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你站在一片冰天雪地之中,腳下是那厚厚的冰川,風冷得如同刀子割臉一般,可這片地方,偏偏叫“綠色的土地”。
再想想另一個島,它的名字叫“冰島”不過卻滿眼皆是綠草與溫泉。這難道不是在開玩笑嗎?
格陵蘭島和冰島的名字,蘊含著那些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故事。
今日我想和大家聊一聊格陵蘭島為何不叫“冰島”?它和“冰島”究竟有哪些不同?
01 地理環境
格陵蘭島,這地球上最為巨大的島嶼,橫亙于北美洲的東北角,宛如被冰雪緊緊地封印住的巨人一般。
大部分土地,都被那白白的冰層給嚴嚴實實地蓋住了,并且氣溫常年都極為低,低到仿佛能把人瞬間凍得直打哆嗦。
可這地方的名字,卻叫“greenland”(“格陵蘭”),把英語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就是綠色的土地。
聽起來像個笑話,對吧?
反過來在冰島那邊,那名字“冷颼颼”的。可你若真的去過,就會發現,它實際上非常溫暖,綠草長得“郁郁蔥蔥”,而且還有“熱氣騰騰”的溫泉。
這倆名字,像是故意跟人過不去。
我想起小時候看地圖,第一次知曉格陵蘭島,腦海中幻想的全是一片綠色草原的景象。直到長大后才發現了真相,著實愣了好一陣子。
02 被發掘和命名
關于“格陵蘭島”這名字的來頭,得從一千多年前開始說起。
公元982年,有個叫埃里克的北歐探險家,從冰島出發。船開著開著就撞上了格陵蘭島。
他到達的地方是這座島的西南沿海,當時那兒的夏天還真有一點兒綠意,草長得挺不錯。
埃里克眼珠兒那么一轉,心想:這地方要是起個好聽點兒的名字,別人不就更愿意來住了嗎?于是他將這兒稱作“格陵蘭”,其意為“綠色的土地”。
你說這是不是挺有意思?埃里克壓根沒管那冰天雪地的真相,就憑著一片夏天的綠草,硬是給這島起了個充滿希望的名字。
他不是在描述現實,而是在畫一張大餅,想讓更多人跟他一起在這兒扎根。
這招還真管用,后來不少維京人跑來了,雖然日子過得苦哈哈的,但好歹在這兒留下了足跡。
接著我們再來聊聊冰島,冰島的名字就沒這么多彎彎繞。
公元874年,另一個維京人,叫殷格·亞納遜,登上了冰島。
他一看,好家伙,這里的冰川怎么和火山一塊兒擺在那兒,當時估計他覺得挺震撼的,就將這座島取名為“冰島”。
那時候他沒想太多,就是覺得這景象夠特別。雖然冰島其實不怎么冷,夏天綠得像幅畫,但冰川和熔巖的組合,確實讓人忘不了。
03 歷史軌跡
格陵蘭島,與冰島不但名字存在差別,生活方式亦有所不同。
格陵蘭島的歷史十分久遠,五千年前,因紐特人追逐著馴鹿,便來到此地,逐步孕育出了自身的文明。
隨后維京人闖入,接著丹麥人接管,從1721年起開始對其進行管轄,直到現在依然是丹麥的自治領。
那里的生活比較寧靜,靠打魚、采礦以及開展一些旅游活動來維持生活。
冰島完全是另一條路。
維京人來了,便建立了國家,后來自己開始當家作主,成為了北歐的一份子。
他們不但守著古老的傳統,還憑借著漁業、地熱以及旅游,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兩座島一座像是被拴著,另一座則自由自在。
04 文化風貌
格陵蘭島文化,根植于因紐特傳統,狩獵海豹,捕魚為生。語言以及藝術,皆與冰雪產生共鳴,現代元素逐步滲入,不過仍保留著原始的風貌。
冰島文化,以語言和文學而獨樹一幟,冰島語古樸如初。薩迦文學,得以傳世,音樂與設計,充滿現代氣息。火山激發了其創意的火花。
冰雪滋養著頑強的傳統;烈火推動著文化的新生。一個延續傳統,一個不斷創新。
05 經濟發展
格陵蘭島,依靠著重要的漁業以及狩獵活動,以魚類和海豹皮的出口作為主要方式。
礦產的潛力有待被挖掘,然而卻受到了冰雪經濟的制約,不過北極光也成為了其中的一個亮點。
冰島經濟多元,其中地熱與水力發電支撐著全局。漁業旅游與創意齊飛,創新驅動使其復蘇,火山資源被化作了經濟引擎。
一個是冰雪限制了多樣性;另一個是地熱開啟了可能性。
最后我想說,格陵蘭島和冰島,一個用“綠色”遮住冰雪,一個用“冰”藏起溫暖。
它們的名字,像兩個老朋友,一個愛吹牛,一個不吭聲。可吹牛的那個,心里有火,默默的那個,日子過得順。
格陵蘭島的“綠色”是埃里克留下的念想,也是人類在這片冰天雪地里的倔強。
你說它為啥不叫“冰島”?因為它不想只是冰,它想綠一把,哪怕只是個名字。
參考資料:
1.《格陵蘭島與冰島的地緣政治角色》
2.《北極地區經濟發展報告》
3.《格陵蘭島早期因紐特文化》
4.《冰島文學與文化遺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