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一位老婦人請“漢奸”侄子吃飯,突然壓低聲音道“孩子,給我弄300發子彈。漢奸一瞪眼:“你要子彈干啥?”“給八路軍。”漢奸啪的一拍桌子,噌的一下,站起來:“你不想活了?
1941年,抗日戰爭打得正激烈,日軍占了大半個中國,八路軍在敵后苦撐,缺槍少彈的日子不好過。那時候,有個叫馬宗英的老婦人,六十來歲,平時靠賣包子和燒餅過日子。她不是啥大人物,就是個普普通通的老太太,但她還有個不普通的身份——游擊隊的地下交通員。別看她年紀大,膽子可不小,常年在日偽軍眼皮底下給八路軍送情報、運物資。那年,她接到個任務,要弄300發子彈給八路軍。這可不是鬧著玩的,子彈在敵占區是管制物資,私自搞這玩意兒,被抓住就是死路一條。
馬宗英有個侄子叫王天蓬,三十出頭,本來是個熱血青年,早些年也打過鬼子。可后來部隊打散了,他走投無路,又被上級拉著投靠了日偽軍,當了個小隊長。說白了,就是個“漢奸”。他心里其實恨日本人,可日子逼得他沒辦法,只能硬著頭皮干下去。馬宗英知道侄子這身份,也知道他手里多少有點門路,就合計著找他幫忙。
她把王天蓬請到家里,擺了一桌子菜,好吃好喝招待著。趁著侄子吃得高興,她試探著聊了聊日偽軍的事兒,最后才把正題甩出來,說要300發子彈。王天蓬一聽就懵了,差點沒被嗆著。他心里明白,這事兒干成了是掉腦袋的罪,可姑姑那股子不怕死的勁兒讓他有點動搖。馬宗英沒多勸,就是實打實地說,八路軍缺彈藥,國家這時候需要人站出來。王天蓬咬咬牙,答應下來了。
王天蓬當小隊長,權限不大,弄子彈得靠上頭。他找到偽軍大隊長魏洪展,又是請吃飯又是拍馬屁,哄得魏洪展挺高興。他找了個理由,說部隊掃蕩缺彈藥,魏洪展也沒多想,就批了點子彈給他。王天蓬拿到貨,趕緊交給馬宗英。可這300發子彈咋運出去,又是個大難題。城門有日偽軍守著,出城的人都得搜身檢查,帶這么多子彈出去,簡直是九死一生。
馬宗英腦子活,想了個法子。她把子彈藏在賣包子的小攤車里,底下塞滿子彈,上頭蓋上包子和燒餅,裝得跟平常出攤似的。她還隨身帶了張通行證,里面夾著她跟王天蓬的合影。到了城門口,日偽軍果然攔下她,開始翻查攤車。眼看就要露餡,馬宗英不慌不忙掏出通行證,說自己是王天蓬的姑姑。守門的兵知道王天蓬跟大隊長關系好,不敢惹事兒,就放她過去了。她就這樣帶著子彈出了城,交給了八路軍。
這事兒干成了,可王天蓬的下場不咋好。日軍后來查軍火,發現子彈少了,追到他頭上。王天蓬知道跑不掉,干脆自己扛了,說子彈是他私自挪用的,沒提馬宗英和八路軍半句。日軍把他抓去審,嚴刑拷打也沒撬開他的嘴,最后把他槍斃了。他這人吧,說不上啥英雄,當“漢奸”那段誰也洗不白,可最后這步棋,多少算給自己留了點骨氣。
馬宗英呢,送完子彈沒停下,繼續干她的地下工作。她沒啥文化,也不懂啥大道理,就是覺著國家遭了難,自己不能袖手旁觀。她這輩子沒啥轟轟烈烈的事跡,可那300發子彈,真真切切幫了八路軍一把。那年月,像她這樣的普通人不少,沒人給他們立碑,可他們干的事兒,比啥碑都硬氣。
王天蓬這人,也不好評。他當“漢奸”是事實,咋也美化不了。可他最后幫了姑姑一把,也算在懸崖邊上拉了自己一把。他死得慘,可誰也說不清,他心里到底后不后悔。或許他早就知道,這條路走下去沒好結果,幫馬宗英弄子彈,既是救贖,也是給自己個交代。
再說那300發子彈,數量不多,可在1941年的敵后戰場,真是雪中送炭。八路軍那時候啥都缺,槍支彈藥全靠繳獲和自己想辦法。馬宗英送去的子彈,興許就讓某場戰斗多堅持了一會兒,救了幾條命。這些事兒,史書上沒細寫,可老百姓心里都明白,誰是真心為國家好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