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麻煩大家動動手指,在右上角點個“關注”吧,這樣就不會錯過精彩內容,還能隨時查看啦。
最近,國際輿論場中不斷出現與港口相關的爭議話題。
在李嘉誠處理其英國港口資產引起廣泛關注之后,澳大利亞政府突然宣布打算收回租賃給中國企業的達爾文港。
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公開宣稱,計劃通過談判或者強制手段重新掌控達爾文港,而反對黨領袖達頓更是直言“不排除強行收回的可能性”。
2025年4月7日,在外交部發言人林劍主持的例行記者會上,法新社記者針對澳大利亞欲收回達爾文港一事提問,中國外交部回應稱,“希望澳方能夠提供公平的營商環境”。
負責租賃達爾文港的中國企業嵐橋集團則明確表態:港口不會出售,協議依然有效。
圍繞達爾文港的這場博弈,充分暴露了澳大利亞對華政策中的深層次矛盾。
達爾文港并不是一個普通的港口,它位于澳大利亞北領地,是距離亞洲最近的深水港口,承擔著澳大利亞西北部能源、礦產和農牧產品出口的重要任務。
每年大約有90%的貨物從達爾文港運往亞洲,其中約有一半與中國相關。
2015年,由于長期缺乏開發能力,澳大利亞北領地政府通過國際招標將達爾文港租給了中國企業嵐橋集團,獲得了5.06億澳元的資金以及2億澳元的基建承諾。
十年間,達爾文港的貨物吞吐量從340萬噸躍升至2630萬噸,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澳方此次發難并非偶然,早在今年3月份,澳大利亞北領地政府就突然要求嵐橋集團提交財務數據,這一舉動被外界視為施壓的開端。
盡管嵐橋集團2023-2024財年的財報顯示運營創下紀錄,但澳方依舊持續炒作“港口控制權”的危機。
這種將商業合作政治化的行為,違背了契約精神,澳大利亞既想分享中國發展的紅利,又試圖迎合某些大國遏制中國的戰略布局。
那么,澳大利亞將達爾文港租賃給中國企業后,該港口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澳方為何突然想要收回呢?
澳大利亞為何突然想要收回達爾文港?
2015年嵐橋集團簽約租賃達爾文港時,正值中澳自貿協定生效,澳大利亞正在積極推動“北部大開發”與“一帶一路”對接。
嵐橋集團接手達爾文港后,不僅升級了港口設施,還促成了中澳(日照)產業園與達爾文臨港產業園之間的聯動,使達爾文港成為了兩國經貿合作的重要紐帶。
自2018年美國挑起對華貿易戰以來,澳大利亞逐漸偏離務實軌道。從2021年起,澳方更是頻繁炒作“中國威脅論”,為這次毀約埋下了伏筆。
達爾文港的租賃協議具有明確的商業屬性,北領地政府當年的招標文件表明,租賃不涉及軍事設施,嵐橋集團僅獲得民用碼頭經營權。
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2016年的評估報告也承認“不存在安全風險”。
近年來,澳方政客故意混淆民用港口與軍事基地的區別,聲稱港口靠近美軍輪駐基地,距離南海僅3000公里,猜測中國可能會“獲取敏感信息”,這種邏輯令人啼笑皆非。
嵐橋集團經營的這十年間,達爾文港的估值已經大幅提升。
2025年3月,北領地醫院高斯林透露“多家養老基金有意收購”,這也從側面證明了達爾文港的商業價值。
如果澳大利亞政府強制低價收回,既能賺取一筆巨額資金,又能迎合國內民族主義情緒。
然而,這種短視行為的代價巨大,根據中澳自貿協定,違約方需要支付高額賠償,單方面毀約將導致澳方至少損失120億澳元的貿易額,更會嚴重打擊外資信心。
2025年5月,澳大利亞即將舉行大選,阿爾巴尼斯政府在對美妥協加征關稅后,急需展示對華強硬姿態以轉移矛盾。
反對黨領袖達頓的激進言論,迫使執政黨采取更具競爭力的對華策略。
將打擊中國作為選舉籌碼,反映了澳大利亞政治精英的投機心理,他們無法解決國內經濟矛盾,于是選擇通過制造外部沖突來凝聚民意。
如果達爾文港事件繼續升級,會產生什么樣的連鎖反應呢?
達爾文港事件升級可能引發的連鎖反應
若達爾文港事件持續惡化,首當其沖受到影響的就是中澳經貿關系。
中國連續14年成為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伙伴,2024年中澳雙邊貿易額突破3000億澳元。
如果澳方執意毀約,不僅會失去嵐橋集團承諾的后續投資,還可能引發中國對鐵礦石、煤炭等關鍵出口品的反制措施。
不僅如此,國際投資秩序也將受到沖擊。嵐橋集團依法競標并全額履約,卻被無端指控,這將向全球投資者發出危險信號。
悉尼大學商學院的研究表明,2024年澳大利亞外商直接投資下降17%,其中基礎設施領域的跌幅最大。
如果達爾文港的契約遭到破壞,澳大利亞可能會被貼上“投資風險國”的標簽,其“北部大開發”計劃吸引外資的目標必然落空。
這種為了政治目的而犧牲商業信譽的做法,就連澳大利亞國內也有反對聲音。北領地首席部長菲諾基亞羅就批評聯邦政府“制造不確定性”。
更深層的影響在于國際戰略格局。近年來,美國持續施壓盟友限制中國投資,2024年美澳“2+2”會談后,澳方加強了對中國關鍵基礎設施的投資審查。
達爾文港事件恰逢美國在亞太地區加大軍事部署,暴露出澳大利亞試圖向美國表忠心的想法。
2025年4月,澳方剛剛接受美國對其鋁制品加征10%關稅而未進行反制,轉頭卻對中國企業示強。
這種“對盟友妥協、對伙伴強硬”的雙重標準行為,反而削弱了澳大利亞的國際信譽。
總結
如果澳大利亞為了短期政治利益而破壞契約精神,不僅會損害自身的經貿基礎,還會動搖國際社會對其法治環境的信任。
中方既有維護本國企業權益的決心,也有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
參考:
1. 青瞳視角:澳兩黨候選人呼吁收回中國租賃的達爾文港 外交部回應 2025-04-07
2. 中國網:新浪·財經頭條:澳政府準備收回達爾文港?2025-04-07
3. 中國網:京報網:將達爾文港租給中企 澳方要變卦嗎 澳政府或將介入討論 2025-03-05
4. 中國網:力波觀察:澳政府盯上達爾文港背后有何隱情 強盜行為引爭議 2025-04-07
5. 前瞻網:2021年中澳貿易摩擦專題(一):收回達爾文港 澳方得不償失 2021-05-2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