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蘭州這座西北城市,有一所不太一樣的大學——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當很多人還在爭論“職業本科有沒有前途”的時候,這所學校已經默默培養出了一批批企業搶著要的技術人才。沒有高樓大廈的校園里,機床的轟鳴聲和鍵盤的敲擊聲交織在一起,學生們不是在黑板上寫公式,而是在車間里擰螺絲、在電腦前編程序。這里的故事,或許能讓我們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好大學”。
去年春天,這所學校干了一件讓不少人驚訝的事:一口氣招了51個博士。安家費給到30萬,科研啟動資金20萬,還承諾表現好的博士兩年就能評副教授。有人開玩笑說:“職業院校招博士,是不是大材小用了?”現在的職業教育早就不只是教手藝那么簡單。他們要的是既能搞研究、又能教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老師。
這所學校的特別之處,還體現在專業設置上。別人家大學開的熱門專業它不一定有,但像“礦山智能開采”“光伏工程技術”“生態修復技術”這些聽起來有點冷門的專業,在這里卻是王牌。甘肅地處西北,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嚴峻的生態問題,學校的課程就是圍著這些實際需求轉的。學生上課用的案例,很多都是老師從合作企業帶來的真實問題,解決好了就能拿去用。地質專業的學生入學第一課可能是在祁連山腳下辨認巖石,環境工程的學生要跟著老師去治理沙漠化。
就業率是這所學校最硬的底氣。學校與209家企業共建的實習基地、38個人才工作站織就的就業網絡,中國建材、甘肅地礦局、中石化、甘肅煙草、新疆中泰等單位每年都來蹲點校招。連續三年97%以上的畢業生找到工作,六成去了新能源、環保這些國家大力發展的行業。在酒泉的風電場、白銀的礦區、張掖的治沙站,到處都能遇到他們的校友,甚至還有杰出校友當選了首批中國氣象學會會士。這種“畢業就能上崗”的本事,讓很多企業提前半年就來學校預定畢業生。
當然,質疑聲一直沒斷過。有人說職業本科就是給考不上普通大學的人準備的,也有人說這種教育培養不出真正的人才。但學校用實實在在的成果說話:和中科院合作建的生態修復實驗室,兩年拿了三個國家級項目;師生團隊研發的尾礦處理技術,讓礦區的污染治理成本降了四成;全國職業技能大賽,他們拿了七個一等獎。這些成績單或許沒有論文數量直觀好看,但解決的都是西北地區迫在眉睫的問題。
從2004年建校時的普通高職,到現在成為職業本科的標桿,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走的路并不輕松。但在遍地都是大學生就業難的今天,這所“不太像大學”的學校反而闖出了自己的天地。它告訴我們,教育的價值不在于名頭響亮與否,而在于能不能讓學生真正掌握改變生活的本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