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汽車產業在新能源轉型浪潮中經歷深刻洗牌,部分省市通過前瞻布局實現“彎道超車”,而傳統汽車強省則面臨轉型陣痛期。在這種產業格局變遷的背后,其實就是技術路線選擇、產業鏈重構和地方政策博弈的綜合結果。
結合以上因素,所帶來的改變就是新勢力加速上位,舊勢力力保城池,汽車產業的區域格局正在迅速演變,所帶來的就是汽車產業的地理遷移,甚至讓各省市汽車產業迎來了重新洗牌。
安徽逆襲,最大汽車制造省份易主?
提到安徽的汽車產業,在知名度上遠不及長春、上海、武漢、廣州等傳統汽車制造基地,即便是安徽本土的車企,具有影響力的也就只有奇瑞和江淮,與一汽、上汽、東風等汽車大廠相比,還是不太夠看。但是在今年前2個月,安徽卻一舉超過廣東成為國內最大的汽車制造省份,背后到底又是出于何種原因呢?
其實還是新能源汽車在發力,僅在2021-2023年間,安徽就累計投入超2000億元引入蔚來(中國總部)、比亞迪(合肥基地)、大眾(新能源工廠)三大核心項目,形成合肥、蕪湖雙核驅動。到了2024年,安徽汽車產量已經超過了357萬輛,同比增長43.3%,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168.4萬輛,同比增長94.5%。
來到2025年,僅在今年前兩個月安徽汽車產業就靠著新能源汽車的持續發力,一舉成為國內最大的汽車制造省份。要知道的是,在此之前廣東已經連續九年蟬聯汽車產量榜首,是無可置疑的汽車大省,沒想到卻被安徽完成了逆襲。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2月,安徽汽車產量44.48萬輛,同比增長21.3%,占全國比重9.99%,分別以6.83萬輛和7.32萬輛的優勢領先居第二、第三位的省份。其中,安徽新能源汽車產量23.43萬輛,同比增長132.1%,占全國比重達12.89%,較排名第二、第三位省份分別多3.55萬輛、6.75萬輛。
值得一提的是,各省市汽車產業數據的變化跟比亞迪的產量統計口徑也有關系,2024年比亞迪的產量算在廣東頭上,顯得廣東特別猛,而今年比亞迪在安徽工廠的產量算到安徽本土了,安徽自然也就起來了。當然,這只是其中一個因素,就算沒有比亞迪,安徽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的表現也確實不錯。
目前,安徽正在圍繞奇瑞、江淮等本土企業,集聚國軒高科(電池)、巨一科技(電驅)、皖儀科技(檢測設備)等700余家配套企業,實現從鋰礦(宣城)到回收(格林美)的閉環布局,零部件本土化率甚至超過了60%,為新能源汽車的強勢崛起打下了堅實基礎。
除了安徽外,重慶和浙江同樣在乘著新能源汽車快速崛起的東風,實現了汽車產業的復興。在本土品牌上,重慶有長安、賽力斯,而浙江有吉利、零跑汽車,使得在這場行業大轉型中實現了蛻變。特別是重慶,依托長安和賽力斯的雙重發力,2024年汽車產量突破了254萬輛,僅次于廣東和安徽,似乎已經重回巔峰。
傳統汽車大省已陷入轉型困境
受新能源汽車迅速崛起的影響,不僅主機廠要積極尋求轉型,整個汽車制造業都要實現快速轉型,否則就只會被殘酷的市場淘汰,吉林、北京、湖北何嘗不是陷入了轉型困難。
就拿吉林來說,整個汽車產業都在高度依賴一汽,僅一汽集團就貢獻了全省70%的汽車產值。但無論是一汽自己的品牌還是合資公司,在新能源市場始終處于落后的狀態,這也就導致本地2500余家零部件企業中,有60%仍專注燃油車系統,德系供應商(博世、大陸)技術迭代緩慢,導致三電系統外購率超80%。
湖北的情況雖然比吉林略好,但近兩年同樣不好過,湖北雖說對東風的依賴沒有吉林高度依賴一汽那樣,但湖北也因為車市走向變得更加依賴東風,就比如神龍汽車,如今已經可以忽略不計,合資公司東風本田近兩年也在不斷減產,這些都直接影響到了湖北汽車產量。更要命的是,在新能源市場,湖北本土已經沒有拿得出手的新能源品牌,對湖北來說,如果東風沒有完成對新能源汽車的轉型,湖北汽車產業就難以重回巔峰。
同樣,北京也是遇到了類似的問題,無論是北京汽車國產品牌,還是北京現代,如今的銷量都是慘不忍睹,只有北京奔馳在苦苦支撐。但即便是奔馳,在新能源市場也沒有太多話語權,所以北京才大力扶持小米,意圖讓小米汽車來實現北京汽車產業的復興。
新能源賽道打破傳統“發動機+變速箱”技術壁壘,寧德時代(福建)、華為(廣東)等新勢力掌握電池、智能系統等核心話語權,正在重塑產業價值分配。但各地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的扶持也呈現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相比之下合肥的“鏈長制”、深圳的“科技園區+風投”模式,比長春的“主機廠+國企配套”體系,更適應快速迭代需求。
另外,從近幾年汽車產業變化中也不難看出,兩極分化的現象也愈發明顯。排行2024年汽車產量前五的廣東、安徽、重慶、江蘇、山東,累計產量已經達到1590.56萬輛,占全國汽車產量的50.39%,而像吉林、北京、湖北這樣的傳統汽車大省則將面臨燃油車正在加速被淘汰的壓力。
汽車產業的地理遷移本質其實就是生產要素的重新配置,安徽用風險投資置換產業機遇,浙江以數字經濟重塑制造邏輯,而傳統大省需在“斷臂求生”與“另起爐灶”間做出抉擇,既需要打破數十年的路徑依賴,又要重構整個產業生態。相比之下,新興勢力則借助技術革命窗口期,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