺產。在新時代發展的背景下,加強對歷史建筑的保護和修復具有重要的社會經濟意義和歷史意義。
而北京建筑大學作為這一專業領域的翹楚,憑借全國領先的專業實力和成熟完整的課程體系,已經為歷史建筑保護行業培養了數之不盡的精英。若是有對歷史文化感興趣,想成為建筑領域有所建樹的未來建筑師,這里必定會為大家提供最優質的教育和最廣闊的發展平臺,入股不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