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問題自1949年兩岸分治以來,一直是影響中國大陸與臺灣關系的核心議題。
近年來,島內“臺獨”勢力抬頭,美國介入加深,國際形勢復雜化,使得這一問題愈發敏感。
無論是賴清德的“臺獨”言論,還是外部勢力的推波助瀾,臺灣問題都像一顆“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爆兩岸關系的緊張局勢,甚至威脅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
賴清德:點燃“臺獨”導火索”
2023年11月20日,賴清德在臺北舉行了一場備受矚目的新聞發布會,正式宣布邀請蕭美琴作為他的競選搭檔,共同角逐2024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
蕭美琴站在一旁,面帶微笑,向臺下揮手致意。她此前曾被大陸兩次點名制裁,被列為“臺獨”頑固分子,這一點在島內無人不知。
賴清德選擇她,顯然是沖著她的政治立場去的,想借此拉攏那些支持“臺灣獨立”的選民。
也就是11月21日,賴清德和蕭美琴一大早就來到選舉管理機構,完成2024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登記手續。
登記完成后,兩人站在選舉管理機構門前合影留念,面對鏡頭露出笑容。
賴清德對圍攏過來的記者說,他們已經準備好,要把自己的理念帶給臺灣選民。蕭美琴也在一旁補充,他們會全力以赴,為臺灣帶來新的希望。
時間快進到12月30日,2024年臺灣地區領導人候選人電視辯論會在臺北如期舉行。
賴清德站在辯論臺前,面對鏡頭和現場觀眾,發表了一系列充滿火藥味的言論。他先是斬釘截鐵地說,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不需要任何人來認可。
這句話一出口,現場氣氛立刻變得緊張起來。他接著把矛頭指向“九二共識”,稱這是大陸用來限制臺灣的工具,根本不符合臺灣的利益。
他還大聲宣稱,兩岸互不隸屬,臺灣和大陸就是兩個不同的國家。
賴清德沒有停下,繼續攻擊大陸,說中國大陸對臺灣的生存構成了最大威脅,臺灣必須強化國防,團結一致來面對所謂的“中國威脅”。
他的言辭激烈,顯然是想通過制造對大陸的敵意來爭取選民支持。
辯論會上,其他候選人迅速做出反應,有人當場反駁,說賴清德的言論是在挑起兩岸對立,對臺灣的未來有害無益。
2024年5月20日,賴清德正式就任臺灣地區領導人。
典禮開始后,他在就職演說中再次強調,臺灣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要堅定捍衛自己的主權。
他還提到要強化國防,提升臺灣的國際地位,言辭中依然帶著濃濃的對抗味道。
同年10月10日,賴清德在臺北的“雙十”慶祝活動上發表講話。
這一次,他的態度比之前更加強硬。他說臺灣和中國大陸互不隸屬,是兩個不同的國家,臺灣的未來必須由臺灣人民自己決定。
他還暗示要推動所謂的“憲政改革”,進一步強化“臺灣獨立”的立場。
賴清德的言辭挑釁意味十足,顯然是在就任后變本加厲地推行他的政治主張。他的這些舉動,讓兩岸關系的緊張局勢進一步升溫。
大陸方面很快做出回應。
國臺辦發言人陳斌華在新聞發布會上公開批評賴清德的言行,語氣嚴厲地說,賴清德的一系列舉動暴露了他作為一個頑固“臺獨”工作者的本質,他是兩岸和平的破壞者,更是臺海兵兇戰危的制造者。
美國:臺灣問題的“攪局者”
近年來,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動作逐漸增多,成為影響兩岸關系的一個重要外部因素。
從升級對臺軍售到頻繁派遣高官訪問臺灣,再到在國際場合為臺灣爭取更多曝光,美國的種種行為不斷觸碰中國的底線。
2022年8月2日,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乘坐軍機抵達臺北,成為自1997年以來首位訪問臺灣的美國眾議長。
中國大陸隨即展開強硬反制,8月4日起,人民解放軍在臺灣周邊海域和空域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演習區域覆蓋臺灣海峽多個方向,持續數日。
同時,大陸宣布對臺灣部分產品實施經濟制裁,包括暫停出口天然砂和暫停進口臺灣柑橘類水果等。
美國的介入遠不止于這一高調訪問。自2018年以來,美國對臺軍售的規模和頻率顯著提升。
2019年7月,美國國務院批準向臺灣出售價值22億美元的武器裝備,包括108輛M1A2T艾布蘭坦克和250枚便攜式毒刺導彈。
2020年10月,又批準了價值18億美元的軍售案,包括高機動性火箭炮系統(HIMARS)和空對地導彈。
這些先進武器的提供大幅增強了臺灣的軍事能力,也向中國傳遞了明確的信號。此外,美國高官訪臺的步伐也在加快。
2020年8月,時任美國衛生部長亞歷克斯·阿扎爾訪問臺北,成為1979年以來訪臺的最高級別美國內閣官員。
2021年6月,三名美國參議員乘坐軍機抵臺,宣布向臺灣捐贈75萬劑新冠疫苗。
美國還試圖將臺灣問題納入其與日本的同盟框架。2021年4月,美日領導人峰會后發表聯合聲明,特別提到“臺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這是自1969年以來兩國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及臺灣。
在國際舞臺上,美國也在推動臺灣的曝光度。
2021年5月,美國國務院公開支持臺灣參與世界衛生大會(WHA),盡管中國堅決反對,強調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不具備獨立參與國際組織的資格。
2022年,美國又多次呼吁聯合國系統接納臺灣的聲音,盡管這些努力因中國在聯合國的影響力而未果。
這些行為被中國視為對一個中國原則的直接挑釁,促使兩岸關系持續惡化。
前路漫漫,危機四伏
臺灣問題的持續發酵,對兩岸關系以及整個亞太地區的穩定產生了深遠影響。
如果這一問題得不到妥善處理,其后果將在多個層面顯現。
軍事方面,臺灣的地理位置至關重要,它位于中國東南沿海的咽喉地帶。
若臺灣落入敵對勢力手中,中國東南沿海的福建、廣東等省份將直接暴露在威脅之下,大量軍力將被迫長期部署于此。
經濟方面,兩岸貿易聯系緊密,2022年兩岸貿易總額超過3000億美元,臺灣對大陸出口占其總出口的40%以上。
若兩岸關系徹底破裂,貿易中斷將重創雙方經濟,尤其是臺灣的半導體產業,其產品廣泛用于全球供應鏈,中國大陸的經濟增長速度也可能因此放緩。
國際層面上,臺灣問題的惡化會削弱中國的形象和話語權。
美國等國若持續利用臺灣問題施壓,中國的外交處境將更加艱難。
更深遠的影響在于,臺灣問題直接關系到中國的民族復興進程。
自1949年兩岸分治以來,實現國家統一一直是中國的核心目標,若這一進程受阻,14億中國人的民族信心將受到打擊。
最嚴峻的情況是臺海爆發軍事沖突。2023年,中國大陸軍方多次警告,任何“臺獨”分裂行為都將觸發武力回應。
若沖突發生,美國基于《臺灣關系法》可能提供軍事支持,日本因其靠近臺灣的地理位置和與美國的同盟關系,也可能被卷入其中。
2019年起,臺灣當局修改教科書,淡化中國歷史內容,強調臺灣的“本土性”。
2021年,臺教育部門進一步調整課程,將中文課本中的古典文學篇目減少,代之以更多西方和臺灣本地作品。
這些變化讓島內年輕一代對中國的認同感逐漸減弱,調查顯示,2022年臺灣20-30歲群體中,僅20%自認是中國人,而這一比例在2000年曾高達50%。
臺灣:對美國的“信任危機”
盡管美國近年來頻頻向臺灣示好,提供武器和政治支持,但臺灣內部對這種支持的持久性和可靠性卻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疑問。
2025年1月,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宣布削減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這一決定在國際社會引起廣泛關注。
緊接著,2月,特朗普在白宮接待烏克蘭總統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基時,公開對其表示不滿,稱烏克蘭未能有效利用美國的援助,并質疑其對美國利益的回報。
這場會面通過媒體迅速傳播,澤連斯基離開時面色凝重,而特朗普的言辭則被全球觀眾記錄在案。
這一事件很快波及臺灣,島內輿論開始討論一個問題:如果美國能在烏克蘭問題上轉變態度,是否也會在關鍵時刻對臺灣采取類似做法?
歷史上,美國與臺灣的關系一直建立在《臺灣關系法》的框架下。
該法案于1979年通過,規定美國有義務向臺灣提供防御性武器,并維持抵御威脅的能力。
這項法案并未明確承諾在沖突中直接出兵保護臺灣,留下了一定的模糊空間。
2022年佩洛西訪臺后,美國雖加強了對臺軍售,但當中國大陸隨后舉行大規模軍演時,美國僅通過口頭譴責和海軍艦艇在附近海域巡航作為回應,未采取更強硬的軍事行動。
臺灣作家龍應臺在2025年的一篇專欄文章中,對此發表了看法。
她提到,賴清德將臺灣的未來完全寄托在美國身上是一個錯誤的策略。
她回顧了過去幾十年臺灣與美國的關系,指出美國在決策時始終以自身利益為先。
例如,特朗普在2020年競選期間曾公開抱怨,稱臺灣通過臺積電等企業“竊取”了美國的半導體產業,導致美國本土就業機會減少。
龍應臺還追溯了兩岸歷史,提到1949年后兩岸雖分治,但經濟和文化交流曾在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達到高峰,如2008年至2016年間,兩岸通過《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實現了貿易大幅增長。
她認為,臺灣若要確保和平與自由,與中國大陸尋求某種和解才是更現實的路徑,而非一味依賴美國。
參考資料:[1]王生懷.中美關系中的臺灣問題[J].理論建設,1999,15(5):54-5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