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李嘉誠遇到一個算命先生。算命先生問李嘉誠:“李先生未來想賺多少錢才滿足?”李嘉誠笑著說:“不敢貪多,三千萬就足夠了。”算命先生擺擺手說:“年輕人,你命里的財富遠不止三千萬!”
1958年的香港,正從戰后的廢墟中爬起來,經濟開始起飛,街頭巷尾全是機會。那時候的李嘉誠,還不是后來的商界大佬。他1928年出生在廣東潮州,家里算得上書香門第,曾祖父做過清朝文官,家里書多得能堆滿屋子。可惜好日子沒過多久,1940年戰亂來了,12歲的他跟著家人逃到香港。剛到的時候,一家人擠在窄得轉不開身的出租屋里,日子苦得不行。1943年,父親病逝,15歲的李嘉誠只能輟學,去鐘表店當學徒,扛起養家的擔子。后來他跳槽到塑膠廠,靠著拼命干活站穩了腳。1950年,22歲的他攢了7000美元,開了長江塑膠廠,做塑膠花生意,總算有點起色。
就在這時候,他遇到了算命先生陳伯。陳伯是香港玄學圈里有點名氣的人物,四川人,從小鉆研風水命理,到了香港靠算命混得風生水起。1958年,他已經是富商圈里的紅人。那天李嘉誠被朋友拉去茶肆見他,陳伯看了他一眼,就拋出那個問題:“你想賺多少錢才滿足?”李嘉誠隨口說三千萬,陳伯卻說這數字太小,他的命里財運大得嚇人。這話聽著玄乎,但擱在李嘉誠心里,多少有點分量。
那會兒的香港,地產市場還沒完全熱起來,但苗頭已經有了。李嘉誠當時做塑膠生意賺了點錢,可離三千萬還差得遠,更別提什么大富大貴。不過陳伯的話像個引子,讓他開始琢磨更大的可能性。會面后沒多久,他就在九龍尖沙咀發現一塊荒地,位置偏但靠著主干道。他覺得這地有潛力,但手里錢不夠。為了湊錢,他跑遍親戚朋友,磨破了嘴皮子,甚至拿工廠去銀行抵押,終于買了下來。結果沒過多久,政府宣布附近要建商業區,地價一下翻了好幾倍。這筆買賣成了他地產路上的第一桶金。
從這以后,李嘉誠像是開了竅。他開始盯著香港的地皮,研究政府規劃,挑那些不起眼但有潛力的地方下手。每次出手都準得不行,慢慢地把生意從塑膠廠轉向地產。他的公司越做越大,從北角的小廠房搬到中環的高樓,資產滾雪球一樣往上漲。到了后來,他不光有了三千萬,簡直是把整個香港的經濟命脈都攥在手里,成了亞洲數一數二的富豪。陳伯那句“財富遠不止三千萬”,還真應驗了。
回頭看,陳伯的預言準得讓人咋舌,但他也沒啥神秘的。李嘉誠后來的成功,靠的不是命,而是他對市場的嗅覺和拼勁。那塊荒地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他自己跑出來的機會。香港那時候政策松,經濟騰飛,誰抓住機會誰就能翻身。李嘉誠就是抓住了這波紅利,加上自己的眼光和膽子,才有了后來的帝國。陳伯可能只是個催化劑,給了他點信心,但真要說命里注定,未免太玄乎。
再說李嘉誠這個人,他早年吃過苦,家里從有錢到落魄,他啥都見過。15歲挑大梁,干活比誰都賣力,這種韌性不是算命算出來的。塑膠廠那會兒,他一天睡不了幾個小時,盯著訂單跑客戶,硬是把小生意做成了規模。后來轉行地產,他也沒靠運氣,每次買地都研究得透透的,連地價走勢都算得清清楚楚。這種人,就算沒陳伯那句話,估計也能成大事。
當然,陳伯的名氣也跟著李嘉誠蹭蹭漲。后來不少人找他算命,傳得神乎其神。不過他沒發大財,還是住在九龍老宅,日子過得平平淡淡。李嘉誠發達后也沒忘他,經常送點茶葉水果過去,算是念舊。這倆人的故事,傳著傳著就成了香港街頭巷尾的談資。有人說陳伯是神算,有人說李嘉誠是天選之子,但剝開這些說法,里面還是實打實的努力和機遇。
1958年的那次見面,其實沒啥戲劇性,就是個普通午后的一次閑聊。可它偏偏成了李嘉誠人生轉折的起點。陳伯看準了他的潛力,他自己抓住了機會,香港的大環境又給了他舞臺。三者湊一塊,才有了后來的傳奇。要說這里面有啥秘密,可能就是那句老話: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李嘉誠后來回憶起這事,倒是挺淡然。他說自己從來不信命,但陳伯的話確實讓他多想了想。那時候他30歲,正是不服輸的年紀,有人告訴他“你能干更大的事”,多少有點激勵作用。可他也說過,財富不是算出來的,是干出來的。這話接地氣,也實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