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電子工程專輯
編輯:感知芯視界 Link
近日,華為官網及余承東個人社交平臺認證信息更新顯示,其 “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車 BU)董事長” 職務正式卸任,僅保留 “華為常務董事、終端 BG 董事長” 身份。
華為官網顯示,余承東出生于1969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碩士。1993年加入華為,歷任3G產品總監、無線產品行銷副總裁、無線產品線總裁、歐洲片區總裁、戰略與Marketing總裁、終端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等。現任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
在微博、抖音等平臺,余承東的身份認證信息也同步進行了調整,取消了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的描述。
截至目前,華為方面對此暫未做出回應。
這一調整標志著華為汽車業務戰略深化 —— 車 BU 核心資產注入合資公司深圳引望智能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引望”),實現獨立市場化運營,而余承東將聚焦終端業務與鴻蒙智行生態,推動華為汽車業務進入 “雙軌制” 發展階段。
車 BU 獨立運營塵埃落定,引望成市場化新載體
此次調整的核心背景是華為車 BU 的實體化獨立。2024 年 1 月,華為注冊成立全資子公司引望,作為車 BU 獨立運營的法人載體。2025 年 3 月 31 日,引望完成關鍵工商變更:華為持股比例從 100% 降至 80%,引入賽力斯汽車(10%)和阿維塔科技(10%)作為戰略股東;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出任引望董事長,余承東與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擔任副董事長,董事會成員涵蓋多方車企高管,形成 “華為控股 + 車企參股” 的開放治理結構。
引望的定位是 “汽車產業共同參與的開放平臺”,整合華為車 BU 的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等核心技術,目標是打造 “需求 + 供給” 融合的共同體,而非單一技術輸出方。華為承諾未來 8 年對引望保持不低于 5% 的持股,并明確 “不開展同類競爭業務”,以消除車企對 “華為造車” 的顧慮。
平安證券預測,引望成熟后年營收或達 1275 億至 1650 億元,有望成為智能汽車時代的 “新博世”。
從 “單兵突進” 到 “生態協同”,余承東角色再升級
余承東的卸任并非意味著他不再參與華為汽車相關業務,而是華為在汽車領域戰略調整的關鍵一步:
·終端 BG 與鴻蒙智行的核心負責人:余承東將專注終端業務(如手機、消費電子)與鴻蒙智行生態,后者涵蓋問界、智界、享界、尊界四大品牌,2024 年鴻蒙智行年銷量達 44.5 萬輛,其中問界 M9 上市首月訂單超 2 萬輛,成為 30 萬元以上高端市場的標桿。
·引望副董事長,推動技術共享與生態共建:作為引望管理層核心成員,余承東將參與智能汽車技術的市場化推廣,促進華為與賽力斯、阿維塔等合作伙伴的深度協同。
這一調整延續了華為 “不造車,幫車企造好車” 的戰略。此前,華為車 BU 通過零部件供應、HI 模式(全棧智能解決方案)、智選車模式(鴻蒙智行)三軌并行,其中前兩者歸屬車 BU,智選車歸屬終端 BG。
引望的獨立運營,意味著 HI 模式與零部件業務從華為體系剝離,形成 “引望技術開放平臺 + 終端鴻蒙智行生態” 的雙軌架構,前者面向全行業輸出技術,后者聚焦 C 端用戶體驗。
盈利突破與風險化解,華為汽車進入 “質變期”
2024 年華為車 BU 實現銷售收入 263.53 億元,同比激增 474.4%,首次盈利,遠超預期。引望的股權多元化改革不僅緩解了華為的研發投入壓力(2019-2023 年車 BU 累計投入超 206 億元),更通過車企入股綁定核心合作伙伴 —— 賽力斯與阿維塔分別作為智選車模式與 HI 模式的代表,其入股標志著 “技術共創、利益共享” 機制落地。
值得關注的是,余承東的 “網紅式營銷” 曾推動華為汽車快速破圈,但也帶來爭議。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事故后,其過往 “智駕安全性超人類 10 倍” 的言論被重新審視。卸任車 BU 董事長后,余承東將更聚焦生態架構與資源整合,減少個人 IP 對業務的直接影響,推動華為汽車從 “激進擴張” 轉向 “穩健運營”。
引望的獨立被視為華為汽車業務從 “成本中心” 轉向 “利潤中心” 的關鍵一步。隨著奇瑞等更多車企計劃入股,引望有望成為跨品牌的智能汽車技術共享平臺,打破傳統供應鏈的零和博弈模式。然而,如何平衡華為技術主導權與合作伙伴的自主性,避免重蹈 “安卓系統與谷歌” 的生態爭議,將是引望面臨的長期挑戰。
結語
余承東在華為的職業生涯與華為的崛起高度綁定。自2019年華為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以來,余承東一直主導該業務的發展,并推動了鴻蒙智行生態的建立。
本次的卸任,是華為汽車業務 “去個人化”、走向成熟治理的標志。隨著引望的獨立運營與鴻蒙智行的深化布局,華為正從單一技術供應商向生態平臺構建者蛻變。這場看似 “減負” 的調整,實則是華為在智能汽車領域 “謀全局” 的關鍵落子。
對于余承東本人而言,此次調整是其職業生涯的又一次轉型 —— 從終端業務的 “救星”、車 BU 的 “開拓者”,變為橫跨終端與汽車生態的 “架構師”。放下“大嘴”標簽、轉向幕后布局,或許是華為汽車業務邁向成熟的關鍵一步。(責編:Luffy)
感知芯視界媒體推廣/文章發布 隗女士 15061886132(微信同號)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圖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刪除。本平臺旨在提供行業資訊,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感知芯視界立場。
免費下載
光子產業報告【500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