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上茶山,品一杯春茶,真是心曠神怡、提神醒腦。一位信陽毛尖非遺傳承人告訴記者,在河南省信陽市商城縣,這一杯杯春茶不僅含“綠”,而且含“金”,這是為什么呢?讓我們去問一問……
在蘇仙石鄉,層層疊疊的茶山如碧浪翻涌,三五成群的茶農穿梭其間,指尖翻飛,采擷新芽。在其鵬茶園,身著工裝、手法熟練的曹倩一邊采茶,一邊和新來的采茶工交代注意事項:“這就是毛尖的一芽一葉,大家掐根兒、手要輕。”信陽毛尖聞名遐邇,其中商城縣的高山茶以“芽頭大、湯色清、味道濃、耐沖泡”著稱,近年來廣受市場青睞,也讓越來越多的老鄉在茶產業鏈上脫了貧、增了收。
“今天采的都是頭芽,因為珍貴,我們都叫它黃金芽。對我來說,這也是白花花的銀子。”曹倩說。過去她在上海一家工廠打工,前年為了陪孩子上學、照顧年邁的老人,選擇回到家鄉。“回來也得掙錢啊,剛好有這個機會。”曹倩告訴記者,采茶高峰期,她一天最多能賺五六百元,平均每天也能賺二三百元,“一個月算下來,不比在上海打工差。”
攤晾、揉捻、理條、焙火……制茶廠里,機器轟鳴,制茶工忙中有序,一筐筐干燥后的茶葉即將裝袋密封,發往全國各地。楊樹平已經在茶廠干了十幾個年頭,自從離婚后,她就來到茶廠工作,靠自己的工資養家,如今兩個孩子都已經上了大學。她說:“在茶廠有份穩定的收入,對我來說,這就是金飯碗。”
據了解,目前商城縣茶園總面積20.8萬畝,開采面積18.6萬畝,產量460萬公斤,產值11億元,涉茶從業人員達11萬人,茶園畝均產值6000元。有茶葉加工廠460余座,茶葉專業合作社140余家。
“茶產業不能只賣產品,還要賣風景、賣文化!”周正祥說。他的8000畝茶園地處西河景區內,與觀音山生態觀光園、油茶古樹博覽園串聯成線,僅西河景區2024年接待游客達27萬人次。“放眼全國,景區里能上茶山、喝上信陽毛尖的,屈指可數。”周正祥很是自豪。乘著商城縣“茶旅融合”政策的東風,周正祥將茶園變景區,修步道、建民宿,游客可親手體驗制茶、漫步茶山步道、入住茶主題民宿。其鵬合作社的村民老周開起農家樂,笑得合不攏嘴:“旺季一天能接待20桌,茶葉賣得好,旅游更添彩!”
近年來,商城縣堅持“以茶興旅、以旅促茶”,聚力打造茶葉采摘體驗區、茶產品加工銷售集散區、生態茶園觀光示范帶,著力把“茶區變景區、茶園變公園、茶山變金山”。目前,全縣有可接待游客參觀的茶企8家,茶文化旅館3家,茶鄉民宿3處,茶旅游年接待游客120萬人次,茶旅游從業人員1.3萬余人,可實現利潤6億余元。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