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琴聲是我留給世界的遺囑 |第4235期
肖邦唯一的一張照片
1849年,于巴黎
(1810.3.1—1849.10.17)
生于華沙,靈魂屬于波蘭,才華屬于世界
弗里德里克·肖邦
▼點擊收聽,特別分享▼
▼點擊收聽,中波雙語為你讀詩▼
為你讀詩:齊伯尼·扎馬修瓦斯基|波蘭演員
邊江|知名配音導演、配音演員
雙語全文內容
當你的修指,敏感地一起,一落
當黑鍵與白鍵一呼,一應當斷音與滑音在上風飛揚全世界都在下風聆聽所有的燙耳都轉向波蘭——余光中《永懷肖邦》
肖邦,這個異域名字在中國卻幾乎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程度。
就算不聽古典樂,人們也總能從流行音樂、文學作品中捕捉到他的身影。
這位出生于華沙,帶著波蘭泥土的氣息,最終走向巴黎的鋼琴詩人,用他的音符書寫了愛與孤獨、鄉愁與希望,用琴鍵描繪出了人類情感的完整光譜。
出名要趁早
1810年3月1日,波蘭的早春,在華沙附近一個人煙稀少的鄉村熱拉佐瓦·沃拉,弗里德里克·肖邦出生。
他是家里的第二個孩子,父親來自法國一個寒微的家庭,謹慎勤勉;母親是波蘭一個破落小貴族的遺女,穩重優雅。雖算不上富裕,但開明的父母提供了充足的空間供肖邦探索他的天性。
而小肖邦,的確早早就顯露出了一個天才的特征。他記性很好并且分毫不差,擁有一種創造的本能,音樂于他就像游戲一樣輕而易舉。他3歲就能在鍵盤上即興彈奏一些小曲,7歲創作了第一首被刊印的曲子,不到8歲就舉行了第一場公開音樂會。
肖邦年輕時的畫像
圖源波蘭共和國外交部
對于神童,人們總是不吝溢美之詞,當時的報紙就曾報道:“上帝把莫扎特賜給了奧地利,卻把肖邦賜給了波蘭。”他很快小有名氣,并成了各種沙龍的寵兒。
在故鄉的曲調里浸潤,在鄉村的麥田里游蕩,年輕的肖邦盡情享受著他陽光明媚的黃金時代。而那些關于波蘭的細節,絲絲縷縷進入了他記憶繭蛹,等待著來日化作音符。
及至20歲,被家鄉人崇拜的肖邦,卻被一種離開的沖動牽引。他在熟悉的氛圍中感受到了停滯,對音樂澎湃的激情敦促他遠行。他意識到必須要到新的地方去,進入新的喧囂里。
啟程的日子一拖再拖,終于在11月,肖邦帶著他的才華和一抔祖國的泥土踏上馬車。而彼時他尚未知曉,從此每個音符都將帶著流亡者的鄉愁。一別成永訣,去國千里,他一生將再未能踏上波蘭的土地。
當人們問肖邦他音樂中所含的情感時,他常常會以"?al"來回答。
這是一個尚未被真正定義的波蘭詞語,同為鋼琴大師的好友李斯特對此解釋道:“?al意味著仇恨的醞釀,對凌辱的抗爭,復仇的策劃,冷酷的威脅,這一切蟄伏在內心深處,渴望有朝一日能復仇,或滋養徒勞的苦澀。”
換言之,?al是肖邦憂郁的昵稱,是他內心隱秘的痛苦,是他樂曲透露出的令人傷感的悲戚。
或因祖國的土地上正發生的一切令他悲憤,或因患有肺結核病的身體常常令他疲憊不堪,也或因那無疾而終的愛情。總之來到異國的土地后,昔日那個陽光、快樂、輕盈的波蘭少年,便染上了憂郁。
肖邦是內斂的、理智的、冷淡的,愛情的烈火似乎從來沒有真正在他內心放肆燃燒,但與喬治·桑長達9年的戀愛仍是他生命里濃墨重彩的一筆。
喬治·桑,那是被巴爾扎克稱為“寫作的母牛”的法國最著名小說家之一,是喊出“當女人沉默之時,我讓女人的聲音振聾發聵”的耀眼女性。那是一個精力旺盛,智力強魄的靈魂。肖邦在她面前,相比起一個戀人,或許更像一個接受愛與呵護的孩子。
于是,或是一開始的錯位,或是無數個生活細枝末節和時間的磨損,這份愛情最終在1847年以一封決裂信收場。快樂無數、失落無數,一切過往都隨那些被焚毀的書信煙消云散,唯有被手指反復摩挲過的音符深知其中細節。
肖邦承認受到了傷害,但“那是能治愈的憂愁,你很快就付諸音樂了!此外,你生性如此,你的那些磨難、那些驚恐、那些焦慮,你在經受的時候偶一提起它們——隨后它們就石沉大海:只在水面上留幾許漣漪,一切均敉平,你永不再講起那傷害過你的人,除了對鋼琴。”(《肖邦傳》)
一如?al的真正意義,是憂傷其表,但勇毅其里的精神。它在肖邦身上所顯現的,或誠如舒曼對其音樂的評價——“藏在鮮花里的大炮”
白蘭地里的心臟
今天,在華沙圣十字教堂里的一根石柱上,刻著這樣一句話:“你最珍貴的東西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
這句出自福音書的經文,在此處成為了一段墓志銘,而其主人正是肖邦,或者說肖邦的心臟。
從20歲離開,終其一生,肖邦再沒能回到波蘭,但故鄉泥土的味道,始終在他的琴聲中浮動。
肖邦一生創作了數量眾多的瑪祖卡,這種來自他家鄉民間的音樂,是他對故國愛與憂思的象征。
詩人希普雷·諾爾維德寫道:“多虧他,散落在野地里的波蘭人民的眼淚,才得以用一種清澈晶瑩的方式,聚集在人性冠冕。”
與喬治·桑分手后,肺結核更加肆虐地侵襲著肖邦的健康,那個年代治療肺結核的方法與當代的醫學常識有諸多相悖,于是疾病與憂思逐日吞噬著這個身在巴黎的異鄉之人。
1849年10月17日,肖邦已預感多時的死亡終于來臨,在一眾朋友和姐姐路德維卡的陪伴下,這位音樂精靈魂斷巴黎。
按照肖邦的遺愿,去世后他的心臟很快被取出,浸泡在白蘭地的酒樽里。姐姐路德維卡將它藏在自己的裙撐底下,躲過國境線的檢查,帶回了波蘭。
終于,在離開19年之后,肖邦如愿,重返祖國。只是斗轉星移,早已物去人非。
只有那顆被封存的心臟,至今仍在華沙教堂的石柱里,隨著波蘭春天的風輕輕顫動。
木心美術館 “肖邦之心”展覽現場
畫上石柱所示即為肖邦的心臟在華沙存放的位置
(內容來源于“為你讀詩”)
責編:劉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